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保險業55週年:財産保險已成朝陽産業

保持較快發展速度;市場主體的種類和數量不斷增加,市場競爭環境日趨完善;經濟補償和社會管理功能得到了較充分的發揮;融自身發展于整個經濟社會發展之中,積極參與到經濟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和層面;創新動力增強,經營管理水準顯著提高自1949年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成立以來,新中國的保險業已經走過了55年的風雨歷程。儘管曾經經歷了相當長一段時期的停滯,但自上世紀80年代複業之初,打破"沉默"後的財産保險業就展現出巨大的活力。近兩年來,非壽險業在改革方面銳意進取、大膽創新,為實現持續發展注入了澎湃的動力。目前,我國非壽險業正呈現出一派全面快速發展的勃勃生機。主要表現在:

一是非壽險業仍將保持較快發展速度。2003年我國非壽險業實現保費收入869.4億元,同比增長11.53%(較去年同期,下同),承保的保險金額和責任限額34.8萬億元,同比增長46.8%。非壽險業保險密度65.5元,保險深度0.75%。與1997年全國非壽險業保費收入480.73億元相比,非壽險業的保費收入規模增長了80.8%,年均增長率10.4%。進入2004年,非壽險業更是呈現出高速增長之勢。截至2004年8月,非壽險業實現保費收入777.55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28.37%,預計下半年仍能夠保持較快的增長勢頭。

二是市場主體的種類和數量不斷增加,市場競爭環境日趨完善。截至目前,我國共有財産保險公司29家,其中,中資公司13家,外資公司16家;專業性農業保險公司1家;再保險公司5家,其中中資公司2家,外資分公司3家。市場主體的增加為實現充分市場競爭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三是非壽險業的經濟補償和社會管理功能得到了較充分的發揮,有效地保障了國民經濟的穩定運作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據不完全統計,1998至2002年,我國保險業為1584.9萬個企業和家庭的51.3萬億元的財産提供了風險保障,支付賠款509.5億元;為全社會提供各類責任保險7萬億元,支付賠款62.3億元。以1998年特大洪水為例,保險業共支付賠款30億元,與當年國家下撥的救災款相等,共有近萬家企業、40多萬戶家庭獲得了保險賠償。2001年發生在四川等地的特大暴雨和洪水災害是一次最大的單次事件賠付,在這次災害中,僅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四川分公司一家就賠付2.65億元。1998-2002年,保險業為包括三峽水利永久船閘工程、秦山核電站、西氣東輸、大亞灣核電站、青藏鐵路等國家重點工程在內的約1200個國家重大工程安排了專門的防災防損服務。在2003年抗擊非典鬥爭中,非壽險業反應迅速、及早介入,共開發了13個相關産品,樹立了保險業的社會形象,擴大了保險業的社會影響。

四是非壽險業融自身發展于整個經濟社會發展之中,積極參與到經濟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和層面,充分利用其特有的經濟調節手段,輔助政府進行社會公共管理,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目前,保險業正根據《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規定積極推進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制度的建設,一方面通過保險對道路交通事故受害人及時進行經濟補償,化解社會矛盾,減輕政府財政負擔,另一方面通過費率杠桿的經濟調節作用,促進道路交通參與人安全駕駛和交通安全意識的提高,預防和控制道路交通事故的發生,改善道路交通安全狀況。三農問題歷來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保險可以為農民提供事前的防災防損服務和事後的經濟補償,提高農民抵禦自然災害風險的能力和水準,切實保護廣大農民的利益。目前,農業保險試點工作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

五是保險創新動力增強,經營管理水準顯著提高。保險公司努力研究社會公眾保險消費心理和習慣,克服保險産品設計滯後、産品趨同、結構單一的問題,增強了産品創新力度,有針對性地開發個性化産品,滿足不同地區、不同人群的需要。非壽險精算制度迅速建立和完善,保險公司的定價機制、準備金提取和風險控制更加科學、準確、合理。保險公司經營觀念發生轉變,加大了在管理方面的投入和應用,效益意識明顯增強,風險管控能力明顯提高。國內兩家主要非壽險保險公司均實現了海外上市,非壽險業正步入快速發展的快車道。(記者 盧曉平)

上海證券報 2004年09月30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