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外國政要專家看中國發展-中國給世界帶來機會
中國網 | 時間:2005 年9 月12 日 | 文章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9月7日電 30年前,德國前總理赫爾姆特·施密特第一次踏上中國國土時,中國大規模的貧困使他震驚;30年後,他再度造訪,這次使他震驚的卻是中國城市面貌的巨大變遷。他在北京説,今天任何一個歐洲人來到中國,都會有這樣類似的感受。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20餘年來,中國的國內生産總值每年以超過8%的速度增長,與此同時,有4到5億中國人已經脫貧。十年前,中國的高速發展開始成為國際商界的話題;如今,《華爾街日報》説:“中國給世界帶來了機會”。

這句話,也被來京出席9月5日至7日全國政協舉辦的“21世紀論壇”2005年會議的許多外國專家一再重復。

挪威南森研究所所長彼得·約翰·沙伊雖然多次來過中國,但覺得還是不了解中國,因為“變化太快了”。沙伊説,即使在遙遠的挪威,到處可見“中國製造”的商品,這些商品由於物美價廉很受歡迎。

他説:“就全球而言,只要是建立在可持續發展、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基礎上的競爭就是公平的,使普通消費者受惠的。”

應邀與會的施密特認為,中國在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體系方面的經驗值得世界分享。

施密特指出,中國的快速發展將會使全球的中心從大西洋地區轉向太平洋地區。“歐洲的大多數領導人對這種變遷欣然接受,並期待與中國友好合作。”

面對中國不斷增強的經濟實力以及隨之而來的競爭,美國前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塞繆爾·伯傑表示,“應採取歡迎的態度”,“將其視為一個更好地造福于我們的挑戰,而不是採取恐懼的態度,將其視為一個對我們的幸福安寧的威脅。”

伯傑認為,中美兩國之間可以相互汲取經驗以求共同進步。

當今世界,合作已成為共識。馬來西亞前總理馬哈蒂爾認為,“合作好于對抗”,各國應當放棄或者擱置分歧,彼此進行合作。他説,“東亞國家之間的對抗與戰爭將不會解決任何事情,而合作會使東亞真正對本地區和全球的事務産生有力的積極影響”。

伯傑表示,不能允許“猜疑”、“衝突”的看法主導中美兩國關係,這將促進相互之間的不信任,“結果將是雙輸。”

他説,國家之間在重要領域中總會存在分歧。“但如果我們瞄準共同點,就可以實現雙贏。這不僅有利於中國,也有利於美國。我們相互需要對方——為了共同的經濟增長、地區和平和全球穩定。”(記者齊湘輝 任芳李凱 )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