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五大技術護航環球科考船大洋一號
中國網 | 時間:2005 年04 月06 日 | 文章來源:

4月2日,我國“大洋一號”科學考察船將從青島起航,踏上遠洋征程。這次大洋科考將橫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大洋,所以又叫環球航次,這是我國首次組織橫跨三大洋的遠洋考察。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末,我國就提出“查清中國海、進軍三大洋、登上南極洲”的目標。此次大洋環球考察,將使我國海洋界期盼已久的“進軍三大洋”的夙願成為現實。

2006年1月返回

據介紹,“大洋一號”科學考察船從青島港出發後,向東進入太平洋,在我國多金屬結核勘探合同區進行環境調查和樣品收集。然後,經巴拿馬運河進入大西洋,沿南大西洋中脊進行地質、地球物理、水文、生物等走航式(船不停下來)為主的調查;再經好望角到印度洋,將在印度洋中脊的三叉點附近進行綜合考察;接著穿過馬六甲海峽,在太平洋繼續開展富鈷結殼資源的調查工作。全航次計劃海上工作歷時300天左右,預計2006年1月回到青島港。

這次環球大洋科考與我國以往大洋科考相比,有兩個轉變。從空間上説,過去的大洋科考都是在太平洋進行,這次由太平洋擴展到了三大洋。從考察對象來看,由單一的資源(礦産資源、生物資源)調查向資源與科學相結合的綜合科學考察轉移。這就意味著,我國深海大洋的資源調查開發和科學研究開始進入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

預期達到四項成果

此次環球科考的預期成果有四項。一是獲取三大洋目標區海底熱液口附近的硫化物、岩石、沉積物以及生物和其他實物樣品;二是初步考察某些海底區域內的熱液硫化物的資源分佈狀況;三是獲取熱液噴口的礦物成分、流體化學性質及生物組成等相關一手資料。四是帶動相關海洋技術裝備的發展。

對深海極端環境下的生物資源進行調查研究是國際上的熱點。例如,從海底火山口噴涌而出的黑色海底熱液,能直立向上形成約3至4層樓高的“黑煙囪”。科學家們思考的是,在幾百攝氏度高溫、幾百個大氣壓這樣極端惡劣的環境下,為什麼海底熱液口附近的微生物仍能夠生存?能否從這些微生物中提取酶和基因,研製出對人類有益的藥品?科學家認為,這些生物及其基因資源有巨大的科研和經濟價值。

有千里眼和順風耳

從20世紀80年代到現在,我國深海技術經歷了跨越式發展。“大洋一號”科學考察船是我國精心打造的5600噸級遠洋科學考察船,它曾經是原蘇聯的一艘海洋地質和地球物理考察船。1994年,由中國大洋協會從俄羅斯遠東海洋地質調查局購買,經初步改裝後,更名為“大洋一號”。

為更好地完成我國大洋資源調查任務,“大洋一號”于2001年進行現代化改裝。經過改裝的“大洋一號”科學考察船,已進入國際先進科學考察船的行列,是我國第一艘能充分滿足國際海底區域研究開發活動,並面向國內外開放的綜合性遠洋科學考察船。

最近5年來,我國基本克服了深海探測中“看、抓、鑽、聽、嗅”五大技術瓶頸。比如,深海可視採樣系統可實時將6000米海底微地形地貌圖像傳到科學考察船上,並隨時抓取海底礦物樣品,採集海底水樣。深海淺層岩芯取樣鑽機能在深海底較堅硬的岩石上鑽取岩芯,並具有自動調平功能,可在坡度30度以下深海海底工作。

“大洋一號”上裝備的測深側掃聲吶具有“順風耳”的功能,可監聽海洋中所有異常聲音。深海異常環境探測系統上搭載的感測器還能收集海底溫度、鹽度、酸度以及濁度等資訊。

《環球時報》 2005年4月6日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