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

曹魏立國之初先修北宮和官署,其餘仍保持東漢十二城門、二十四街的基本格局。西元227年,魏大舉修建洛陽宮殿及廟、社、官署,以鄴城為藍本,正式放棄南宮,拓建北宮,把原城市軸線西移,使其北對北宮正門。在這條大道兩側建官署。又按《周禮·考工記》“左祖右社”之説,在大道南段東西分建太廟和太社,北端路旁陳設銅駝。曹魏時還在洛陽城西北角增建突出城外的三個南北相連的小城,稱金墉城或洛陽小城,南北長1080米,東西寬250米,內建宮室,城上樓觀密布,嚴密設防,是受鄴城西北所建三台的影響而建的防守據點,是當時戰爭環境下的産物。洛陽城內的居住和商業區仍是封閉的裏和市。隨著魏晉實力的增強,洛陽的城外也出現了市和居住區。西晉統一全國後,洛陽遂成全國的首都。其特點是宮殿在北面正中,宮門前有南北街直抵城南面正門,夾街建官署、太廟、太社,形成全城主軸線,其餘地段佈置坊市。由於它是東漢以後統一王朝的首都,故無論是它的後繼者東晉還是北方相繼出現的十六國政權,都以它為模式,所建都城都不同程度地傚法和比附洛陽。魏晉洛陽對隋以前中國都城有重要影響。
漢魏洛陽城城墻遺址
曹魏、西晉洛陽平面圖

北魏統治者修復洛陽城及宮殿時沒有做大的改動,在城外四週拓建坊市,形成東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的外郭。北魏洛陽外郭有墻,其內也劃分為封閉的矩形的坊和市,並形成方格網狀街道。北魏對內城的改造主要是調直街道,把主要官署集中到宮南正門外南北禦街銅駝街上,以加強城市的中軸線,突出宮城在城中的重心地位。新建的外郭在坊市方正和規模上都超過兩漢的長安和洛陽。北魏洛陽城已蕩然無存,但從遺址出土的建築材料可以想見其建築物的華麗。另外,從甘肅天水麥積山的壁畫中,也可以見到當時北方城市建築的模樣。
北魏洛陽城出土的獸面磚、釘瓦和瓦當
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127窟西魏壁畫中的城圖

中國網 2004年1月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