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應急管理體系已初步形成 中國提升抗災應急能力
中國網 | 時間:2005 年08 月15 日 | 文章來源:中新網

今日出版的《解放軍報》發表文章稱,中國政府針對各種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預案工作全面提速。

“麥莎”一路受阻

“麥莎”,這名字聽起來很溫柔。據專家介紹,9號颱風“麥莎”命名源於寮國語,原意是“美人魚”。然而,颱風“麥莎”一點也不溫柔。6日淩晨3時40分,“麥莎”在浙江省玉環縣幹江鎮登陸,一路北上,3天內光顧了大小上百個城市,所到之處狂風肆虐,暴雨傾盆,八九級的大風把合抱大樹連根拔起……

其實,“麥莎”並非勢不可擋。相反,其進攻路線、戰略意圖盡在我們掌握之中。

“麥莎”逼近浙江杭州時,杭州市防汛辦步步緊跟,每出現一個新動向,就快速推出應急預案。他們按照應急預案,颱風到達前已將市區以及下屬縣市共計16萬群眾轉移到安全地帶。根據預案要求,杭州市有關部門對一些大的樹木採取了保護措施,並對戶外廣告牌進行加固,建築工地停滯施工,危房、棚戶區的居民均已撤離,錢塘江的所有船隻全部停航……駐杭部隊、武警官兵、軍分區部隊以及民兵預備役人員嚴陣以待,隨時準備出動搶險應急。

“麥莎”還在浙江發威時,上海中心氣象臺5日晚就將颱風黃色預警信號升級為紅色。第二天,上海將預警信號升至最高級——黑色,相應的應急措施迅速跟進。如今,經歷了9級颱風考驗的東方明珠電視塔又迎來了大批遊客。

北京市在“麥莎”來襲前啟動防汛應急指揮預案。全市防汛搶險物資和隊伍提前落實到位,各級指揮人員全部到崗,城市排水、交通、供電、消防等城市排險隊伍隨時待命,緊鄰泥石流溝道的高危地區4萬群眾轉移安置工作也已準備就緒。

“麥莎”一路“受阻”、“變線”,到了北京,原來預計“10年來最大的一場暴雨”宣告解除。然而,不少人覺得:“虛驚一場”總比“倉促應戰”要好。一些老北京對颱風破壞力記憶猶新。來自有關部門的統計表明,新中國成立以來,北京市主要有4次受颱風影響,造成了洪澇災害和人員傷亡,沖毀房屋6萬多間,人員死傷86人。而這一次應對“麥莎”,北京市有預案、有準備,姍姍來遲、破壞力變小的“麥莎”並沒有造成太大的破壞。

構建預警體系迫在眉睫

應對重大公共突發事件,北京也曾手忙腳亂,並非都像應對“麥莎”這樣有條不紊。

2001年12月7日傍晚的一場中雪,幾乎讓首都交通陷於癱瘓:公共汽車像蝸牛一樣緩慢爬行在街道上;無數市民在風雪中等了一兩小時,也打不上計程車;迫不得已步行回家,時間已過午夜。兩年之後的2003年9月17日早晨,一場中雨再次讓北京出行的市民嘗夠了苦頭。

非典,讓包括北京市民在內的很多人刻骨銘心。新華社一篇報道這樣寫到:一場突然暴發的疫情,曾讓中國面臨空前的危機。2003年始發廣東佛山的那場非典型肺炎疫情,因為初期採取措施不當,致使疫情從廣東迅速向全國多個省份擴散。

公共安全面臨的嚴峻形勢,更凸顯出中國建立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機制、增強政府危機管理能力的緊迫性。據新華社報道,由於特有的地質構造條件和自然地理環境,中國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重、特大事故時有發生,嚴重威脅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産安全;隨著人員流動日益頻繁,公共衛生事件開始成為嚴重威脅,全球新發的30余種傳染病已有半數在中國發現。

種種突發性公共事件,不僅造成生命財産的巨大損失,還會影響社會穩定,甚至危及國家安全,對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産生重大影響。顯而易見,建立健全社會預警體系,加強應急管理工作,是形勢發展變化的迫切需要。

應急管理體系初步形成

事實上,自非典疫情發生後,中國政府針對各種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預案工作就全面提速。

2003年9月,溫家寶總理在國家行政學院講話指出,非典疫情發生和蔓延的一個重要啟示,就是要在繼續加強經濟調節和市場監管職能的同時,更加重視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2004年2月,他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的“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專題研究班結業式上再次指出,加強社會管理,必須加快建立健全各種突發事件應急機制,提高政府應對公共危機的能力。

面對災害、疫情、惡性突發事件給人民安全帶來的嚴峻挑戰,中國正在採取一系列積極舉措提升應急抗災能力,包括建立綜合減災協調機構,編制國家自然災害管理應急預案體系,提高全民減災意識,組建救災防病醫療救治隊伍等多個方面。

在應急機制、體系建立健全方面,中國更是步履穩健,進步明顯。

2003年5月7日,國務院第7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2005年1月26日,國務院第79次常務會議通過了《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以及105個專項和部門應急預案,各省區市也分別完成了省級總體預案的制定工作。

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計劃,今年有望啟動緊急狀態法的立法程式。這部法律將是繼傳染病防治法修改之後,中國又一部關於應對突發事件的重要法律。

據民政部救災救濟司副司長鄒銘介紹,“救災緊急預案體系”建設在全國展開,沿主要江河及地震重點監測地區的縣級以上城市要全部出臺應急預案,並進行有針對性的演習。目前,國務院各涉災部門的應急預案編制工作已基本完成,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災害多發市縣都制定了預案,全國自然災害應急預案體系已初步建立。

預案要接受實踐檢驗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非常重視防災減災工作,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各級政府不斷加大防災減災工作投入,防災減災能力不斷提升。“但無論是與自然災害頻發的基本國情所決定的防災減災要求比較,還是與世界許多發達國家對照,中國防災減災工作能力還不強,工作中存在不少薄弱環節。”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地震局原局長陳章立如是説。

中國防災減災的總體水準,讓我們看到了中國應急能力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很多業內人士認為,目前中國多數人公共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還不夠強。要廣泛宣傳和普及公共安全、應急管理、防災救災和自救知識,在中小學開設公共安全課程,提高公眾參與應急管理的能力和自救能力。要組織和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共同參與突發公共事件的監測、預警和處置工作。

有關人士進一步提出:應急預案要接受實踐檢驗。2003年非典疫情後,建立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機製成為中央和地方政府日程表裏的重要內容,“應急預案”也逐漸變成流行語。但制定應急預案並不意味著萬事大吉,而要通過實踐加以檢驗,並在實踐中修訂和完善。只有這樣,才能使應急機制為確保百姓生命財産安全和社會秩序穩定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趙傑 洪文軍)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