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發言人制全球普及 中國新聞發言人應運而生

“新聞發言人不是人,而是一種制度。”——這是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辦的全國新聞發言人培訓班上,所有學員都必須熟悉的一個概念。從11月3日開始,國務院新聞辦舉辦的第二期全國新聞發言人培訓班在北京開課。來自全國省一級政府的77名發言人或新聞官員,接受為期一週的培訓。這是繼9月22日到27日為中央各部委新聞發言人舉辦培訓班後,國務院新聞辦加大新聞發言人制度推廣力度的又一舉措。隨著中國越來越走向世界,中國的對外資訊發佈也越來越頻繁和受到關注。普通百姓可以通過媒體,看到國內外新聞發言人在前臺解釋政策、回答各種問題。孔泉、章啟月等人的名字在百姓中也越來越耳熟能詳。不過他們站在新聞發佈臺前,發表的並不是他們個人的思想,而是代表政府的立場。從這個意義上説,新聞發言人更多體現的是政府的一種溝通、交流方式。

新聞發言人制度在西方十分普遍

在西方發達國家,新聞發言人制度十分普遍,這項制度是推動政務公開和透明,增進執政部門與普通老百姓之間聯繫的重要手段。

以美國為例,新聞發言人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總統新聞發言人。美國紙質媒體開始發展之時,記者們四處採訪新聞,美國政府面對這一需求,開始設立新聞發言人和新聞發佈會制度。一般認為,19世紀30年代擔任美國總統的安德魯。傑克遜最早聘用新聞發言人。不過早期的新聞發言人都作為總統的私人助理出現,不佔用政府編制,不領政府的薪水。正式的總統新聞發言人制度的確立,則是20世紀初伍德羅。威爾遜總統任內的事。

1966年和1976年,美國還先後制定了兩部涉及知情權的重要法律《資訊自由法》和《陽光下的政府法》,明確規定政府資訊要公開,公眾有了解和取得政府文件的權利等。

據美國全國政府傳播者協會估計,如今的美國,各級政府大約有4萬名新聞發言人。稍有規模的企業都會設立專職的新聞發言人,即使是十來個人的小企業,也會有兼職的新聞發言人。

美國的新聞發言人至少需要遵守五大守則

新聞發言人是美國許多大學中大眾傳媒專業研究的課題之一。記者沒有見識過專門的新聞發言人培訓班,但從白宮發言人多年的“表現”來看,除了穿著打扮、言談舉止等基本素質之外,美國的新聞發言人至少要遵守五大守則:其一是政治立場要站穩。伊拉克戰爭期間,美國《華盛頓郵報》曾批評美軍新聞發言人布魯克斯對戰爭之初美軍遇到的失利和損失,對伊拉克平民的傷亡人數絕口不提。有記者抱怨説,每天等在這個價值數百萬美元的新聞中心裏毫無價值。其實,布魯克斯心裏很清楚,如果光替伊拉克人説話,那他豈不成了薩達姆的新聞發言人了。在站穩政治立場這一點上,作為軍人的他是絕不含糊的。

其二是絕對替主人保密。在這方面,布希總統的第二任新聞發言人麥克萊倫絕對是楷模。在就任後的第一次新聞發佈會上,先後有數名記者就伊拉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問題發問,麥克萊倫的回答只有一句:“這個問題我們已經討論過了。”有人數了數,他的第一次新聞發佈會竟然把這句話説了9次。

其三是對該了解的事情要倒背如流。白宮前任新聞發言人弗萊舍為了幹好這份差事,兩年多來沒好好休息過一天。每天早晨5時,他就得起床,睜開眼睛幹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當天的報紙和其他媒體的報道,並設想記者們可能提出的各種問題。為了正確把握白宮的動態,他每天都要參加一堆會議,聽取並消化總統的講話,還要搜尋資料思考表態口徑。

其四是講話滴水不漏,不給反對派抓到把柄。按説這是基本要求,不難達到,但事實上還是會發生某些紕漏。就拿巧舌如簧的弗萊舍來説,“9.11”事件後,弗萊舍有一次回答白宮記者提問時説:“你們以後説話得小心一些,在開腔前先回頭看看背後有沒有美籍阿拉伯人。”話一齣口,立即引起白宮記者的不滿,弗萊捨不得不為此正式道歉。

其五是永遠保持微笑,不能得罪“無冕之王”。

中國的新聞發言人制度應運而生

中國1983年開始確立新聞發言人制度,當時主要是出於外交需要,對外國記者進行定期的資訊發佈,外交部因而成為最先實施這一制度、也最為成功的部門。不過,除了外交部、國家統計局及外經貿系統外,我們還很少見到其他新聞發言人的身影。地方政府設立新聞發言人的就更少了。在中國日益成為傳媒焦點的今天,公眾對於政府工作、突發事件、災難事件的了解慾望越來越強烈,因此推動新聞發言人制度,進而使我們國家政府工作能夠公開、透明,便顯得日益緊迫。

在這種背景下,國務院新聞辦在今年舉辦了兩期新聞發言人培訓班。新聞辦主任趙啟正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介紹説:“新聞發佈是使國家情況為外界了解的最好途徑。做好新聞發佈,就需要高素質的新聞發言人。新聞發言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要經過培訓。”

趙啟正于11月4日親自為學員講課。在他看來,中國的對外宣傳,常常存在一個“不會發行”的問題,我們往往有著很好的內容可以介紹,但不知道如何進入正常和暢通的渠道。實踐證明,對外宣傳自己的工作和形象,開新聞發佈會要比簡單發佈消息效果更好;發言時間越短,回答記者提問越多,效果越好。遇到突發事件,不主動發佈新聞,而採取沉默態度,這是不可取的。趙啟正比喻説:“就像大家在一起開會,別人都發言了,而我們自己什麼也不説,那就等於默認了別人的説法。”

近來,外國記者對中國新聞發佈的改進感到滿意,反映的主要問題則是發佈次數不多。與此相比,美國政府的新聞發佈是天天進行,發佈會時間並不長。趙啟正做了一項統計,平均每個問題的回答時間是38秒。

在談到中國對新聞發言人的培養與西方的不同點時,趙啟正説,我們的新聞培訓要求新聞發言人為受眾服務,使我們的實情況為外部所知。各國的新聞發言人制度不一樣,我想我們保持自己的特色就可以。他還特別指出,技巧不是這次培訓的主要內容,主要的還是思想性,應該讓新聞發言人明白新聞發佈對社會、對輿論、對國家利益的影響。他説:“技巧確實需要,但我們不過分強調技巧。我們不是靠辭令獲得影響力,而是靠正確性獲得影響力。”他心目中的新聞發言人,應該在政治上思想成熟、立場正確、敢於負責;知識上內知國情、外知世界;表達上邏輯通順、有理有節,特別要善待記者。

新聞發言人制度在逐步完善

我國的北京、上海、南京等媒體發達、行政受到更多關注的城市已於今年開始,率先設立了發言人。今年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對此也起到了一定催生作用,使中國的防疫系統和資訊通報系統都得以完善。政府通過新聞發佈,把非典情況告訴老百姓,這不僅僅是通報,而且也是預防工作的一部分。

我國的新聞發言人制度需要不斷完善,新聞發言人制度不能形同虛設。突發事件發生了,政府新聞發言人應在第一時間傳遞政府聲音,目的是尊重和維護公眾的知情權,否則這種“發言”就失去了權威性,讓老百姓缺乏信任感。

推動政務公開,增加政府行政透明度,並不是短時期內通過簡單的推廣新聞發言人制度就能完成的。趙啟正説,中國要正形成成熟完善的新聞發言人制度,需要多長的時間,現在還很難估計。但他認為,隨著北京、上海等地的開展,這個進程無疑會比以往加快許多。(宋念申 梁燕)

《環球時報》 2003年11月10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