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RS危機敲響警鐘 公共衛生改革刻不容緩

“SARS危機為我們敲響了警鐘,我國公共衛生管理改革已刻不容緩。”近日,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陳竺院士在中美公共衛生管理高層學術論壇上評論分析了我國公共衛生管理的現狀,並提出了改革我國公共衛生管理的建議和措施。

公衛危機就是生存危機

陳竺説,公共衛生是整個社會全體成員預防疾病、增進健康的事業,但迄今為止公共衛生一直被人們理解為醫學科學的分支之一。其實公共衛生已超出了醫學科學的範疇,具有極重要的社會學意義。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是為了每個成員的健康發展、生活品質的不斷提高和壽命的不斷延長,這主要是通過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來體現和衡量的。如果公共衛生狀況很差,各種疾病流行失控,那麼社會經濟不管如何發達都是沒有意義的。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有賴於醫學科學的發展,更有賴於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中國改革開放20多年來,公共衛生事業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但總體情況還不能令人滿意。

三種疾病流行模式在我國並行

陳竺認為,目前我國公共衛生體系面對嚴峻的挑戰。從全球看,當前疾病流行模式有三種:一是與較差的經濟狀況直接相關的營養不良和傳統的傳染病,二是與經濟發展落後及不良的個人生活行為、生活方式有關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三是AIDS和SARS等容易形成全球傳播的新生傳染病。

這些疾病及流行模式在我國都存在。目前聯合國及其世界衛生組織最為關注的傳染病是艾滋病、結核病、瘧疾。我國在建國後30年裏,曾在控制一系列危害巨大的傳染病方面取得了輝煌成就,如結核病發病率、死亡率大幅度下降,瘧疾控制在極低的流行水準。充分顯示了我國政府當時在公共衛生一系列方針、政策方面的優越性。作為控制傳染病關鍵措施的計劃免疫工作,我國獲得被WHO確認的舉世矚目的成就,僅近20多年就減少計劃免疫控制的6種疾病發病3億多人次,減少死亡400多萬人。但據今年召開的全國計劃免疫工作會議透露,該項工作面臨滑坡的危險。

心腦血管病、腫瘤等非傳染性疾病目前與傳染性疾病並駕齊驅地擺在我們面前;空氣、水、垃圾污染等環境衛生方面的問題凸現;勞動衛生監察力度弱化,個體私營企業職業危害嚴重,職業危害的禍水被引向農村和農民;嚴重違反食品衛生的事件還存在,一些個人和企業法制觀念淡薄,職業道德沉淪,發生了一系列喪盡天良的坑蒙拐騙行為……

亡羊補牢的建議和措施

陳竺院士説,去年初SARS突襲,暴露了我國社會對傳染性疾病危害性認識不足、公共衛生應急機制不完善的漏洞。SARS過後,人們對如何在常態下保持有序管理、出現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時從容應對、公共衛生高效保障人民健康等問題有了更多的思考。

他結合國際成功防止和控制傳染病暴發和蔓延經驗,一口氣提出了改革我國公共衛生管理的十點建議:一、建立一套傳染病監測體系,當傳染病的發病情況出現異常數據或有新的疾病出現時能夠及時地預測和彙報;二、當疫情出現時,要有一支精幹的隊伍親臨現場,調查疫情並根據事態的發展隨時提出對策方案;三、實驗室的研究迅速提供對疾病診斷、治療的技術支援,由於很多病情是在全球範圍內流行的,需要各國之間密切加強合作;四、流行病學研究應該對疾病暴發的前因後果、疾病的傳染途徑,尤其是疾病與人類行為、環境因素的關係作出分析,幫助公共健康部門在防治和控制疫情的時候科學決策;五、加強人類醫學與動物醫學界間的交流合作,研究病菌從動物向人類傳染的動向;六、建立一套完善的公共健康體系,包括相應的基礎設施、制度安排、培訓和裝備公共健康工作人員、加強對公眾的普及和宣傳等;七、要有一個高效的危機處理小組,在防治和控制傳染病的過程中,要保證物資、人力和資金的調度暢通無阻;八、實施有效的公共溝通和公共關係策略,與國內外媒體、國際組織、各國政府、相關的利益集團和非政府組織保持良好的合作關係;九、當度過危機之後,應該對危機處理措施的有效性作出科學評判,及時總結經驗和教訓,並提出相應的改革措施;十、對可能在未來出現的問題,如病原體對抗生素的抗藥性、生態系統的破壞、食品和藥品安全、公共衛生的國際合作等進行前瞻性、多學科的研究,提供有關的預案措施。

中國公共衛生的未來發展需要各方面持之以恒的努力。陳竺還提出了十點措施:各級政府要更加重視公共衛生建設,更加重視提高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更加重視對社會的管理;加強衛生管理體制改革;強調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法制先行,依法行政;建立健全國家統一的處置突發事件指揮系統和應急機制;創建新型農村醫療體制;建設一支高素質的預防醫學人才隊伍;構建公共衛生服務中政府、消費者和提供者三方關係的新框架;加大教育投資,提高全民的公共衛生管理意識;資訊公開化。

《健康報》   2004年1月8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