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俄專家駁斥形形色色針對中國的“威脅論”
中國網 | 時間:2006 年3 月2 日 | 文章來源:新華網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隨著蘇聯的解體和東歐國家政局的劇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開始把它們的戰略主攻目標對準了經濟正在高速發展、國際影響日益增強的中國。自此以後,繼最初出現中國的“軍事威脅論”之後,“經濟威脅論”、“金融威脅論”、“能源威脅論”等形形色色的“威脅論”都強加到中國的頭上。這種帶有明顯政治意圖、站不除腳的惡意宣傳,理所當然會受到嚴肅正直的專家們的駁斥。

俄羅斯科學院遠東所副所長、經濟學博士奧斯特洛夫斯基最近就這一問題在接受俄《勞動報》記者採訪時説:“現在全世界都在談論‘中國威脅’。美國人擔心中國商品充斥市場,導致本國生産者流落街頭;日本人認為,中國強大以後會向日本復仇;俄羅斯人的擔心是:我們人口太少,中國人口眾多,他們會到我們這裡來,佔領我們的土地。儘管如此,誰都不應害怕中國,尤其是俄羅斯。應當利用中國的發展為自己謀利,通過與中國合作來提升本國經濟。”

關於“中國人實際上佔領了遠東和西伯利亞”的流言,奧斯特洛夫斯基認為這種説法太誇張了。他説:“最近一次人口普查表明,在俄羅斯境內居住的中國人有3.5萬。加上臨時居留人員,總共不超過20萬。而1917年前,俄境內中國人所佔比例要高得多。當 時僅在符拉迪沃斯托克一地,中國人所佔的比例就達20%。”

這位專家認為,出現上述情況,主要是因為這個地區發展迅速。當時也有人提出質疑:遠東的中國人是不是太多了?但沙皇當局很清楚,如果沒有中國的勞動力,這一地區很難振興,像西伯利亞大鐵路這樣的重要基礎設施將難以建成。

上世紀70年代,中國經濟規模相當於蘇聯的60%。而如今一切都顛倒了過來,俄羅斯與中國的差距越來越大。原因何在?奧斯特洛夫斯基分析道:“俄羅斯的私有化和自由化都是在一年之內完成的。而在中國,這一進程始於1978年,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過渡是循序漸進的,而且改革最早是從農村開始,到80年代中期才逐步轉向城市。”

談到俄中兩國發展的差距,奧斯特洛夫斯基舉例説:“你可以到中國去看看上海—杭州高速公路兩旁的景象,與那裏相比,我們這條著名的盧布大街簡直就是窮鄉僻壤。”

針對所謂的“中國能源威脅論”,俄羅斯世界經濟和國際關係研究所主任亞歷山大·薩利茨基不久前在媒體撰文指出:新世紀以來,在東亞經濟模式中,其單位産品的能耗要比西方少25%,居民個人的能源消費也不高。以中國為例,如將GDP(國內生産總值)按實際購買力折算,它的單位能耗比北美低23%,比日本則要低40%。這樣的經濟發展模式對於整個西方世界來説,都是聞所未聞的。

薩利茨基認為,中國的經濟前景十分明朗,在它的長期發展戰略中,單位能耗將繼續降低,會逐步接近日本的水準。隨著中國工業過高增長速度將在近年內逐步回落,能耗較低的服務業所佔的比重將增加,中國的節能前景非常看好。

俄羅斯《分析論叢》月刊不久前刊登薩利茨基的這篇文章説,2003—2004年,中國的單位能耗有所增加。因此,節能再度成為全國的工作重點。中國發改委于2004年11月通過了2020年以前的節能綱要。2010年以前,創造萬元GDP的單位能耗將從2.68噸降至2.25噸標準燃料。這意味著節約將近4億噸標準燃料。預計到2020年,中國將消費20億—29億噸煤、4.5億—6.1億噸石油、16000億—200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2010年,天然氣在中國能源消費中所佔的比重將達到7%,2020年達到10%,而美國為24%、西歐為19%。

文章認為,稱中國是全球資源的“吞噬者”,顯然是言過其實。其依據無非是中國石油進口量增加的數據。但事實上,中國在全球石油貿易中所佔份額並不高,每年進口1.3億多噸,僅為美國進口量的20%。中國的石油進口增長量也不驚人:2002—2004年增長了5500萬噸,與美國差不多。這個人口占全球21%的國家,所消費的石油僅為全球開採量的7%,而且其中的65%是由本國公司在國內和國外開採的。中國能源戰略的出發點是自力更生。實踐證明,這一戰略是正確的。

因此,薩利茨基説:“我們應當承認,中國在國際能源市場上所佔的比重並不大。”在20世紀90年代末便已成為世界工業大國的中國,其能源進口量僅相當於日本、印度、朝鮮半島兩國及台灣總進口量的12%。上述國家和地區都屬於能源純進口方。而如果減去能源出口(中國年出口焦炭近1000萬噸),中國2004年凈進口能源只有6000萬噸(折算成石油),不到全球石油産量的2%。2000年,中國進口了8830萬噸石油及石油産品。2001—2004年,中國的石油進口增長了5670萬噸,而同期的煤開採量則增長了9億噸。這些數字很能説明問題。

薩利茨基讚賞中國立足於自身,同時尋求全球化運作和最大限度地實現能源來源多元化的做法。他舉例説,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在海外的活動非常活躍。它開發的項目遍及亞洲9國、非洲4國、南非和加拿大。2004年,該公司國外企業共開採石油3000萬噸、天然氣35億立方米,分別比上年增長了20%和85%。上述數字表明,中國同樣為全球能源供應市場作出了貢獻。總之,中國是在努力平衡全球能源市場,而不是在打破平衡。

這位專家認為,俄羅斯作為一個能源大國,在新形勢下,俄豐富的能源可以成為亞洲工業化及現代化的強大後盾,這將是雙贏的合作。但在能源合作時,需要制定多樣化的所有合作方案,明確雙方的義務。比如俄方向中方提供能源,中方就必須與俄方聯合改造俄羅斯的工業部門、在石油加工和石化方面開展合作等。

對俄羅斯把迅速擴大與中國的貿易往來作為對外經濟政策的主要目標表示讚賞,薩利茨基認為,這無疑是個勇敢而正確的決定。他説:“與當今世界經濟中最具競爭力的經濟實體積極互動,是提高俄羅斯自身實力的重要條件。”

薩利茨基斷言:“靠東方來改造俄羅斯的加工工業、發展農業,比靠西方更省錢。”(阿彭)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國
阿里巴巴公司庫
商業資訊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