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王召:關注貨幣政策的科學性和獨立性
中國網 | 時間:2005 年04 月18 日 | 文章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一、從調控方式的轉變看貨幣政策的科學性

2003年3月,中國銀行業監管委員會正式成立,宣告人民銀行的銀行監管職能和貨幣政策職能的正式分離,併為提高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科學性和獨立性提供了先決保證。從那時起到現在,轉眼兩年已經過去了。我們看到,隨著中國市場化程度的逐步加深,中央銀行管理經濟的方式方法也在悄悄發生變化。

眾所週知,由於身兼貨幣政策與金融監管于一身,長期的思維慣性將使中央銀行短期之內很難擺脫以金融監管促貨幣政策推行的老路。但經過實地考察我們卻發現,2003年以前,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經常會與中央銀行工作人員打交道,最近卻越來越多變成銀監會。由於專心制定宏觀性的貨幣政策,人民銀行基本已經擺脫了過去微觀管理的傳統老路,這不能不説是中央銀行的一個重大進步。

但是,目前有一種錯誤的流行觀點,認為人民銀行就是市場力量的代表,而銀監會則是行政主導的代表,因為目前中央銀行的主要職能是調整利率,而銀監會的職能是信貸管制。實際上,利率手段也好,信貸管制也好,從宏觀調控角度出發,它們都是反週期的政策。如果完全相信市場、政府放任自流,那麼從嚴格意義上講,政府出臺的任何政策都是一種行政措施。比較而言,由於利率政策不直接干預微觀個體的經營行為,所以是一種較為市場化的調控手段;行政審批或者信貸管制直接干預微觀個體經營行為,所以是一種行政色彩相對較濃的調控手段。

從銀監會角度出發,其主要任務是金融監管和金融準入。從這幾年的情況來看,我國真正意義上的全國性民營銀行只有民生銀行一家。雖然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文件《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第22條款明確提出,“鼓勵社會資金參與中小金融機構的重組改造,在加強監管和保持資本充足的前提下,穩步發展各種所有制金融企業”,雖然眾多學者和官員就民營銀行準入問題反覆呼籲,但民營銀行仍然“只聞樓梯響,不聞人下來”。因此,如何把好金融準入關,如何降低中國金融體系的系統風險,銀監會將任重而道遠。

二、從擺脫增長眼前利益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

前一段時間,市場盛傳人民銀行將在上海建立中央銀行二部,聯想到中央銀行大區分行實踐,不禁使人感觸頗多。從當今市場經濟最為發達的國家美國的實踐來看,在其中央銀行即聯邦儲備系統中,紐約聯儲的實力最強,與紐約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十分匹配。有一個很好的例證,如果我們瀏覽聯儲總部的網頁,可以發現內容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多,而幾乎所有貨幣政策和有關研究報告都會出現在紐約聯儲的主頁上。考慮到上海將成為中國的國際金融中心,這似乎可以成為人民銀行在該地區設立央行二部的重要理由。但是,如果我們繼續瀏覽美國其他地區性聯儲的網頁,雖然資訊量不及紐約聯儲,但相信也會收穫頗豐。

央行二部的實踐是否可行,並不是本文要討論的範疇。但反思我國中央銀行大區分行實踐,我們認為,上述實踐的問題之一即在於央行總部人才相對過於集中,而地區性分行人才卻十分有限。因此,未來中央銀行系統要實現全面均衡發展,要特別注意地區性分行的發展。現實可行的方案一定要表現到烏紗帽激勵機制上,可以考慮央行總部和地區分行人員的定期互換,沒有地區分行經驗的幹部在總行不能進行連續擢升。

需要關注的是,當初之所以要設立央行大區分行,既是為了擺脫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預,也是為了大區分行根據地區經濟發展具體情況相應制定本區域的貨幣政策。我們認為,央行總部一定程度放權比將現有人才充實到大區分行更為重要,沒有貨幣政策地區決定權的分行只能是形同虛設,這也是目前大區分行實踐不成功的重要原因。

除了避免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預之外,中央銀行的獨立性也包括獨立於中央政府的短期經濟增長目標。目前而言,貨幣政策獨立於中央政府尚欠缺諸多條件。從職能上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目前還只是一個參謀機構,貨幣政策的制定與通過無需貨幣政策委員們投票表決。從組成人員上看,目前貨幣政策委員會官員比例偏高,商界和學界代表有限,沒有真正將代表社會各方利益的人士完全捏合在一起。從透明度上看,雖然人民銀行每季度都公佈貨幣政策報告以及貨幣政策委員會季度例會主要內容,但每位委員究竟持何觀點,公眾不得而知。我們認為,季度例會內容當時不必公佈,但是半年或者一年以後每位貨幣政策委員的主要觀點應當解密。只有通過這樣的監督機制,才能保證每位委員對自己代表的利益群體和整個社會負責,才能保證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與所有委員的集體智慧保持一致。需要指出的是,由於上述改革將是一個長期過程,由國務院出面組織有關部委進行集體決策,集思廣益,仍然不失為一種較好的過渡方案。

三、“圍攻”中央銀行與中央銀行的權威性

2003年6月5日,中央銀行出臺了《中國人民銀行關於進一步加強房地産信貸業務管理的通知》(121文件),加強房地産開發貸款管理、引導規範貸款投向。但是,該文件很快遭到了房地産開發商的“圍攻”,以致文件幾乎流産。2005年3月17日,人民銀行上調住房信貸利率,5年以上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利率從4.23%上調到4.41%,同期自營性個人住房貸款利率從5.04%上調到5.31%,又遍遭房貸者的指責,以致中央銀行每次加息行動都“如履薄冰”。那麼,中央銀行是否正在失去權威性呢?

實際上,上述現象在美國早已是見怪不怪。由於房地産是利率敏感性行業,聯儲主席格林斯潘每次宣佈加息以後,都可能遭到房貸者的集體“圍攻”,這是一個國家市場化程度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産物。而且,這一現象也反證了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重要性,所謂政策“牽一髮而動全身”。此外,由於美國聯邦儲備銀行非常注重貨幣政策的科學性,每次加息均遵循小幅微調政策,不斷引導市場和公眾預期,因此其聲望也在與日俱增。值得注意的是,由於中央銀行貨幣政策服務於整個社會並受到各界關注,如果方方面面的利益群體一致認為其出臺的政策有失偏頗,那麼這樣的政策出臺越多,其公信力就會越低;相反,中央銀行將不斷提高自己的威望。

有鋻於此,最近幾年中央銀行也開始越來越多考慮公眾利益。針對當前一些大中城市出現的房價過高問題,中央銀行一位官員明確提出,“提高房貸是為了窮人”。雖然這一論斷開始曾經遭到“窮人”非議,但仔細想來卻意義深遠。如果“窮人”因為現在買不起房而將消費推遲到房價降低以後,那麼他們不僅不用支付當前如此高昂的房價,也不必為利率升高支付額外的利息,又何樂而不為呢?

四、利率市場化與中央銀行的公信力

目前學界有一種流行觀點,認為推行利率市場化改革以後中央銀行利率政策的影響力將顯著下降,因為商業銀行自主定價權利增加了。實際上,上述判斷完全是一種似是而非的觀點。首先,表面上看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利率水準的約束能力下降,基準存貸款利率也並非資金市場供求關係決定的市場化利率,但是基準利率卻可以通過多種途徑,迂迴影響商業銀行之間以及從中央銀行拆借資金的成本。隨著利率市場化程度的加深,中央銀行基準利率和資金市場利率水準也會逐步對接,上述迂迴影響會愈加明顯。

其次,推行利率市場化改革以後,金融市場競爭也愈演愈烈。在大多數情況下,競爭的結果會將市場利率嚴格限死在某一微小波動區間。一方面,如果一家商業銀行將貸款利率定到明顯高過其他銀行的水準,這意味著它將在競爭中出局。2005年3月17日,人民銀行調高房貸利率伊始,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和中國銀行均將房貸利率定在5.508%的水準,而中國建設銀行卻定在6.12%的水準。但是迫於競爭壓力,最後中國建設銀行還是將利率調低到5.508%的水準。另一方面,存款利率水準、員工福利待遇、企業貸款風險等等諸多因素,共同形成了商業銀行貸款的成本,這使得商業銀行也無法在競爭中無限降低利率。

實際上,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也曾進行了利率市場化改革,改革的結果是聯儲聲望與日俱增。所以,我們無需擔心利率市場化以後,中央銀行貨幣政策會對經濟運作失控。總而言之,通過利率市場化改革,中央銀行更加勝任用間接調控手段而不是直接調控手段管理經濟,經濟管理的科學性大為提高,併為貨幣政策獨立性的實現提供了必要準備。

(作者單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部)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