列印文章 ] [   ]
實踐科學發展觀亟待新突破
中國網 | 時間:2005 年03 月16 日 | 文章來源:半月談

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是中央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部署,也是我們在今後發展過程中將長期遵循的指導思想。一年多來,各地在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進程中遇到了哪些新問題?如何進一步深化?為此,本刊特邀國內多位專家學者,就推進科學發展觀提出了真知灼見。

“多中心”論是對科學發展觀的誤讀

“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一個重要思想。據此有些同志便認為,在未來一段時間之內還要不要提“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有的把“社會發展”與“經濟建設”並列成為兩個中心,甚至加上“人的全面發展”這個中心,成為“多個中心”。中央黨校研究室辛鳴博士認為,這種認識是不科學的,它不僅容易導致思想上的混亂,誤解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內涵,也容易在實踐中産生誤導,影響科學發展觀的貫徹落實。

應該看到,科學發展觀強調的是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前提下的全面發展。我們要辯證地認識物質財富的增長和人的全面發展的關係,轉變“重物輕人”的發展觀念;同時也要辯證地認識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的關係,轉變把增長簡單地等同於發展的觀念。黨的十六大把小康社會的特點概括為六個“更加”———“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從這六句話就可看出,經濟發展是第一位的,但必須與其他五個方面結合起來,小康社會才是“全面”的。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必須是重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妥善處理好經濟、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的關係,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兼顧社會全面協調發展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才是科學發展觀的本意所在。

中央黨校哲學部主任龐元正指出,要進一步深入理解“以人為本”的豐富內涵,必須廓清存在的一些模糊認識。理解“以人為本”,不應離開中國國情與時代背景。“以人為本”作為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理念,區別於古代的“民本”思想和西方的“人本主義”思潮,有嶄新的時代意義。它反映了科學發展觀反對“以物為本”和反對“GDP崇拜”的本質要求,強調重視提高人的素質、促進人的發展。深入理解“以人為本”的科學內涵,這是今後我們要解決的關鍵問題。“以人為本”,就是要把“依靠人”作為發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為發展的根本途徑,把“尊重人”作為發展的根本要求,把“為了人”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我們要從這些方面入手深入研究。

解決落實不到位問題,制度建設是關鍵

科學發展觀的實踐,目前存在落實不到位的問題,認識與實際工作之間存在較大落差。歸納起來看,這與新體制建設還不到位很有關係。

中國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陸建華認為,大多數黨政官員在政治上對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是十分認同的,他們在做工作報告和講話時,也反覆強調科學發展觀,提出要轉變政績觀等等,但在實際工作中,由於新的政績考核機制還沒有真正建立,很多地方和部門仍然無法完全擺脫GDP政績觀的束縛,具體操作時,還是自覺不自覺地把GDP標準放在首位。又比如,許多幹部也強調城鄉協調發展,但相關的農村土地制度配套改革沒有跟上,在推進城市化進程時,農民的切身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反而大大惡化了城鄉關係,出現了新的不協調,類似的問題在經濟社會等領域都有出現。因此,在破除體制性障礙的同時,我們應更加注重新體制的建設,儘快建立一套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新制度。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丁元竹告訴記者,科學發展觀是在十六屆三中全會上正式提出的,但是,科學發展觀的一些重要思想是在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實踐中逐漸形成的。比如,關於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在上世紀90年代初的第八個五年計劃中就提出來了,當時叫實現兩個“根本轉變”:一是經濟體制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二是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為什麼十幾年了經濟增長方式還沒有實現根本轉變?主要是措施沒有跟上。他進一步指出,貫徹科學發展觀,最關鍵的是抓具體措施的落實。科學發展觀是針對全球化趨勢和解決我國可持續發展問題提出的,涉及我國發展模式和經濟體制的根本轉變與改革,具有重大現實性和緊迫性。第一,目標要明確,首先是總體目標要明確,另外每個具體部門要明確自己部門的目標;第二,要依法行政,責任要明確,要有一套嚴格的制度來實施,要有明確的時間表,完成不了任務要有人負責、追究領導責任,要在政府改革過程中,逐步形成問責制度。

建立新的考核指標(包括GDP指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過我們要看到,綠色核算系統的建立是一個艱苦的過程,並非一夕之事。中國社科院研究員鄭易生的觀點是,“綠色GDP”是一個科學的可持續發展概念,但是,“綠色GDP”核算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目前,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國家就全部資源耗減成本和全部環境損失代價計算出完整的“綠色GDP”。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資源耗減成本和環境損失代價很難估價。因此,我們一方面應分析和批判“GDP至上”的發展觀和政績觀,通過設計新指標來防止那種傳統政績觀的死灰複燃;另一方面也要克服急躁的、浪漫的“綠色GDP”預期。樹立新政績觀,最好先從對那些最有害的“政績工程”的重審入手,從識別和反思有損於可持續發展的“口號經濟”入手,從堅決糾正違法或有悖依法行政原則的行政決定入手。千萬不要捨近求遠,甚至用舊政績觀下形成的華而不實的作風來“落實”新政績觀。實踐證明,要真正實現新舊政績觀的轉變,就要有新的思想方法。

推進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四大著力點

龐元正認為,推進落實科學發展觀,下一步的工作應該著力於以下四個方面。

一、要在建立與科學發展觀相適應的政績考核體系方面取得實際進展。科學發展觀的落實要與正確的政績觀結合起來,要突破片面追求GDP的發展模式、樹立正確的政績觀,為此必須制定科學的幹部政績考核標準。目前,這一建設才剛剛開始,還有大量工作要做。

二、要認真研究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一年多來,我們在這方面採取了很多重大措施,見到了一些實效,但城鄉差距加大、區域差距加大的趨勢仍然在繼續。目前不僅城鄉收入差距大,城鄉居民享受到的共同服務也有差距。應該認識到,縮小城鄉差距、區域發展差距和不同群體收入差距,是一個長期的歷史任務,不可能立竿見影,但如何按照經濟規律,採取有效措施逐步縮小差距,這是今後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

三、要在發展“迴圈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方面採取重大措施。發展“迴圈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也是關係全局的戰略性問題。目前我國人口增長快、資源消耗大、科技落後造成的發展與環境矛盾非常尖銳,要實現以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限度的發展,最根本、也最切實可行的途徑就是發展迴圈經濟、走資源節約型發展的道路。這方面工作剛剛破題,任務重,我們務必要加大力度、開拓思路,出臺新的措施。

四、要注意及時解決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出現的不協調問題。當前,尤其要注意解決教育、衛生、社保等方面“短腿”的問題,從涉及人民群眾最切身利益的問題入手,為構建公平公正的和諧社會創造良好條件。

在落實新發展觀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社會責任與精神境界問題也要放在戰略高度來認識。丁元竹分析認為,許多問題的形成是由於缺乏責任感産生的。因此,加強培養全民社會責任感,推進公民學習和教育非常重要。從長期來看,這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基礎性工作,應有具體措施來加以落實。隨著社會主義市場體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制度運作要求越來越高,必須有與之匹配的價值體制和行為規則,否則,制度運作和制度效率將成為一個問題,或者制度根本不能實施,達不到預期的目標。對此我們必須有清醒的認識。

《半月談》 2005年03月16日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