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國經濟發展的政策選擇……李泊溪

(節選)

一 宏觀調控的新課題

2004年是中國經濟發展進程中一個很不平凡的年份。中國經濟正處於新一輪的上升期,具有需求提升、消費升級的特徵,同時城市化在加速,對經濟發展有促進作用,投資的快速增長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經濟體制改革從整體上看,尚未能夠完全形成基於市場機制的宏觀調控體系,使得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追求政績的行為得以發揮作用,是經濟出現局部投資過熱的主要原因之一。

2004年的宏觀經濟狀況是冷熱並存,速度和結構問題同在,為調控的策略、調控的重點、調控的手段和調控的方式的選擇帶來難度。應該説,這種形勢的出現,給宏觀調控提出了新的課題。面對這樣一個情況,我國採取的調控措施是逐步推進的。有專家把我國宏觀調控從2003年初開始分為不同階段,但實際上,宏觀調控力度主要還是從2004年年初開始加大,直到8月份。本次調控的策略主要是注重於結構的調整,調控的重點是要抑制部分産業投資的過快增長,因此體現在調控政策上是要突出重點,在調控手段上也要多樣化。總體上看,調控方式主要是間接調控與行政手段相結合,可以説,本次宏觀調控取得了成效。

二 中國經濟實現軟著陸,但風險依然存在

中國經濟2004年經濟增長速度在9%左右,通貨膨脹率在5%左右,部分行業投資過快增長得到抑制,總體經濟運作較為穩定,宏觀調控效果得以體現。從總體上來看,我們可以認為,中國經濟實現了軟著陸。

本次宏觀調控採取了再度上調存款準備金,提高項目資本金,制定土地管理新規則,進行項目清查等手段。需要關注的是,本次宏觀調控是間接調控與行政手段相結合,但行政手段作用偏大,應該看到,管住土地,看住信貸,控制項目起的作用是相當大的,儘管其中有間接控制的手段,但行政作用不可低估。宏觀經濟實現軟著陸並不是在市場間接調控為主的環境下形成的,所以存在著經濟再度過熱的危險,同時,行政手段使用過度也有使經濟激冷的擔憂,這正是經濟運作的風險所在。因此,2005年宏觀調控的任務很重,它的關鍵在於改變宏觀調控的方式和手段,總體上是更多地通過改革,多用符合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間接手段,儘量少用行政手段,以使中國經濟能穩定運作,保證中央調控意圖的實現。

中央加強宏觀調控的目的,是要真正落實科學發展觀,使經濟能夠適速、穩定和協調發展,宏觀調控的目的是消除經濟發展中的不健康和不穩定因素,促進國民經濟又快又好地發展,防止經濟出現大起大落,真正抓住利用好新世紀中國經濟發展的機遇期。應該看到,本次宏觀調控不僅是對近期經濟發展有重要意義,而且還影響到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的貫徹。

三 建立穩定的發展和調控基礎

在宏觀調控取得成效的同時,我們還應看到宏觀經濟穩定發展的調控基礎還有待建立。經濟運作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初步得到了緩解,整體形勢正向好的方向發展,但面臨的形勢仍然比較複雜,還存在問題重新反彈的可能,也存在經濟明顯滑坡的危險性。宏觀調控的任務依然繁重,在建立穩定發展基礎過程中,應重視解決以下矛盾。

(1)固定資産投資增長速度快速回落和在建項目規模過大並存。在建築業、製造業、鋼鐵行業和房地産業等投資迅速回落的同時,由於前期開工項目過多,在建項目規模依然偏大,而新開工項目增速仍然相當快,存在著投資增速拉升的壓力。

(2)大力整頓土地市場和一些地方用地緊張的矛盾並存。土地管理政策的變化和收緊土地的供應,使土地供需矛盾突出。由於土地拍賣制度不健全,資訊不對稱,用地者對整個土地供應規模心中無數,造成土地價格大幅度上揚,既對外資項目按時開工造成一定影響,又是住宅價格上揚的主要原因之一,35個城市住宅價格大幅提高。因此,急需完善土地制度和操作方案,否則容易引發新的矛盾。

(3)控制信貸規模和一些企業流動資金緊張出現矛盾。由於在信貸政策的調整過程中結構把握難度的存在,因而儘管信貸總量調整上成效明顯,但又出現了新的結構問題,譬如,一些企業流動資金緊張,特別是中小企業,這可能會造成新的拖欠,影響經濟的穩定。

(4)2005年經濟增長要求與宏觀調控的持續性之間的矛盾。中國經濟在近三年連續高速增長,明年將在一個更大的基數上發展,各地都在做準備,各地政府都有保持經濟快速增長的意願。而今年的宏觀調控要求明年繼續得到貫徹,這就與各地政府保持經濟快速增長産生矛盾,宏觀調控存在著反彈的壓力。

四 謹慎確定2005年經濟發展目標

預計2005年宏觀經濟增長速度總體上仍可接近2004年的增速,宏觀調控的目標應控制2005年的速度略低,譬如説,低0.5個百分點,並以此來平衡能源和資源的供應。要改變計劃7%而每次都大幅超過的通常做法,國民經濟引導計劃應給一個幅度。要提出重視效益和品質的要求,在實際工作中重視風險防範,重視能源資源供應的平衡要求,從計劃角度考慮經濟的穩定因素,重視引導在建項目符合國家發展和宏觀調控指向。在清理項目之後,決定繼續建議項目,應該縮短建設週期,通過投資指南和資訊發佈等手段引導,減少甚至杜絕不必要的重復建設的開工,特別是要重視貫徹投資體制改革的規定,樹立誰投資誰負責的理念。

五 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宏觀調控體系

2005年甚至更長一段時期的經濟穩定發展,與以間接宏觀調控體系為主的符合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宏觀調控體系的完善有關。2005年宏觀調控要成功,關鍵在於宏觀調控手段和方式的轉變,更多的用間接調控手段取代行政手段。

在貨幣政策上,應該關注貨幣供應量的控制和利率手段的運用,推進商業銀行的企業化進程和治理結構改革,增強商業銀行的信貸自主決策能力。財政政策的公平和穩定功能應加強,特別是在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支援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發展教育事業方面要有新的作為。為支援中小企業的發展,財政應支援建立相應的擔保機構,也是可以考慮的選擇。財政收支平衡是應該考慮的目標,財政收入增長大大快於支出的情況也不可取,財政平衡才能有效發揮財政的功能。特別要提出的是,在財政較為富裕的情況下,要更多考慮支援改革,支援經濟結構的調整。

六 穩定的匯率政策

中國1994年1月實現匯率並軌,正式建立了外匯市場,由外匯市場供求對匯率進行調節。中國實行的是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十年來,人民幣匯率保持基本穩定,支援了中國宏觀經濟調控。事實證明,現行匯率制度符合現階段的中國國情、中國金融業發展水準以及監管能力。人民幣匯率的基本穩定既有利於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國際收支的平衡,也有利於亞洲經濟和世界經濟的穩定和發展。

目前的世界經濟情況是,美元提高了利率,人民幣升值壓力相對減輕,但關於人民幣匯率,國際國內都有不同的意見和建議,在當前宏觀調控任務複雜的情況下,重申穩定人民幣匯率政策,減少宏觀調控變數有重要意義。同時我們要從中國實際出發,積極培育外匯市場,探索人民幣匯率市場形成機制,積極推進人民幣自由兌換進程。

七 加強宏觀調控,要繼續貫徹標本兼治

從根本上説,當前經濟發展中的許多問題是結構問題、體制問題和經濟增長方式問題,這就是説,在宏觀調控過程中,不是“一刀切”,而是要著力推進結構調整、體制改革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1)結構調整。中國經濟局部投資過熱,是指不是所有産業過熱,不是所有的地區過熱,過熱只是存在於局部産業、局部地區。即使是在被認為有投資過熱現象的産業,如鋼鐵行業和房地産業,也不是整體過熱,也有結構問題。對結構問題存在的判斷,要根據供求關係所反映的情況,而不是靠政府部門的主觀判斷。

(2)體制問題。體制問題指的是經濟運作的合理調控的機制尚未完全建立,政府的職能和政績的評判與科學發展觀還不符合。因此,要想完善宏觀調控,首先要推進改革,那種認為非公有經濟發展導致經濟出現問題的觀點是不正確的。

(3)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黨和國家早就提出要走新興工業化道路,要重視增長方式轉變,重視效率和品質,特別是提出科學發展觀。但從二十多年的中國經濟發展來看,離這個要求還差得很遠,我國經濟還存在著為數眾多的高耗能、高耗資源的産業和企業,高投入、高消耗、低産出、低效益的增長方式沒有得到根本改變。2003年我國實現的GDP佔世界4%,但消耗的能源和原材料為:原油7.4%;原煤31%;鐵礦石30%;鋼鐵21%;水泥40%;氧化鋁25%。當然,我國國情和發展階段與世界一些國家不同,有一定的不可比性,但這一數據也從一個角度上表現出我國增長方式存在的問題。

宏觀調控應該提出標本兼治的任務,結構調整、體制改革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應作為2005年調控的重要原則。

八 加速政府經濟職能轉變的改革

政府經濟職能轉變一直作為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儘管取得了一定進展,但遠未完成。實際上政府經濟職能轉變問題具有世界性,不僅是在中國,即使是在發達市場經濟國家,政府經濟職能也在不斷變化。正像世界銀行報告所指出的,即使在過去經濟發展中起過重要作用的政府,都要考慮在進一步市場化和全球化的進程中是否適應,是否能帶領本國人民在世界經濟格局中取得有利地位和競爭的勝利。政府不能是經濟發展的直接提供者和行政的直接干預者,而應該是催化劑、協作者,規則的制定者和監管者,是投資環境的改善者,是某些公共服務的提供者,是戰略的引導者,這些是在改革進程中政府經濟職能轉變所要解決的問題。

要注意的改革是支援國家投資體制改革,貫徹“誰投資、誰決策、誰收益、誰承擔風險”的原則,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合理界定政府投資職能,提高投資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水準,建立投資決策責任追究制度;培育規範的投資仲介服務組織,加強行業自律,促進公平競爭;加快投資領域的立法進程;加強投資監管,維護規範的投資和建設市場秩序。政府通過戰略引導,不是用行政手段直接干預經濟。作為中央政府來講,在對地方政府的政績考核中,要淡化GDP增長的數字指標,更多重視當地的發展品質和結構調整效果、投資環境改善和增長方式轉變的成績,並強調政府的社會責任。

九 中國經濟發展應有一個協調的支援結構

這個問題在我們去年關於宏觀經濟分析的研究中已經強調過,“經濟發展由消費、投資和出口來支援,儘管三者所佔比例每年都有變化,但對一個大國而言,持續穩定的標誌應是在一定幅度範圍內變化,當然也可能由於世界性經濟突發事件造成某些因素的短期波動”。

有人説,投資、消費和出口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國和世界經濟發展的實踐表明,穩定的經濟增長要求這三者形成協調的比例關係,其中消費有效需求增長是拉動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因素,單靠投資特別是過分投資依賴,會造成經濟發展不穩定,出現經濟大起大落。中國經濟曾經出現過的大起大落,多是由此引起的,但我們並沒有從中吸收應有的教訓,特別是近期有效需求增長並不十分強勁的情況下,在農業等基礎産業發展還不盡如人意、廣大農民收入還較低的情況下,投資如此強勁,甚至出現過熱,增加供給,這不僅是當前經濟問題,很可能導致未來經濟新的失衡,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不確定性和金融風險。因此,無論從發展角度還是從宏觀調控要求來看,中國需要建立一個穩定協調的支援結構,消費、投資和出口三者比例要協調,共同拉動經濟增長。

十 中國經濟發展總體戰略的提升

中國改革開放的同時還進行了經濟發展戰略的轉變,並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加速了中國現代化進程。在國力強大的同時,人民生活品質快速提高,順利實現了第一步、第二步戰略部署,中國開始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第三步戰略部署的進程。

隨著進入新的世紀,中國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戰略機遇期,世界經濟形勢也出現了新的變化。中國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的戰略思想,全面的一個意思是指小康社會要惠及13億人民,另一個意思是指不僅要經濟發展,還要社會的進步。中國還提出了科學發展觀,要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這就要求中國經濟發展戰略作全面的提升。最近宏觀經濟出現的資源、能源嚴重短缺的問題,從戰略角度審視,與經濟戰略需要提升有很大關係。

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但也是每人平均資源和能源不足的國家,中國在國際分工中應該擔當什麼樣的角色,中國應該在多大程度上做世界工廠,都需要我們按中央所提出的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提升和重塑我國的發展戰略。印度提出做世界的辦公室,我們的現實是在做世界工廠,印度做世界辦公室的戰略不一定是好的選擇,但做世界工廠我們要做到什麼程度和如何做,從長遠戰略來看,都需要做進一步的思考。中國在做世界工廠的過程中,不僅利用國內國際兩個資源,還利用中國不可貿易的水資源。即使做世界工廠,我們也要生産高附加值産品,提高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地位。

在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科學發展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後,應結合明年“十一五”計劃的工作,考慮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的提升,為我國更好利用21世紀前20年機遇期做出正確的戰略選擇。

十一 結束語

2005年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關鍵年份,將會是一個中國完善宏觀調控的年份,應是一個結構調整取得實質性進展的年份,是一個制定“十一五”計劃促進經濟發展戰略提升的年份,也應該是一個體制改革有重大進展的年份。同時,我們應注意到2005年也是改革、發展和戰略提升任務繁重的年份,經濟發展和國際環境還存在一些不確定因素,要取得2005年中國經濟持續、穩定和高效、高速發展,需要付出很大努力。 (作者單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

中國網 2005年2月7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