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新聞背景:黨的十四大以來的歷次宏觀調控
中國網 | 時間:2005 年04 月15 日 | 文章來源:半月談

黨的十四大以來的歷次宏觀調控

1. 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經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發展態勢,但由於新舊體制的摩擦,特別是舊的調控機制逐漸失效,新的宏觀調控機制尚未完善,投資軟約束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在加快發展的同時出現了經濟"過熱"現象,投資、消費雙膨脹,社會集資、金融機構設立基本失控,通貨膨脹惡性發展。

針對上述情況,1993年6月,中央果斷提出加強宏觀調控的16條措施,主要包括實行適度從緊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整頓金融秩序和流通環節,控制投資規模,加強價格監督等。從1994年起,在金融、外匯、財稅、價格、外貿等方面又相繼出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政策性銀行與商業銀行分立;專業銀行向商業化、企業化發展;中央和地方實行分稅制;進行外匯管理體制改革,實現匯率並軌;石油和糧食等基礎行業産品價格放開等等。經過3年努力,到1996年下半年,宏觀調控取得明顯成效,金融秩序迅速好轉,物價漲幅明顯回落,通貨膨脹得到抑制,經濟增長在適度從緊的宏觀政策環境下仍然保持著較高速度,經濟實現"軟著陸"。

2. 1997年,金融危機在亞洲國家和地區相繼爆發並對我國經濟産生重大影響。在東南亞國家貨幣紛紛貶值的情況下,我國從大局出發,堅守人民幣不貶值的承諾,外貿出口受到嚴重衝擊,國內市場供求格局開始發生逆轉,即從供不應求轉變為供過於求,內需擴大受阻,物價急劇回落,出現通貨緊縮跡象。與此同時,經濟增長速度下滑,下崗失業人員明顯增加。

面對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和前所未有的嚴峻考驗,中央審時度勢,以穩定經濟增長為目標,對宏觀經濟政策進行必要的調整。1998年隨著經濟形勢的進一步變化,中央明確提出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的"貨幣政策(後改稱"穩健的貨幣政策"),擴大內需成為我國宏觀調控新的立足點。從1998年開始,我國連續大規模發行國債,增加政府投資,以此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拉動社會總需求;擴大高校招生規模,推進教育改革;發展假日經濟,以刺激消費,努力啟動國內市場。隨著各種宏觀調控政策的逐步到位,加之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逐步減弱,民間投資逐漸活躍,國外市場好轉,外貿出口增加,我國經濟逐步走出通貨緊縮陰影,增長速度穩步回升並呈現強勁勢頭。

3. 2003年下半年,隨著我國經濟增長速度的加快,固定資産投資過快、部分行業投資過熱的苗頭開始顯現,煤電油運日趨緊張,盲目投資、亂上項目、重復建設問題愈益嚴重,消費價格以較快的速度持續上升,新的"大起"有可能導致新的"大落"。

黨中央、國務院科學分析形勢,未雨綢繆,確定了"果斷有力,適時適度,區別對待,注重實效"的宏觀調控原則,從實際出發,分類指導,有保有壓;強調不搞"急剎車"、"一刀切";要求各地各部門迅速把認識和行動統一到中央對形勢的判斷和決策上來。進入2004 年,中央宏觀調控的力度明顯加大,宏觀調控措施得到迅速落實,投資過熱、盲目擴張的勢頭得到了有效控制,宏觀調控初步達到了預期目標。與以往不同,這次調控是一次預防性調控,其實踐意義在於,在經濟尚未全面過熱、通貨膨脹尚未發生之時予以遏制,從而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經濟大起大落對國民經濟可能造成的嚴重傷害,也大大降低了宏觀調控的成本。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