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週三代之墓葬

夏代帝王墓尚無發現,據記載為“不封不樹”。禹出巡道死,即葬會稽,因山為陵。

商代帝王墓可以殷墟大墓為代表,墓坑平面皆為矩形,中掘出二層臺,墓穴有腰坑,內葬犬一頭。大墓有四墓道,次者為二墓道或一墓道,亦有不建墓道者(如武丁帝妃婦好墓)。殉葬的近侍置於一層臺上或墓道中,墓外另有殉葬之牲、車馬坑,以及大量的奴隸殺殉坑。墓上不起墳,但有的墓(如婦好墓)上已建有面積不大的祭祀建築。

周代帝王大墓形制基本同上,但諸侯亦有用四墓道者。大概自春秋起,墓上已逐漸累土為墳。建於戰國晚期之河北平山縣中山國王墓,其王與後、妃三陵並列,上構高大夯土臺,臺上建祭祀建築。該墓中出土一塊名為《兆域圖》的銅板,上刻劃有陵墻、土丘、祭室及附屬建築之名稱及尺寸,是我國發現最早的建築設計圖。陜西鳳翔秦國貴族之墓地雖建於戰國,但仍未起墳,然于週邊掘溝環繞。已發現的周代大墓均採用土壙木槨形式,墓室用井幹式大木堆砌。
河北平山戰國晚期中山國王墓出土的《兆域圖》,鑲刻在銅版上
《兆域圖》的摹寫圖

在距中原較遠地區,墓葬形式常依當地的習俗而定,如江南(今江蘇南部)曾流行墩墓。所謂墩墓,是在地面鋪墊石塊或砌小型石室以置死者,然後平地堆土起墳。它的出現或許與當地地下水位甚高有關。而福建、江西、湖南、貴州多山崖之地區,則使用將木棺高置於崖穴的懸棺葬。雲南少數民族則有用石板砌為棺具的。總的來説,這些墓的數量不多,也不是當時墓葬的主流。

在葬制方面,等級制度在周代特別突出,除前述之墓道外,墓內棺槨亦有規定,即“天子棺槨七重,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隨葬的禮器為,天子、國君九鼎,卿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實際發掘資料表明並不完全按此規定,有的有所增減。一種可能是死者受到特殊禮遇,另一種可能是在“禮崩樂壞”情況下的僭越。至於普通百姓則屬底層,有的掘穴而埋,有的連墓壙也沒有,常在灰坑或灰層中發現他們的屍骨。

中國網 2004年1月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