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2005年財政經濟形勢及完善財政宏觀調控的建議……汪義達 駱曉強

(節選)

一 2004年前三個季度財政經濟運作的基本情況及全年預測

2004年以來,在消費結構升級帶動新一輪重化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加快的作用下,固定資産投資快速增長;在世界經濟復蘇步伐加快的帶動下,外貿出口高速增長;在居民收入水準顯著改善的情況下,消費保持了平穩增勢。第一季度,經濟運作中出現了固定資産投資局部過熱、貨幣信貸增長過快、煤電油運緊張及通貨膨脹壓力加大等不健康因素。為此,黨中央、國務院及時採取了一系列宏觀調控措施,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産業政策和土地政策四管齊下,並取得階段性成效。目前,固定資産增幅降中趨穩,貨幣信貸增幅回落、糧食生産出現轉機,工業生産穩定增長,消費和出口增勢良好,國民經濟繼續保持平穩較快發展的勢頭。

在此基礎上,財政運作情況良好,表現出以下特點:

1.財政收入增長較快,表現出較好的順週期性

1~9月份,全國財政收入增長26.2%。其中,中央財政收入同比增長30.3%;地方財政收入同比增長21.0%。財政收入的快速增長,主要來源於我國經濟週期的變化,是經濟增速加快、經濟效益提高的結果,部分地區、部分行業固定資産投資增長過快、能源原材料以及進口産品價格上漲過大等局部經濟偏熱因素也有推動作用。另外,出口退稅不可比因素也有一定的影響。

從全年走勢看,隨著出口退稅不可比因素的消退及經濟運作由擴張逐步平穩回落,全國財政收入增幅將呈現前高後低態勢。分季度看,第一季度財政收入同比增長33.4%,第二季度增長28.1%,第三季度增長16.9%,出現明顯的前高後緩。其主要原因是:當年出口退稅進度逐步加快(第一季度出口退稅比去年同期少退197億元,第二季度同比少退94億元,第三季度同比多退520.28億元);隨著進口增幅回落的進口環節稅收增幅逐步下降;宏觀調控效應逐漸體現(隨著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貫徹落實,過熱領域降溫,相關稅收收入增幅也有所下降)。

2.主要稅種貢獻較大,財政收入結構穩定

進口環節稅收、國內流轉稅和所得稅等主體稅種成為拉動全國財政收入增長的主要因素,反映了我國財政收入結構已較為穩定;而各主體稅種的不同表現,則反映了2004年經濟增長的特點。1~9月份,進口環節稅收比去年同期增長29.9%,主要來源於進口的擴張;其對財政收入增長的貢獻率為19.46%,超過了其在財政總收入存量中的比重,説明進口擴張是2004年財政收入快速增長的重要原因。國內流轉稅同比增長23.6%,主要來源於工業生産的較快增長;其貢獻率為46.38%,與其在財政收入中的地位基本相符。所得稅同比增長29.91%,體現了經濟效益的提高;其貢獻率為23.39%,高於其在財政收入存量中的比重,説明經濟效益提高是2004年財政收入較快增長的另一個重要動因。1~9月份,三大稅種合計對財政收入增量的貢獻達89.23%,與它們在財政收入中地位一致,説明瞭我國已初步建立了穩定的財政收入增長結構。

3.財政支出結構優化,體現了公共財政和宏觀調控的要求

1~9月份,全國財政支出增長12.3%。其中,中央財政支出增長8.5%;地方財政支出增長14.0%。教育、社會保障、“三農”等重點支出得到保障,體現了公共財政的要求。1~9月份,文教科學衛生支出增長13.4%,其中,教育支出增長14.0%;社會保障補助支出增長20.1%;農林水氣等部門支出增長23.8%。同時,基本建設支出進度得到合理控制,體現了宏觀調控的要求,1~9月份財政基本建設支出僅增長4.1%,減少了對投資過快增長的刺激。

展望全年,世界經濟增長加速,國內經濟增長動力依然旺盛,煤電油運的局面有所緩解,宏觀調控保持穩健,第四季度我國國民經濟仍將保持穩定增長態勢。初步預計:全年GDP增長在9.0%以上。隨著翹尾因素的逐步消退,消費價格指數漲幅可望有所回落,全年漲幅在4.0%左右。就財政而言,後幾個月影響財政收入增長的因素也比較多。隨著中央宏觀調控政策效應的進一步顯現,過熱行業對稅收貢獻會進一步減弱,增值稅轉型試點,支援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西部大開發、促進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鼓勵高新技術産業發展等稅收優惠政策的實施,取消農業特産稅和免征、降低農業稅政策的到位,出口退稅進度加快等,都將影響全年財政收入的增長,財政收入增速將繼續呈現前高後低態勢。預計全年全國財政收入將增長15%左右。

二 2004年財政調控的主要措施

2004年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各級財政部門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根據經濟形勢的變化,適時適度調整和完善財政政策,主動服務大局,取得了良好效果。

1.積極深化農村稅費和糧食補貼改革,促進糧食增産和農民增收

一是深化農村稅費改革。在取消除煙葉以外的農業特産稅的基礎上,減免農業稅改革試點工作穩步推進,力度也較大。已有8個省份免征或基本免征農業稅,12個省份降低或自主降低農業稅稅率3個百分點,11個省份降低農業稅稅率1個百分點,大大減輕了農民負擔。二是全面推開糧食直補工作。全國共有29個省(區、市)實行對種糧農民直接補貼,預計資金總額可達116億元。此外,還向13個糧食主産區撥付了良種補貼。三是認真落實穩定農業生産資料價格的政策。對磷酸二銨銷售和進口進行補貼、尿素生産企業增值稅實行先徵後返政策。另外,還進一步清理規範涉農收費,並安排資金支援禽流感防治。這些措施有效地促進了糧食生産的恢復和農民收入的增長。

2.適當把握財政投資的方向、力度和進度,有效減緩投資增長過快勢頭

2004年年初,黨中央、國務院未雨綢繆,果斷科學決策,中央預算安排國債項目資金比上年減少300億元。在實際執行過程中,根據經濟發展形勢和中央宏觀調控的要求,一方面,按照“五個統籌”要求,積極主動配合有關部門調整了國債項目資金使用結構,資金主要用於農林水、生態、技術進步、産業升級及衛生、教育等重點項目;另一方面也適當放緩了國債項目資金安排進度和基本建設支出進度。

3.穩步推進出口退稅機制改革,有效促進外貿發展

在保證出口退稅的正常需要、確保“新賬不欠”之外,還積極採取措施解決歷史遺留的出口退稅陳欠問題。目前,歸還往年陳欠已進入收尾階段,當年出口退稅進度也逐步加快,第一季度退稅62.86億元,第二季度退稅395.59億元,第三季度退稅達1121.59億元。新的出口退稅機制運作良好,出口退稅陳欠的歸還和退稅進度的加快,增加了出口企業的資金,有效促進了外貿發展和出口的增長。

4.大力支援就業、社會保障及國有企業改革等工作,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一是認真做好“兩個確保”、低保工作,落實中央關於就業和再就業各項財稅優惠政策。增加公共衛生支出,支援建立和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治體系及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支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農村醫療救助制度建設,支援吉林、黑龍江兩省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試點工作。二是積極主動地支援國有企業分離辦社會職能,支援促進加快鐵路體制改革,支援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進行財務重組和改制上市,落實支援中國人保、中國人壽兩家保險公司上市的所得稅返還政策,對部分地區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實行稅收優惠政策等。三是認真落實了支援西部大開發和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的各項財稅政策措施。

三 2005年財政經濟形勢展望及當前經濟運作中存在的問題

1.2005年經濟運作總體趨向穩定

2005年,我國經濟運作環境中有利因素較多,國民經濟仍將保持快速增長的態勢。從國際環境看,世界經濟總體趨好,主要經濟體經濟仍將保持平穩增長態勢,經濟預期也趨好。一些國際機構的調查研究顯示,全球經濟信心指數創下十年來新高。總體來看,2005年全球各地經濟將會持續增長。當然,世界經濟運作中也存在一些不確定因素值得關注,特別是地緣政治形勢變化、石油價格的飆升、世界範圍內的通貨膨脹壓力加大、美國雙高赤字等。

從國內經濟運作情況看,2005年經濟運作的環境總體穩定。表現在:經濟自主增長力量依然活躍,民營企業和社會資本仍有較大活力,特別是投資體制改革方案的落實和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增值稅轉型試點的開展,將增添民營經濟的活力;消費結構升級和城市化發展仍有拉動經濟增長的空間;宏觀調控體系的完善也將為經濟穩步增長提供保障。

考慮以上因素分析,2005年我國經濟仍將保持較快增長速度。初步預計,GDP增長在8%左右,其中,固定資産投資將在宏觀調控的作用下繼續回落,但考慮到投資體制改革和增值稅轉型的影響,全年增幅仍將在16%左右的較高水準;消費繼續保持穩定,增長在10%左右;進口隨國內經濟的降溫有所下降,在2004年形成的高基數上,增幅將在20%左右;出口將保持平穩增長,增幅預計在23%左右,全年將保持順差。物價的漲幅會隨糧食供求關係的變化趨於穩定,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升在3.0%左右。

2.當前經濟運作中一些問題不容忽視

雖然經濟運作總體趨於穩定,但其中的一些問題也不容忽視。一是物價上漲壓力依然存在。目前漲價的主要因素在於糧食和能源,但由於它們是其他産品的主要基礎投入品,即使其自身價格趨於穩定,但其作為激發因子向下游産品傳遞的反饋效應不容忽視,未來物價上漲的壓力依然較大。另外,國際市場石油價格的飆升也加大了未來物價上漲的壓力。二是企業流動資金吃緊開始出現。銀行信貸增幅持續7個月回落,特別是短期貸款回落幅度更大,而企業産成品資金增加明顯(1~8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産成品資金同比增長20.5%,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9.1個百分點),企業流動資金緊張局面開始顯現。三是體制問題尚未根本解決,固定資産投資增幅存在“反彈”的可能。固定資産投資增幅下降很大程度上來源於行政措施特別是停止土地審批,目前要素市場沒有根本改觀,反映資金、土地、自然資源實際成本的定價機制還沒有建立完善,固定資産還有“反彈”的可能。特別是在前8個月全國商品房售價同比上升13.5%的驅動下,房地産投資增幅還有可能回升。

四 完善財政宏觀調控,促進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協調發展

2005年經濟運作仍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宏觀調控的任務依然很重。需要進一步完善宏觀調控措施,在穩定經濟運作的同時,把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作為調整結構、轉變增長方式和深化體制改革的動力和契機,著力建立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協調發展的長效機制。就財政政策而言,要根據經濟形勢的發展變化和宏觀調控的需要,適時適度調整方向和內容,完善財政宏觀調控功能。

考慮到我國經濟冷熱並存,既有通貨膨脹壓力加大的苗頭,又仍潛伏著通貨緊縮的可能趨勢;既有某些投資過熱的地區和行業,也有需要大力加強的諸多薄弱區域和環節;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公共財政職能中既有“越位”需要退出,又有“不到位”和“缺位”需要加強。財政政策轉向既要適時,又要適度,核心是趨向中性,重在穩健,著力協調,放眼長遠。其主要目標是服從服務於改革發展大局,服從服務於中央宏觀調控大局,努力實現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協調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既要防止通貨膨脹的苗頭繼續擴大,又要防止通貨緊縮的趨勢重新出現。

1.在總量調控上,增量平衡,穩定財政赤字規模

考慮到轉型期財政支付改革成本、支援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的任務相當繁重,財政政策需保持一定的連續性和力度,保證國債重大建設項目收尾,有必要繼續保持一定規模的財政赤字;另一方面,經濟發展進入新一輪快速增長週期,經濟自主增長能力明顯增強,財政收入穩定增長機制已初步建立,財政實力顯著提高,財政赤字規模不宜繼續擴大。今後一段時期,財政赤字規模可維持在目前的水準上。隨著GDP的增長,財政赤字佔GDP的比重會不斷下降。在積極做大經濟蛋糕,增加財政收入的同時,要合理控制財政支出的過快增長,努力實現維持赤字規模不變的動態增量平衡。

2.在建設國債上,注重整合,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一是適當調減建設國債發行規模。加快長期建設國債投資和預算內基本建設投資的並軌步伐,在現有財政赤字規模不擴大的情況下,中央預算內經常性建設投資逐步增加到一定規模,相應逐步減少直至不發行用於上項目的長期建設國債。二是優化國債項目資金投向。國債資金從一般性競爭領域全面退出,轉向公共領域。國債項目投資從拉動經濟增長轉向調整經濟結構、實現協調發展,體現“五個統籌”的要求。

3.在支出結構上,有保有控,優化財政支出結構

認真貫徹科學發展觀,按照中央區別對待、調整結構的調控方針,進一步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既要減少對過熱領域的投入,同時又要加強對薄弱領域的支援,推動經濟社會結構的調整優化。一是貫徹“多予、少取、放活”方針,通過取消農業特産稅和減免農業稅,實行糧食直補、良種補貼等政策,以及國債投資向農村傾斜,財政新增教育、衛生、文化支出主要用於農村,大力支援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逐步讓公共財政陽光普照農村,促進城鄉及人與自然協調發展。二是在加快社會保障和事業單位體制改革基礎上,財政支出向社會保障、再就業、公共衛生、義務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傾斜,並相應調整收入分配政策,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並改善居民心理預期擴大消費。三是全面落實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優惠政策,加大對中西部和民族地區的轉移支付力度,鼓勵東部地區加快發展,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四是切實採取措施,支援中小企業和科技型企業發展;積極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支援國有企業政策性關閉破産,實現國有經濟佈局和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4.在制度保障上,著眼長遠,推進各項改革

(1)推進稅制改革。按照簡稅制、寬稅基、低稅率、嚴徵管的原則,積極推進稅制改革,創造有利於市場主體自主發展、競爭力增強的寬鬆環境,體現轉變財政支援經濟增長方式的要求。一是要認真做好增值稅轉型在東北地區試點工作,及時總結經驗,完善改革方案。二是要貫徹國民待遇原則,積極做好統一內外資企業稅制的準備工作。三是適當提高個人所得稅扣除額,逐步推行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加強稅收對收入分配的調節。四是繼續深化農村稅費改革,大力推進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體制和縣鄉財政體制改革。五是進一步規範稅收優惠政策,發揮稅收的産業調節功能,優化經濟結構。

(2)推進財政管理制度改革。一是加快政府預算收支科目和政府財政統計體系改革,建立起政府債務風險監測和預警機制,提高政府財政的透明度,加強社會監督。二是進一步深化部門預算改革,加大將預算外資金逐步納入預算管理的工作力度,繼續完善政府間財政關係,提高預算的調控功能。三是繼續推進國庫集中支付改革和政府採購制度改革,加強財政資金的監督和績效審計,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四是逐步實行國債餘額管理,豐富國債發行品種,增強國債的流動性,完善國債的金融調控功能。

(3)支援收入分配、教育、社會保障、公共衛生等制度和體制的改革與創新。通過完善和規範公務員工資、各項津貼和補貼以及住房等制度,加強對教育體制改革的支援,完善城鎮社會保障制度和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村社會保障工作等措施,改善投資和消費的比例關係,協調城鄉、區域發展,建立有利於經濟自主增長的長效機制。 (作者單位:財政部綜合司)

中國網 2005年2月7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