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三峽工程踐行科學發展觀紀實:引領新型水電開發道路
中國網 | 時間:2006 年5 月18 日 | 文章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三峽工地5月18日電 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經過12年建設,開始進入收穫季節。

5月20日,三峽大壩將全線建成,標誌著三峽水利樞紐主體工程完工。全長2309米的大壩,宛如一條巨龍橫臥峽江,從青藏高原奔騰而來的滾滾長江水,在雄偉的三峽大壩前化為一面平湖。

左岸大壩下游巨型廠房內,14臺70萬千瓦機組,目前每天發電1億多度,源源不斷的電力送往華中、華南、華東;位於左岸的五級連續船閘,每天300多艘輪船有序過壩,年過閘運量超過3000萬噸;15.28平方公里的工程壩區,已成為全國工業旅遊典範,去年遊客過百萬人次……

在這一系列鼓舞人心的成就背後,不僅飽含著建設者的辛勞與汗水,也折射出我國在三峽工程建設中踐行科學發展觀,正確處理好水電開發中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之間的關係,走可持續發展的新型水電開發道路的堅實步伐。

最大限度發揮水利樞紐綜合效益

三峽工程是治理和開發長江的關鍵性骨幹工程,具有防洪、發電、航運等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作為中華民族“百年圓夢”的一項世紀工程,從建設開始,三峽工程就力求實現包括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在內的綜合效益最大化。

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副總經理曹廣晶説,防洪是三峽工程的首要目標,雖然根據初步設計規定,三峽工程在圍堰擋水發電期不承擔防洪任務。但為了充分發揮三峽工程的綜合效益,水庫水位由高程135米提高至139米,從而使水庫擁有了20多億立方米的防洪庫容。

2004年9月8日,長江上游洪水以60500立方米/秒的峰值通過長江三峽水利樞紐。三峽工程首次發揮攔洪錯峰作用,成功攔蓄洪水4.95億立方米,減輕了長江中下游防洪的壓力,並保證了樞紐安全度汛和機組安全發電。此外,根據施工進展,通過科學論證並經國務院三峽建委批准,三峽工程提前一年即2006年汛後將三峽水庫蓄水至高程156米。這樣,在汛前降低水位可以獲得有效防洪庫容110億立方米,相當於荊江分洪區蓄水量的2倍,從而可以大大提高三峽工程的攔洪錯峰能力,有效減輕長江中下游的防洪壓力。

三峽水庫蓄水後改善了長江航道條件,“黃金水道”的作用得到更為充分的顯現和發揮,大大地促進了川江航運的發展。通過三峽河段的貨運量已由以往最高年份的1800萬噸增長1倍以上。為保障雙線五級船閘等航運設施的正常運作,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每年從發電的收入中提取相當比例的公益金用於這些公益性資産的保值和運作維護。針對近幾年來迅速發展起來的滾裝船,還適時啟動了“水-陸-水”翻壩轉運方案。此外,在枯水期還通過增加下泄補償流量,有效地解決了下游航道水深不足的問題,保障航運暢通,促進西部經濟及長江流域經濟的發展。

建設“綠色”世紀工程

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是中國幾代人的夢想。然而,這個夢想也隱含著另一種憂慮--如何正確處理水電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這種憂慮不無道理。三峽庫區從明清以來,由於人類的過度開發,生態環境就比較脆弱。到了20世紀80年代,由於自然和社會的原因,三峽地區人多地少,城鎮密集,人類生産生活與生態環境的矛盾已經十分突出。而在三峽庫區蓄水之後,水流速度減緩,水體稀釋自凈能力減弱,水環境容量降低,將進一步加大三峽庫區環境保護的壓力。

為此,從2001年到2010年,國家計劃投入近400億元治理三峽庫區及其上游水污染,將分批建成150多座污水處理廠、170多座城市垃圾處理場,將使三峽庫區的污水及垃圾處理率達到85%以上。這項新中國建立以來投資最大的水污染防治工程已經開始發揮效益,一座座現代化的污水處理廠,結束了庫區城市污水直排長江的歷史,新建的垃圾處理場,改變了庫區城鎮垃圾沿江堆放的“傳統”……

為保護三峽地區物種資源,三峽工程建立了陸生、水生自然保護區,甚至對淹沒線下的珍稀植物也進行“移民”。科研人員從人跡罕至的懸崖峭壁上、亂石嶙峋的河灘邊,將荷葉鐵線蕨、黑桫欏、蔬花水柏枝、中華蚊母、崖柏等珍稀植物,一一從生死線上搶了回來。為了給一株1.5公斤重的中華蚊母“搬家”,甚至附帶了250公斤左右的石頭;為使移植的桫欏存活,三峽珍稀植物園修建了大型人工瀑布,以營造水霧紛飛、潮濕的生長環境。三峽珍稀植物園主任向秀髮説:“珍稀植物也‘移民’,充分體現了三峽工程尊重自然、保護環境的理念。”

以人為本破解“世界級難題”

三峽工程移民搬遷113萬人,移民規模和安置難度堪稱世界之最,是一項史無前例、沒有成功經驗可借鑒的系統工程,被稱為“世界級難題”。

黨中央、國務院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對三峽移民政策進行科學調整,使移民工程順利實施。三峽庫區的安置容量不足,1999年國家對移民安置政策進行重大調整,鼓勵和引導三峽農村移民外遷;三峽庫區要搬遷的企業大多污染和虧損嚴重,國家根據這一情況又做出調整--破産關閉約1000家“污染、虧損和耗能多”的企業,為三峽庫區的工業結構調整提供了一次脫胎換骨的機遇。

三峽工程的興建使三峽庫區進入了歷史上發展最快、變化最大的時期,移民的生活水準顯著提高,基本實現了“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標。1992年至2005年,三峽庫區縣GDP增長了2.2倍,財政收入增加了2倍以上,每人平均純收入增加2倍以上。

為積極開展移民後期扶持工作,國務院批准從三峽發電收入中每度電提取4.5厘錢設立三峽移民後期扶持基金,提取0.5厘錢設立三峽庫區移民專項資金,2004年至2009年,從三峽基金中提取總計30億元建立三峽庫區産業發展基金,與後期扶持基金統籌使用。

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總經理李永安認為,三峽工程建設得到了包括庫區在內的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援,因此公司更應該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為構建和諧社會作貢獻。隨著“建好一座電站、帶動一方經濟、改善一片環境、造福一批移民”的開發理念深入人心,以及三峽工程進入全面收益期,承載了幾代人情感與重托的三峽工程將更加造福於民。(記者江時強、黃豁)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國
阿里巴巴公司庫
商業資訊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