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該解除的禁令

近年來,中歐關係不斷鞏固和發展,特別是去年10月歐盟在第一個《安全戰略文件》將中歐關係定位為戰略夥伴關係和中國政府當月發表第一個對歐盟戰略文件後,這一關係又取得了長足進展。在中歐關係良好發展的大背景下,要求歐盟解除對華軍售禁令的呼聲越來越高。

12月8日,在荷蘭海牙舉行的第七次中歐領導人會晤中,解除對華軍售禁令問題再次被提上桌面。歐方在會後發表的《聯合聲明》中確認,加強歐盟武器出口行為準則的實施工作正在繼續,歐盟有解除禁令的政治意願,並將為此繼續努力。對於歐方發出的“積極信號”,出席會議的溫家寶總理表示,中國要求歐盟解除對華武器禁運絕不是急於購買歐洲國家的武器,而是反對歧視,因為互尊互信、平等互利是中歐關係的基礎。

歐盟對華軍售禁令具有濃厚的冷戰色彩。1949年美歐日等國建立“巴黎統籌委員會”旨在對原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實施經濟和軍事遏制。1950年“巴統”將管制範圍擴大到中國。1972年尼克松訪華後,美中關係緩和,美放寬對華出口控制,歐盟也緊隨其後。但1989年後,“巴統”改變較寬鬆的對華出口政策,歐盟再次追隨美國重新對華實施軍事制裁。

歷史上,歐盟先後三次改變對華軍售政策都有美國的影子,這次也不例外。今年9月,美國務卿鮑威爾警告,任何贊同解除對華軍售禁令的歐洲國家,將不能從美得到任何軍事技術。今年10月歐盟外長會議前夕,美國務院副助理國務卿蘇臣專程飛赴布魯塞爾,阻撓問題的解決。

然而,他們忘記了世界格局已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中歐間廣泛的共同利益和合作需要,為雙方關係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據統計,今年1月至10月,中歐貿易額達1421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34.4%。歐盟擴大後已成為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中國則成為歐盟第二大貿易夥伴。中歐間沒有根本的利害衝突,中歐關係的穩定發展,對中國、歐洲和世界都是有益的。

繼續維持對華軍售禁令,不僅損害了中國的利益,也損害了歐洲的形象。首先,歐盟一方面將中歐關係定位為“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另一方面仍維持早已過時的軍售禁令,明顯地違背了歐洲人自己的初衷;其次,歐盟今年5月實現的東擴,是對歐盟消化能力和制度創新能力的考驗。成員國在解禁問題上各執一詞的局面,不利於歐盟共同外交政策的建設;第三,在解禁問題上,歐盟能否坦承事實,已成為其行使“獨立”外交和防務政策的試金石。

溫家寶總理在中歐思想庫圓桌會議上指出,中國哲學提倡和而不同,求同存異。中歐關係是一種開放的關係,不針對任何第三方。中歐合作的擴大和加深不僅對雙方有利,也對世界有利。我們期待歐盟國家領導人能從戰略高度和長遠觀點看待和把握中歐關係,運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氣,儘早結束在解禁問題上“拖而不決”的狀態,推動中歐關係不斷向前發展。(記者李力)

《光明日報》 2004年12月10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