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2005年我國就業形勢預測與對策建議……楊宜勇

(節選)

一 2004年的就業形勢

就業是經濟發展的派生需求。2004年上半年,我國宏觀調控取得明顯成效,經濟增長保持了較快速度。初步核算,上半年國內生産總值58773億元,同比增長9.7%,比上年同期提高0.9個百分點。與此相對應,2004年上半年,全國城鎮累計新增就業590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900萬)的65%。領取《再就業優惠證》的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284萬人,達到全年目標任務(500萬人)的57%。其中,“4050”人員再就業57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100萬人)的57%。6月底,全國共有城鎮登記失業人員837萬人,比2003年年底增加37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3%,與2003年底基本持平。2004年全年可能結果是:如果下半年經濟增長速度為8.0%,預計2004年下半年全國城鎮累計新增就業487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54%。領取《再就業優惠證》的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234萬人,達到全年目標任務的47%。其中,“4050”人員再就業47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47%。這樣,2004年全年城鎮累計新增就業1077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120%。領取《再就業優惠證》的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518萬人,達到全年目標任務的104%。其中,“4050”人員再就業104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104%。預計到2004年12月底,全國共有城鎮登記失業人員905萬人,比2003年年底增加10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4%,比2003年底增加0.1%。

二 2005年的就業形勢展望

1.2005年勞動力供給預測

2005年勞動力供給由勞動年齡人口決定。由於中國還處在人口規模和勞動年齡人口擴張期,根據2000年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外推,2005年有1200萬新增勞動年齡人口,其中大約有900萬人有就業要求。其中,2005年大學畢業生340萬人需要就業。

2004年年底89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者需要就業,還有幾百萬沒有登記的失業者需要就業。

2005年主輔分離和産業結構調整大約有300萬人需要換崗。

2004年下崗再就業中心還有300多萬人需要再就業。

上述三類合計:2005年需要就業的人員仍然保持在2500萬人以上。

2.2005年勞動力需求預測

我們利用世界銀行曾經採用的就業彈性方法預測。預計到2004年年底全體從業人員為75232萬人;預計2005年經濟增長的就業彈性為0.13. 假設2005年全民經濟增長速度為8.5%,到2005年年底全體從業人員為76063萬人,全社會新增就業崗位831萬個。

3.2005年的就業發展指標

城鎮新增就業崗位指標950萬人;由於中國目前處在城市化推進時期,農村就業機會減少,城鎮就業機會增多,所以會出現城鎮新增就業崗位大於全社會新增就業崗位的情況。

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指標4.8%;領取《再就業優惠證》的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500萬人,其中,“4050”人員再就業目標任務100萬人。

畢業生2005年6月份月簽約就業率60%,9月份簽約就業率70%。

我們給出的2005年就業目標是積極和穩妥的。

三 2005年全面促進就業的對策建議

1.繼續把擴大就業機會作為全社會的努力目標

經濟和社會發展,一切要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出發,一切要從落實科學發展觀出發。要根據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要求,把改革、發展、調整結構等與促進就業和再就業結合起來。要把企業改革的力度、經濟發展的速度、結構調整的強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走出一條既能保證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效益逐步提高,又能促進就業和再就業,保持社會穩定的新路子。既要致力於産業升級,又要注重發展勞動密集型産業;既要不斷提高企業勞動生産率,又要儘量減少社會就業壓力,推動國有大中型企業更好地運用主輔分離、輔業轉制政策,分流安置企業餘人員。2005年要按照擴大內需、調整結構,深化改革、推進開放,統籌兼顧、協調發展,促進就業、改善生活的思路,安排好各項工作。把握好宏觀調控的力度,把各方面加快發展的積極性引導好、保護好、發揮好,切實把著力點放在調整經濟結構、提高經濟增長的品質和效益上來。要把就業和再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2005年我國經濟運作的基本面應該是好的。只要繼續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把中央確定的方針政策進一步落到實處,消除經濟發展中的不穩定、不健康的因素,國民經濟就一定能夠在調整和優化中,實現更高水準的增長,從而帶動就業機會的平穩增加。這次宏觀調控一定要掌握好度的問題,否則過度緊縮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一是從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的角度來看,難度加大,部分再就業可能再失業;二是從城市和農村的角度看,可能會對農村向城市的就業轉移形成負面影響;三是從沿海和內地的角度看,可能會擴大二者的發展差距;四是從國有經濟與民營經濟的角度看,可能會形成排擠民營經濟的客觀效果。因此,在堅決控制盲目投資和重復建設的少數行業的同時,更要注重調整和優化投資結構,對投資項目也要區別情況,分類指導,做到鬆緊適度,不“急剎車”、不“一刀切”。對有市場、有效益的産業和企業以及需要加強的薄弱環節則要繼續給予支援。不僅要重點支援農業和糧食生産,還要加強社會、衛生、教育、科技等公益事業和服務業的發展。總之,第二産業預期就業機會的損失,應該由第三産業就業機會的預期增長來補充,才能較好地完成2005年全年的就業任務。

2.普通大學生就業應面向高技能崗位

根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最新調查,無技能或者低技能的勞動者佔全國城鎮就業人員的56.4%;初、中級技能人員佔23.3%;中間層的高級技工、技師、高級技師僅佔4.4%;而決策管理層的工程師以上專業人員佔了15.9%。這個統計數據表明,我國勞動力結構已經呈現典型的兩頭大、中間小的狀況。幾年來,我國新聞媒介一直在大量報道,許多企業出月薪6000元、8000元,甚至年薪10萬元、20萬元,都招聘不到一個優秀的技師或高級技師。我們看到2004年出現的大學畢業生找工作難,同時一般崗位、操作崗位人員找工作也難。但是,中間層人才、特別是高級技術技能人才嚴重匱乏。目前,我國的大學生教育已經由精英教育變成了大眾化教育,因此,大學生的就業意識和崗位,也應該由精英定位變成大眾化定位。2005年一部分大學生就業面向高技能崗位,無論對於大學生本人還是經濟發展都會一舉兩得。

3.進一步加大對“4050”下崗和失業人員再就業的支援力度

大學畢業生無疑是整個勞動力市場上最活躍,最具有競爭力的部分。他們的就業問題自我選擇性很強,與“4050”下崗和失業人員再就業的難度不可同日而語。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最終的解決,一靠觀念轉變,二靠體制完善和制度創新;而“4050”下崗和失業人員的再就業問題,一靠培訓,二靠照顧。各地要加大貫徹落實中央對於“4050”下崗和失業人員再就業的各項優惠政策,切實關心“4050”下崗和失業人員的再就業問題。特別是,2005年在繼續執行宏觀調控政策的情況下,要進一步加大對“4050”下崗和失業人員再就業的支援力度,並逐步擴大到非國有企業。

4.建立和諧穩定的勞動關係

2005年要在理順和規範勞動關係、預防處理勞動爭議和群體性事件等方面應取得新的進展,切實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為促進改革發展和維護社會穩定做出積極貢獻。首先,要進一步規範國有企業勞動關係,積極參與本地區國有大中型企業的主輔分離、輔業改制工作,加強對企業重組改制方案的審核,並根據本地區實際,有計劃、有步驟地推動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業保險並軌。其次,要加快建立勞動關係三方協商機制,爭取2005年內在全國地市一級全部建立三方機制,有條件的地區要向縣、區一級和基層延伸,逐步建立多層次的組織體系。第三,要推進集體協商和集體合同制度,認真學習宣傳《集體合同規定》,以工資集體協商為重點,大力推動企業建立集體協商機制,加強對集體合同的審查備案工作。

5.大力加強職業教育

2004年我國高技能人才不足,技師和高級技師佔全部技術工人的比例不到4%,且年齡偏大,與企業需求有較大差距。因此,加強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實現三年新技師增加一倍的目標,應當作為技術工人培養的主攻方向,以適應提高我國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要求。一要確保企業職工教育經費投入。現在我國企業培訓經費投入明顯不足,2004年企業職工教育經費投入佔職工工資總額的比例為1.4%,未達到國家規定的最低比例(1.5%)。大多數企業名義上開展了培訓,但實際上用於職工培訓方面的花費並不高,企業用於就業人員的每人平均教育經費投入僅為195元。我們應通過建立和完善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引導企業培訓工作由目前的簡單培訓向高技術含量培訓轉變,切實增加經費投入,不斷提高培訓效果。二要加強資訊引導。現在企業最急需人才的前十個崗位依次是:行銷、高級技工、技師、高級技師、中層管理、高層管理、一般技工、工程技術、科研、新産品開發。企業最急需的前十類專業人才依次是:行銷、機電、電腦、工商管理、經濟、會計、自動化、法律、國際經貿、電子通訊。職業教育要有的放矢,不要好高騖遠。 (作者單位: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

中國網 2005年2月7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