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穆朗瑪峰概況

    

     珠峰地理

     珠穆朗瑪峰是喜瑪拉雅山脈的主峰,海拔8848.13米,29,029英尺,是地球上第一高峰,位於東經 86.9,北緯27.9。地處中尼邊界東段,北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西藏自治區的定曰縣境內,南坡在尼泊爾王國境內。藏語名稱:Chomolungma,意為“神女第三”;尼泊爾名稱:Sagarmatha,意為“天空之神”;西方稱呼:Everest。

    珠穆朗瑪峰山體呈巨型金字塔狀,威武雄壯昂首天外,地形極端險峻,環境異常複雜。雪線高度:北坡為5,800~6,200米,南坡為5,500~6,100米。東北山脊、 東南山脊和西山山脊中間夾著三大陡壁(北壁、東壁和西南壁),在這些山脊和峭壁之間又分佈著548條大陸型冰川,總面積達1,457.07平方公里,平均厚度達7260米。冰川的補給主要靠印度洋季風帶兩大降水帶積雪變質形成。冰川上有千姿百態、瑰麗罕見的冰塔林,又有高達數十米的冰陡崖和步步陷井的明暗冰裂隙,還有險象環生的冰崩雪崩區。

    珠峰不僅巍峨宏大,而且氣勢磅薄。在它周圍20公里的範圍內,群峰林立,山巒疊障。僅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40多座,較著名的有南面3公里處的“洛子峰”(海拔8,516米,世界第四高峰)和海拔7589米的卓窮峰,東南面是馬卡魯峰(海拔8,463米,世界第五高峰),北面3公里是海拔7,543米的章子峰,西面是努子峰(7,855米)和普莫裏峰(7,145米)。在這些巨峰的週邊,還有一些世界一流的高峰遙遙相望:東南方向有世界第三高峰干城嘉峰(海拔8,585米,尼泊爾和錫金的界峰);西面有海拔7,998米的格重康峰、8,201米的卓奧友峰和8,046米的希夏邦馬峰。形成了群峰來朝,峰頭洶湧的波瀾壯闊的場面。

    年輕的珠穆朗瑪

     崔之久 北京大學環境學院教授

    珠峰留給每個走進她的人的印象除了威嚴、雄偉外,就是她的嚴酷無情。多少登山者和科學家已獻身於此,留下了無盡的嘆息、感慨和追憶。人們在歌聲中發出詢問:“是誰帶來遠古的呼喚,是誰留下千年的期盼?難道説還有無言的歌,還是那久久不能忘懷的眷戀!”這歌聲與其説是歌唱青藏高原的,不如説是獻給珠穆朗瑪峰的聖歌。

    大自然的探索者面對大海和高山時都會有一種感覺:那片藍天下的雄渾壯美。“是誰日夜遙望著藍天”當然是一群渴望大山和大海的人,而珠峰正是經歷了滄海桑田變幻,兼備高山大海的地區。1960年,中國登山隊王富洲、貢布(藏族)和屈銀華從珠峰頂上撿回的八塊石頭就是來自奧陶紀的石灰岩,4-5億年前它們出自大海,而今又被高高地抬上了世界之巔。

    這種天壤之別的經歷真正是一首夢幻曲,遠古的呼喚總算有了很具體的內容。在珠峰北側地帶還能找到來自南半球的巨羊齒植物化石,在雅魯藏布江沿岸還能看到不同時代、不同地層中的岩塊擠壓到一起的板塊縫合帶,這一切均顯示整個喜馬拉雅山脈連帶它的主峰---珠穆朗瑪峰都是從遙遠的南半球經印度板塊推擠,飄洋過海2400公里而來。而在漂的同時,它又因受到歐亞板塊反作用力的阻擋,慢慢地抬高升起。雖然在山南山北有很多斷層消除了相當一部分地球內部的應力,但最後還是被抬升為世界第一高峰。當然,在抬升過程中也有來自地球內部向上穿越的花崗岩岩漿的頂托也起了不可忽視的作用。我們現在看到的珠峰的“頸部”---8700米的“第二台階”和頂部都是奧陶紀灰岩,實際上8500米以上就已都是奧陶紀灰岩了。而珠峰的“身體”部分則是來自地球內部的花崗岩和變質岩---片麻岩、眼球狀片麻岩,它們都是原始的沉積岩,因為遭到花崗岩侵入和區域的地質事件而改變了原來的性質。在東絨布冰川一側,人們多看見深灰黑色的岩石,那就是片麻岩。當人們去西絨布冰川考察時,就會看到大量發黃色的岩石,那就是花崗岩。

    在大約至今100萬年前後,珠峰在升高到現在的高度以後,或者説現有高度以前,在全球氣候變冷的冰期時期,就有多次冰川發育的時期。不同時期冰川的規模有大有小,據有關資料顯示,喜馬拉雅山脈北側包括珠峰地區,最大的冰川範圍也只到達山麓地帶,長度數十公里,並不像人們想像的冰川已經把高原蓋滿了。在珠峰地區,登山大本營所在的絨布寺在不遠的河谷中有一道亂石堆起的小丘,東邊顏色黑,西邊顏色黃,這就是18000年前絨布冰川末端所在的位置。我們就依據這一冰川遺跡命名為:絨布寺冰期。稍後,隨著氣候變暖,冰川退後到絨布德寺,又在冰川末端堆了一堆小丘,時間大約5000年前,我們叫絨布德寺冰川階段。現在從5000米開始顯現的中絨布冰川就是那時遺留下來的。冰川長度有18公里。自1960年,我們開始考察研究絨布冰川以來,40多年過去了,冰川表面和冰體內部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其中最明顯的是冰塔林的變化。上世紀60年代,中絨布冰川冰塔林從5300-5400米就開始出現,而東絨布冰川只要一拐彎就可以看到冰塔林。現在,中絨布冰川的冰塔林已經上移到5600-5700米才能看見。而冰塔林的高度也從30-40米縮小到20-30米。儘管如此,冰瑩玉潔的水晶世界卻沒有本質的變化。那水晶宮似的冰洞是由冰川內部的排水道被放棄後形成的。一個冰柱頂著一塊大石頭,而形成的冰桌是由於冰面差別消融形成的。因為被石塊蓋住的冰塊得到保護,減少了消融,所以高高擎起,而周圍未受到保護的冰面消融很快而變低。冰桌就這樣形成了。

    冰塔林是珠峰冰雪世界的代表,也是珠峰地區和喜馬拉雅山脈北側冰川的特色。因為只有在低緯度氣候乾燥的海拔高度地區,由於太陽入射角度高,太陽輻射從冰川上面直射冰川裂隙,引起從上到下的消融,才能使冰塔林個體高聳、陡峭,冰塔林才能成林。如果缺少任何一個條件,譬如:緯度偏高、太陽入射角偏小、冰川面從側面開始融化,則形成的冰塔林就不會高而陡峭。只有珠峰北側才具備前面提到的各種條件,所以冰塔林又高又美。這裡的雪線高達6000米以上,因而也是世界山地冰川中冰川位置最高的所在。絨布冰川的末端的海拔高度比歐洲最高峰---阿爾卑斯山的勃郎峰還要高幾百米。因此,這裡是典型的大陸性高位山地冰川區。

    人們有時在議論珠峰到底有多高?甚至於有人主張要設法穿過頂部的冰雪層去測量岩石的頂部,這樣才算珠峰真正的高度。其實,冰雪也是一種岩石,只不過存在的時間短暫而已。在南極人們把冰崖都當作一種海岸類型對待,你排除不了它。在北極,有大塊地下冰的土地也是陸地的一部分。海水侵蝕冰化了,陸地也少了一塊,因此冰作為陸地的一部分是排除不了的。難道在珠峰頂部就一定要排除掉冰雪層的存在嗎?不,冰雪的頂部就是真實的珠峰的真正頂部。人們也許會説:“冰雪層不穩定,會導致珠峰頂高度的多變”。這又何足多怪呢?岩石的頂部的高度就永遠穩定嗎?任何專業人員都知道,冰雪和岩石都不是永遠穩定的,只不過有量的差別而已。再説,如果珠峰按一些人的設想,測量到了岩石頂部的海拔高度,那別的山峰高度又如何處理了?假使測量了珠峰岩石頂峰的高度比喬戈裏峰的冰雪頂部高度低?或者説比喬戈裏峰的岩石頂部高度低呢?……又該如何確定誰是世界第一高峰呢?簡單一句話,我認為,挑起這一問題並引起可能會産生的爭論是沒有必要的。 (山野雜誌)

     珠峰登山氣象知識

    作者:高登義 中國科學探險協會主席、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我先後於1966、1975、1980和1984年為國家登山隊攀登珠峰和南迦巴瓦峰主持天氣預報工作。

    氣像是登山活動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我把在山地氣象方面考察研究的成果應用在登山活動中,製作長(3個月)中(10天)短(1天)期和臨近(30分鐘—2小時)天氣預報,併發表了三篇關於攀登珠峰和南迦巴瓦峰的氣象條件和預報的論文,也算是為登山界做一點實事。

    珠峰山區氣候知識主要包括了雨季的起始與結束時間,7000米以上的高空風變化情況以及不同海拔高度的地面風速的日變化情況。了解珠峰雨季的始末時間主要是為了安排珠峰登山計劃,登山時間應盡力避開雨季,選擇旱季。為了解珠峰7000米以上的高空風變化情況對於從北側攀登更為重要。根據我國登山家的經驗,在珠峰地區登山應選擇風速小于6級風的季節。前面提到的氣候狀況是登山者選擇珠峰登山季節的重要氣象依據。了解山區地面風速的日變化情況主要是為了每天登山的時間安排。

    登山季節選擇

    珠峰北側地區的雨季時段為6月中旬-9月中旬,其中以7-8月降水量最大。珠峰地區7000米以上高空風速的季節變化主要決定於副熱帶西風急流帶(也稱南支西風急流帶)的變化,副熱帶西風急流帶所處的位置即是出現大風的位置。據統計,珠峰上空(7000-9000米)的風速在1-3月和11-12月最大,一般不宜攀登。綜合上述兩個條件,在從珠峰北側攀登頂峰的登山季節以4月下旬-6月上旬、9月中旬-10月上旬為最好。

    登山時間選擇

    統計分析表明,在山區地面風速變化比平原地區的大,而且海拔高度越高風速日變化越大。例如,春季和夏初在青藏高原上,海拔4500米高度地面風速的日變化為海拔1000米高度的4.5倍,在這一高度上當地時間下午2-6時的風速比夜間和上午的風速平均大5.5米/秒。

    由此推測,在海拔6000-8000米高度地面風速日變化約為海拔1000米高度的6-8倍,即下午風速約比夜間和上午的風速大7.3-9.8米/秒。有鋻於此,我曾于1975年向中國登山隊建議在高海拔地區登山應“早出發,早宿營”。中國登山隊自1975年起把“早出發,早宿營”作為登山行動準則之一。在珠峰地區,中國登山隊規定當地時間早晨2時出發,下午2點宿營。登山愛好者可根據不同季節和不同海拔高度,自己確定“早出發,早宿營”的時間。從原則上講,海拔高度越高,出發和宿營的時間越早,春季和秋季的地面風速日變化較大,應盡可能提早,夏季地面風日變化小,可以少提早一些時間。

    珠峰山區天氣現象

    在珠峰山區活動,除了上述很重要的氣候知識外,了解一些珠峰山區天氣知識也很必要。掌握好這些天氣知識,除了有助於登山活動外,也會學習到豐富多彩的氣象知識。

    冰川風

    這是珠峰北側的特殊天氣現象。在一般山區,往往盛行日變化顯著的山谷風。在一晝夜中,下山風和上山風交替出現的現象叫山谷風。一般來説,上山風又叫谷風,空氣由山谷向山坡流動;下山風又叫山風,空氣由山坡向山谷流動。形成山谷風的原因主要是山谷中下墊面與山谷中大氣接收太陽輻射能力不同而形成山坡上空氣溫度及山谷中同高度上大千溫度的差異。一般説來,當地時間正午後至午夜前為山風,其他時間為谷風。

    在珠峰北側,由於在海拔5300-7000米主要為冰雪表面,日出後的冰雪表面氣溫仍然低於山谷中同高度的大氣溫度,因而幾乎晝夜盛行下山風,這種因冰川分佈而形成的下山風又稱作冰川風。冰川風在當地時間下午2-6時最強,在離地1000米以下的風速平均可達10米/秒,陣風達到7-8級。

    河水流量的日變化

    一般來説,高山地區河水流量的日變化主要決定於冰川融水量的日變化,而冰川融水量的日變化又主要決定於氣溫的日變化。春夏秋三季日出後,當陽光照射在冰川表面時,冰川逐漸消融,流水匯入河谷,增大了河水流量。在珠峰絨布河水流量中,67%左右來源於冰川融水。因此,高山河流的河水流量都在正午前較小,午後至傍晚最大。

    看雲識天氣

    在高山地區,雲與天氣變化有一定關係。有經驗的登山者可以從雲的形態變化推測短期天氣的變化,特別是在珠逢北側地區登山時,珠峰特有的“旗雲”變化與天氣變化聯繫緊密。

    所謂“旗雲”是指在珠峰頂端不斷生成的對流性的“積雲”,受強烈的高空風影響隨風飄動,遠望宛如一面旗幟挂在峰頂上的特殊天氣現象。

    觀測研究表明,珠峰頂端出現的“旗雲”絕大部分是自西向東飄動,但當特殊天氣系統來臨時,“旗雲”也會自東向西飄動。

    從多次製作攀登珠峰的登頂天氣預報中我們知道,珠峰頂上的“旗雲”的確可稱作“世界最高的風向標”。

    首先,從珠峰“旗雲”飄動的方向可以判斷珠峰頂高度附近(海拔8000-9000米)的風向;其次從“旗雲”頂部起伏波濤的形態可以估計高空風速的級別大小。

    如果“旗雲”自西向東飄動,雲的頂部平而光滑,並在離開峰頂後雲頂高度逐漸下降或是雲的頂部起伏波動劇烈。高空西風風速在每秒17米以上,當日不宜於7000米以上的登山活動。

    如果“旗雲”自西南向東北飄動,雲的頂部起伏波動大,而且在離開峰頂後雲頂高度逐漸上升,表明高空風速不超過15米/秒,當日還可以在7000米以上登山活動。但一天后會有高空西風槽來臨,大風伴隨降雪發生,2-3天內不宜在7000米以上登山活動。

    如果“旗雲”自東向西飄動,表明高空有偏東風氣流,未來1-3天內會有印度低壓來臨,帶來大雪伴隨小風的天氣,一般不宜在7000米以上登山活動。然而在珠峰北側,對於熟悉登山地形和路線的攀登者,也可以利用這種小風而氣溫高的天氣,在8500米以下登山,因為從北側攀登對登山者最大的威脅是大風。

    如果在珠峰頂端的雲量很少,沒有形成“旗雲”,而且雲幾乎垂直向上,表明高空風小于15米/秒,宜於在7000米以上登山活動。如果在珠峰頂部附近有莢狀高積雲,表明在峰頂附近大氣層結構穩定,高空風不大,也宜於7400米以上的登山活動。 (山野雜誌社)

     中國網 2003年5月23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