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年宏觀調控政策選擇和經濟增長多方案測算……范劍平 祝寶良 王遠鴻

(節選)

在宏觀調控和經濟內在擴張動力共同作用下,2004年國民經濟在高速運作中實現了平穩、協調發展。從運作態勢看,國民經濟仍處於2002年下半年開始的新一輪擴張週期中,我國消費結構升級帶動産業結構加快調整,一批高增長“産業族群”投資自主性增長慣性較大,城市化發展加快,國際製造業向我國轉移方興未艾。2005年,在經濟增長內在活力增強、國際經濟環境保持穩定的背景下,國民經濟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的勢頭,預計GDP實際增長8.8%左右。但由於價格指標的滯後性特點,2005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準的上漲壓力仍然較大。為了鞏固宏觀調控的成果,實現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的增長,做好2005年的經濟工作,不僅要在短期調控政策層面上實行“雙穩健”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更要加大制度層面上的改革力度,建立遏制體制性投資膨脹的長效機制。在調控方式上應更加注重適時微調,充分發揮財政政策在促進結構調整和體制改革方面的獨特功能;穩健的貨幣政策操作中更多運用利率等經濟調控手段,引導金融機構自主控制信貸規模和速度。

一 宏觀調控取得初步成效

2004年第一季度,宏觀經濟內在活力在2003年經濟快速增長的背景下進一步增強,內需外需同步大幅增長,經濟效益穩步提高。但經濟運作中的一些矛盾和問題表現更加突出,固定資産投資慣性衝高,貨幣信貸無序擴張,煤電油運供求關係更加緊張,物價上漲速度加快。為防止新一輪經濟增長出現“大起大落”,黨中央、國務院及時採取了“有保有壓,區別對待”的宏觀調控政策,出臺了一系列土地管理、産業政策、貨幣信貸等方面措施。第二季度以來,經濟形勢出現一系列轉折性變化,宏觀調控政策效果開始初步顯現。

1.農業生産出現轉機,三次産業發展趨於協調

2003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相繼出臺了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補貼、降低農業稅稅率、加大對農村教育、醫療、環境等社會發展項目的投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我國糧食生産扭轉了自1999年以來連續5年減産的局面,夏收增産25億公斤,秋糧豐收在望,全年糧食總産量有望突破4550億公斤,比上年增長5.6%。上半年,第一産業增長4.9%,同比增幅提高2.7個百分點;第三産業增長8.0%,同比增幅提高2個百分點;而第二産業增長11.5%,同比增幅回落0.1個百分點。第一、三産業增速明顯加快,三次産業的發展趨於協調。

2.固定資産投資增長過快的勢頭得到遏制

2004年第一季度,城鎮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增長47.8%,創近年投資增速新高。面對這種形勢,中央政府提高了鋼鐵、水泥、電解鋁、房地産開發固定資産投資項目資本金比例,深入開展土地市場治理整頓,加強信貸投放管理,全面清理固定資産投資項目,這些新出臺的政策措施對投資過快增長起到有效抑製作用。1~8月,城鎮50萬元以上項目累計完成投資32186億元,同比增長30.3%,增幅比第一季度回落17.5個百分點。鋼鐵、水泥、有色等重點控制行業投資增速大幅回落。城鎮新開工項目第一季度同比增長31%,1~8月份僅增長7.4%,回落了23.6個百分點。隨著投資降溫,生産資料價格總水準漲幅回落,生産資料價格同比增幅從4月份的最高值16%降至8月份13.7%。但固定資産投資在建規模仍然較大,投資品價格絕對水準從7月份開始又出現回升。

3.消費需求穩步上揚

2004年上半年,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11.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8.7%,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0.3個百分點;農村居民每人平均現金收入同比增長16.1%,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0.9%,同比加快8.4個百分點,是1997年以來增收形勢最好的一年。隨著居民收入較快增長,消費品零售額增幅逐月加快,1~8月份消費品零售額增長12.9%,比去年同期提高4.4個百分點。剔除物價因素,消費需求實際增長9.7%,比去年同期提高0.5個百分點。投資增速放慢而消費加快表明,投資與消費不協調的狀況得到初步扭轉。

4.貨幣信貸增速明顯回落

2003年下半年,在調整銀行存款準備金率、窗口指導等政策引導下,貨幣信貸增長偏快的勢頭曾經有所收斂。但2004年第一季度,貸款增速明顯“反彈”,第一季度貸款累計增加9131億元,同比多增加596億元;全年新增貸款2.6萬億元的年度指標第一季度已經使用35.12%。3月末,狹義貨幣供應量(M1)同比增長20.1%,增幅比上年末高1.4個百分點。

為了提高貨幣政策有效性,中央加強了貨幣政策和産業政策的協調配合,通過再次提高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實行差別存款準備金率、提高了過熱行業固定資産投資項目資本金比例、全面清理固定資産投資項目和要求商業銀行依據産業政策調整貸款投向。在政策引導下,從5月份開始,金融機構各項貸款增長偏快的態勢明顯改變,貨幣供應量增長率大幅回調,廣義貨幣供應量M2的增長速度從4月份的19.1%,降至8月份的13.6%;狹義貨幣供應量M1的增長速度從4月份的20%,降至8月份的15.1%;M1和M2連續三個月雙雙降至17%的調控目標以下。

二 當前經濟發展值得關注的問題

宏觀調控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經濟運作中舊有的突出問題並沒有根本解決,並出現了一些必須引起高度關注的新問題。

1.能源和運輸“瓶頸”制約沒有明顯緩解

目前經濟運作中出現的煤電油運緊張局面短期內難以緩解,上半年原油進口增長39.3%,成品油進口56.6%;6月份全路請車滿足率僅35%左右,比去年同期下降16個百分點;目前全社會煤炭庫存已下降到20年以來的最低水準;第三季度電力供應缺口可能超過3000萬千瓦。産生能源和運輸“瓶頸”約束的原因:一是前幾年這些部門投資不足,近兩年經濟加快,“瓶頸”問題顯現;二是消費結構升級引致重化工業發展增長加快,能源運輸需求大幅增加;三是電煤價格機制沒有理順,導致電煤緊張,部分發電能力沒有充分發揮作用。要緩解交通能源的供需矛盾,一方面必須加大電源電網、大型煤炭基地、鐵路、港口等的方面的投資力度,增加供給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強需求管理,特別要理順價格機制,從利益機制上調節需求。

2.信貸緊縮中貸款結構不符合宏觀調控意向

金融調控取得了明顯成效,但部分地區也出現了“一刀切”的緊縮信貸現象。信貸投放結構與宏觀調控的意圖也存在一定矛盾。2004年1~8月人民幣貸款增加1.56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少增5945億元。從貸款的期限結構來看,1~8月對貸款少增貢獻最大的是票據融資,其次是短期貸款,兩者合計少增5557億元。而中長期貸款同比僅少增386億元。

短期貸款主要用於當前生産,票據融資屬於中小企業常用的融資方式。由於銀行信貸收緊,中小企業資金更趨緊張,民間金融又趨活躍,民間借貸利率很高。從企業存款數據看,企業存款正由第一季度的同比多增“逆轉”為第二季度的同比少增。第一季度企業存款同比多增284億元,而第二季度則同比少增848億元;到8月份,企業存款進一步下降。企業存款往往被用來衡量企業的資金充裕狀況,企業存款增幅的大幅下滑表明瞭企業資金正變得越來越缺乏。如果下半年貨幣信貸繼續保持目前的增速,由於貨幣信貸對經濟增長具有半年至一年的滯後影響,2005年年初,經濟會出現較為明顯的回落。

3.部分行業過度投資的不良後果開始顯現

8月末,規模以上工業産成品資金9772億元,同比增長20.5%,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9.1個百分點。企業應收賬款凈額20823億元,同比增長16.6%,為近3年來的最高水準,“三角債”現象“死灰複燃”。1~8月份鋼鐵行業利潤增幅比1~7月份回落9.3個百分點,有色金屬行業回落8個百分點;建材行業回落22.7個百分點。如果庫存和企業應收賬款繼續增大,將加劇企業流動資金緊張的狀況,降低企業的盈利水準,導致經濟增長速度減緩,並對銀行的信貸品質産生威脅。

三 2005年經濟增長的多方案測算

展望2005年,世界經濟由強勁回升轉向平穩增長,國際初級産品價格穩中趨升。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權威機構預測,2005年世界經濟增長率將比2004年降低0.5~1個百分點,世界貿易增長率將降低1.5~3個百分點。

我國2002年開始的本輪經濟增長週期是中週期與短週期的擴張期相互疊加的結果。從中週期趨勢性因素看,推動經濟擴張的主要有四大動力:一是居民消費結構升級,既包括了城鎮居民住、行條件的全面改善,也包括大量農民向市民生活方式的轉變。二是由消費結構升級帶動的産業升級,汽車、住房、通信以及旅遊這樣一些新型消費具有産業關聯效應,非常重要的明顯特徵就是出現了高增長産業“族群”,這是來自國民經濟內生增長的表現。三是城市化加速發展形成了巨大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需求和城市人口增加的消費市場需求。四是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世界産業格局的調整,國際的産業、資本紛紛向中國轉移,中國成為海外投資者的樂土、世界投資第一大國。這些中期因素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將持續10~20年,2005年四大動力仍將保持強勢,城市化步伐會進一步加快,消費結構仍處在升級期,汽車、住宅等消費熱點儘管在經過爆髮式增長之後,其增長勢頭可能會有所減弱,但向上拉力不會逆轉。受利益驅動和大市場的誘惑,國際産業資本向中國轉移的步伐不會停頓,因此,經濟穩定增長的中期需求動力仍在。

我國的4~5年一輪的短週期仍然帶有明顯的政府換屆等政治週期特徵,短期的政績衝動使投資需求週期性膨脹。從短週期因素看,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以來,部分行業過度投資的行為有所收斂,經濟偏離潛在增長率的擴張勢頭逐步減弱。但作為先行指標的生産資料價格仍保持較高上漲幅度,巨大在建規模使投資慣性運作勢能較大,即使從短週期看,經濟增長的自發運作仍處在擴張期,宏觀調控只是壓抑了其增長幅度,但並沒有改變其趨勢。由於信貸收縮等宏觀調控政策的滯後影響在2005年將更加充分顯現,經濟增長率將呈逐季回落之勢,但在中週期趨勢性因素的影響下,自發擴張慣性仍然可使經濟在接近潛在增長率水準的區間運作,只要把握好調控政策力度,不會出現經濟明顯下滑。

總體看,2005年我國經濟發展的國內外環境比2004年略為偏緊。考慮國內外經濟環境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特別是充分考慮緩解就業壓力、保持物價穩定、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力度等政策目標需要,我們測算了2005年不同的環境和政策力度下國民經濟高、中、低三個不同增長前景。

1.中方案:GDP增長8.8%

如果世界經濟由強勁回升轉向平穩增長,石油價格穩中趨降。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2005年長期建設國債發行規模減至600億元,財政預算內建設投資比2004年增加200億元,政府投資進一步向經濟社會發展中薄弱環節傾斜。穩健的貨幣政策適時微調,廣義貨幣和狹義貨幣供應量增長率維持在17%,新增貸款規模3萬億元。在上述條件下,2005年國內生産總值將增長8.8%,增長幅度比2004年回落0.5個百分點,經濟增長率連續四年保持在8%~10%的潛在增長區間。基於投資週期和增長慣性的考慮,2005年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預計名義增長率達到20%左右(實際增長率約15%左右),比2004年降低5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名義增幅預計達到12.4%左右,實際增長率(9.5%左右)與2004年持平,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有所提高。受世界經濟增長和基數等因素影響,出口增幅回落到21%左右,中國強勁增長的內需將使進口總額增長23%左右,全年貿易出現60億美元的逆差。居民消費價格上漲4%左右,漲幅與2004年持平。新增就業900萬人,登記失業率上升0.2百分點,達到4.5%。第一産業增長3.5%,第二産業增長速度快於GDP 2個百分點,達到10.8%,其中全口徑工業增加值增長11.1%,第三産業增長7.8%。

這一方案的特點是兼顧經濟增長速度與經濟增長品質,在保持經濟平穩快速增長的同時,財政赤字佔GDP比重下降,貨幣供應量平穩增長,較好地保持了宏觀調控政策的連續性和經濟景氣的持續性。

2.高方案:GDP增長9.4%

高方案與中方案相比,要求世界經濟形勢好于2004年,石油價格大幅度降低,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更加寬鬆,建設國債保持1000億元規模,貨幣供應量增長率維持在19%左右。在上述條件下,固定資産投資新開工項目仍然較多,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名義增長達到25%,投資對經濟增長仍然保持較大的貢獻率。由於經濟景氣度較高,收入增加較快和消費者預期改善使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達到14%以上,但居民消費價格總水準進一步上揚,上漲率達到5%左右。出口增長22%,經濟高增長使資源性産品進口的需求大幅上升,進口增幅達25%,對外貿易逆差達到116億美元。

這一方案的特點是經濟景氣在高位繼續上升,投資需求帶動消費需求進一步回暖,就業壓力減輕,但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偏松不利於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經濟增長品質的提高。多數經濟資源得到較充分利用的同時,能源、交通等“瓶頸”約束進一步加劇,並增大下一階段通貨膨脹壓力。

3.低方案:GDP增長8.3%

低方案與中方案相比,世界經濟增長明顯放緩,國際上突發事件使國際油價居高不下。國內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緊縮力度明顯加大,建設國債減少到400億元,貨幣供應量增長率回落到1998~2002年平均增長15%的水準。在上述條件下,國內生産總值實際增長率比2004年下降1個百分點。投資新開工項目明顯減少,固定資産投資預計名義增長15%左右,增幅比上年下降10個百分點,扣除價格因素後固定資産投資實際增長率下滑到10%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名義增長11%,比上年回落1.8個百分點;出口和進口分別增長20%和21%,對外貿易基本保持平衡。由於經濟景氣有所回落,煤電油運緊張狀況明顯緩解,居民消費價格上漲3%左右。

這一方案的特點是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在煤電油運的約束條件下趨向平衡,投資降溫有利於改善投資增長品質,有利於降低不良貸款率,但經濟資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就業壓力更加突出。

綜合看,我們傾向於爭取實施中方案,這是在現有資源和體制條件下,主要依靠擴大國內需求,積極利用國際資源,有利於進一步延展經濟擴張期,並兼顧宏觀調控四大目標的方案,實施起來政策難度和風險較小。

四 2005年宏觀調控應重點考慮的幾個問題

2005年宏觀調控面臨的國內外環境比較複雜,但總體來看,促成經濟自主增長的健康因素多為中長期趨勢性因素,而促成投資過度膨脹的不穩定不健康因素從根源上看也是長期存在的舊體制因素,因此,做好2005年的經濟工作,必須“遠近兼顧、標本兼治”,不僅要在短期調控政策層面上實行穩健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更要加大制度層面上的改革力度,一方面建立遏制體制性投資膨脹的長效機制,另一方面,堅決破除各種障礙,讓一切有利於社會進步的經濟活動充分發揮潛能。

1.落實投資體制改革有關措施,建立起有利於投資穩定增長的制度環境

宏觀調控政策層面的各項措施(特別是總量政策類經濟手段)對市場週期性投資膨脹的治理較為有效,而體制性投資膨脹的治理則更多需要通過深化投資體制改革來實現。國務院在這一輪宏觀調控的關鍵時刻及時出臺了深化投資體制改革的有關決定,抓住了宏觀調控中諸多矛盾的關鍵,為鞏固宏觀調控成果、實現標本兼治奠定了基礎。2005年,引導投資需求健康增長,遏制低水準投資擴張,必須落實投資體制改革的具體措施,向社會各類投資主體明示新的投資領域行為規則。

一要及時出臺政府在企業投資核準環節中對維護經濟安全、合理開發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優化重大佈局、保障公共利益、防止出現壟斷等方面進行核準的具體操作細則。

二要及時出臺規範企業投資行為的相關法律法規,幫助企業及時獲得相關資訊。政府相關部門要向企業宣傳國土資源、環境保護、安全生産、城市規劃等法律法規中與企業投資相關的內容,投資主管部門要出臺更加完善、更具可操作性的産業政策和行業準入標準。特別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規內容是一旦企業違法將承擔什麼樣的法律後果,在執法環節上要避免執法力度時緊時松的現象。

三要及時清理和廢止限制社會投資的過時政策和法規。《國務院關於投資體制改革的決定》規定,“允許社會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禁入的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及其他行業和領域。”但有些行政部門仍然在執行與《國務院關於投資體制改革的決定》相違背的部門條例,2005年要集中開展有關清理和廢止限制社會投資的過時政策和法規的行為,由國務院督查。

四要建立政府投資責任追究制度。政府投資責任追究制度對遏制體制性投資膨脹是一劑猛藥,必須及時出臺具體的政府投資責任追究法規,增強政府投資相關人員的責任性。

財稅制度改革要配合投資體制改革。由於2005年投資擴張的慣性力較大,可在總結東北經驗的基礎上2006年在全國全面推出增值稅轉型改革,2005年宣佈這一稅制改革的決定,部分企業從投資成本著想會減少2005年新開工項目,推遲到2006年開工,從而減輕2005年投資擴張壓力和投資體制轉型初期的工作壓力。

2.實行穩健的財政政策,繼續減少長期建設國債發行規模

積極財政政策已實行7年,共發行長期建設國債9100億元,成效顯著。考慮到2005年國際經濟環境仍然比較有利,國內自主性增長能力較強,物價上漲壓力較大等因素,並考慮到尚有相當規模的國債項目沒有完工,還有一些重大工程或項目需要國債支援,在2004年較大的結轉規模的前提下,建議2005年長期建設國債發行規模縮小到600億元,財政預算內的基本建設投資比2004年增加200億元。

要調整國債資金與財政資金的支出方向,更多、更好地提供公共産品,解決財政“越位”和“缺位”並存的扭曲狀況。國債資金和財政支出要嚴格控制新上項目,而把重點放在支援在建項目的儘快建成投産,發揮效益上。同時,對有利於技術升級和優化部門結構的高新技術産業、新興主導産業以及對於社會總體發展需要的公共産品和部分準公共産品中形成“瓶頸”制約的基礎設施項目,如港口、鐵路、電力、資源勘探等依靠地方財政又難以解決的項目繼續提供支援。國債資金應重點向完善社會保障系統、解決“三農”問題、生態環境建設和國土整治、加快西部開發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等方面傾斜。一些重大項目可以考慮由國債項目足額安排或與預算內資金結合安排,不再要求銀行配套貸款,減少國債投資帶動系數和投資過熱的壓力。

3.合理控制貨幣信貸增長,優化信貸結構

從2004年1~8月份的貨幣信貸數據看,貨幣信貸增長率出現大幅回落,考慮到全年物價的增長,目前的貨幣信貸的實際增長率已經偏低。如果新增貸款這種急劇回落的趨勢今後進一步持續下去的話,很可能會造成許多已開工項目停建,銀行已貸出的款項將可能難以收回,進而形成新的不良資産。為此,2005年繼續實施穩健貨幣政策,並根據經濟金融運作的變化適時加以完善,廣義貨幣和狹義貨幣供應量增長率調控目標應在16%~17%左右。2005年,應根據金融體系流動性狀況,靈活調節公開市場對衝操作,保證金融機構正常的支付清算和合理的貸款資金需求,加強存款準備金、再貸款和再貼現管理,注意貨幣政策工具的協調配合,合理控制貨幣信貸總量,新增貸款規模達到3萬億元。

商業銀行應當按照“區別對待,調整結構”的方針,既要防止部分行業嚴厲禁止項目的“反彈”,又要防止經濟活動中正常資金需求的不到位,切實糾正某些“一刀切”的現象。及時為有市場、有效益、有利於增加就業的企業提供正常流動資金貸款,切實支援符合國家産業政策和市場準入條件的項目建設。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煤電油運、農業、高新技術産業、裝備製造業和助學等方面的貸款支援,認真及時總結消費信貸實踐經驗,規範發展消費信貸,促進投資與消費的均衡發展。

4.適度上調存貸款利率水準,更大程度地發揮利率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

2004年,貨幣調控主要運用了管住信貸規模的手段,並取得了明顯的效果,確保了全年貨幣信貸目標的實現。但是,管住信貸規模和穩定利率水準的做法,也産生了一些問題。首先,繼續沿用和強化計劃經濟時代信貸管制的方法進行宏觀調控,可能造成市場利率水準的嚴重扭曲,妨礙市場機制發揮資源配置的作用。其次,由於融資成本很低,利率過低刺激投資需求和個人置業需求的過度擴張,不利於從根本上控制投資的過快增長和防止經濟大起大落。第三,由於信貸管制和低儲蓄利率,造成居民儲蓄存款增幅不斷回落、民間集資和“資金體外迴圈”明顯加劇,加大了新的金融風險産生的可能。第四,2004年物價水準在4%左右,2005年也將在這個水準,1年期居民儲蓄存款利率為1.98%,考慮利息稅因素,居民實際拿到的存款利率只有1.584%,利率水準大大低於今明兩年的通貨膨脹水準,實際利率為負對廣大居民有失公平,同時,對社會資金的流動也産生了逆向調節作用。

因此,2005年,在以數量調節為主要特徵的貨幣信貸調控取得初步效果之後,為了鞏固宏觀調控成果,貨幣調控方式應該加大向價格調節方式的轉變,要放鬆信貸管制,靈活運用利率手段,更大程度地發揮利率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一方面,可以適當提高貨幣信貸規模,同時,為了防止投資、信貸增長重新出現“反彈”,實行逆向對衝操作而適當提高貸款利率。另一方面,為了改變儲蓄存款負利率的狀況,相應提高居民儲蓄存款利率。同時,進一步推進利率的市場化及利率管制的放鬆。由於目前貸款利率管制已經有相當程度的放鬆,可以考慮放鬆對銀行存款利率的嚴格管制。 (作者單位:國家資訊中心經濟預測部)

中國網 2005年2月7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