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資源枯竭 50座城市另謀出路

 

50座城市面臨著共同的問題:資源枯竭 它們接受著同樣的考驗:向何處去?

煤炭很快就會沒有了。

這是事實。這座位於遼寧西部的中國著名煤城——阜新,在創造了50年的輝煌之後,最終為煤所困:煤炭資源耗盡,15.6萬職工下崗,30萬家屬生活困難,經濟增長逐年放緩。

阜新,在中國的版圖中只是一個小城,但就是這個不起眼的邊陲之地,卻是新中國最早建立的煤電生産基地之一,為國家經濟建設作出過重大貢獻。“一五”時期,奠定國家工業基礎的國家156個重點項目中,就有4個能源項目安排在阜新。從新中國成立到2000年底,阜新累計發電1500億千瓦,生産原煤5.3億噸,用60噸卡車裝煤排列起來,可繞地球4.3周。

不能讓它就此衰退——這是國家、遼寧省以及阜新市上上下下的共識。為此,遼寧省委書記聞世震、省長薄熙來、國家6部委官員以及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先後來到阜新市,主題只有一個:拯救它。

“拯救阜新的唯一齣路是經濟轉型。” 阜新市計委主任劉文啟在接受本報採訪時稱,“國家和遼寧省對此十分重視。”據稱,國務院已經將阜新列為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城市,而遼寧省也將阜新市經濟轉型確定為“遼寧二號工程”。

對於遼寧省這個中國老工業基地來説,“阜新問題”是一大心病。在遼寧,鞍山、本溪、撫順、北票等城市也面臨著和阜新相同的遭遇——如果解決了阜新的問題,其他城市的問題也有望以相同模式解決。

事實上,“阜新問題”也是中國眾多資源枯竭型城市共同面臨的危機。據中國礦業協會統計,中國目前已經形成了390多座以採礦為主的資源型城市,其中,20%處於成長期,68%處於成熟期,12%處於衰落期。全國約有400多座礦山已經或將要閉坑,約有50多座礦城資源處於衰減狀態,面臨著資源枯竭的威脅,目前如新疆克拉瑪依、黑龍江大慶、河南平頂山、山東棗莊、山西大同、甘肅白銀、四川攀枝花等城市均面臨如何轉型的考驗。阜新問題

15.6萬職工下崗在中國幾十座資源枯竭型城市中,阜新的問題似乎最為嚴重——礦區職工佔城市職工的31%,礦區人口占市區人口的60%,所佔比重遠遠超過其他同類城市。

“100多年前,阜新挖出了第一鍬煤,50年前,阜新建成了新中國的煤電基地,而今天,阜新的地底下已被挖空,煤炭資源幾近枯竭。”阜新市經濟轉型辦公室官員對本報説。

這是一個悲傷的故事,遼寧省省長薄熙來也為此落淚。雖然阜新78萬人不願意接受,但卻不得不面對。

劉文啟説:“首先面對的是人員的出路問題。”

劉文啟透露,在阜新市78萬人口中,已有15.6萬人下崗、失業,而且隨著資源的逐漸減少,礦區下崗職工還將逐年增加,到2005年,阜新下崗職工、失業人員將達17.6萬人,基本上每4個人中就將有一個失業人員,這對於資源枯竭、經濟增長緩慢的阜新來説是一個巨大的負擔。

“而對於那些暫時沒有下崗的職工來説,日子也並不好過。”據稱,由於資金緊張,阜新礦務局從1994年就開始拖欠職工工資,時間最長的達16個月。長期領不到工資,使得多達19.98萬阜新居民處於最低生活保障線以下,也就是説,每4個阜新人中,就有超過1個人處於當地確定的貧困線以下,月收入不足156元。

“資源枯竭和高失業率使阜新經濟遭受重大打擊——這是阜新不得不面對的另一問題。”據悉,自1995年以來,在全國GDP年增長率持續高速增長的情況下,阜新GDP年均增長率僅為2.7%。

經濟增長放緩,直接導致阜新財政收入緊張。劉文啟透露,2001年,阜新全市財政收入4.54億元,而財政支出18.84億元。在阜新7個縣區除海州區外,其餘6個縣區全部拖欠公務員工資。因此,在遼寧全省14個市中,阜新也是唯一一個市區和下轄7個縣區全部享受省財政補貼的市。

人員出路問題和經濟增長放緩都讓阜新市主政官員寢食難安。然而最令人擔憂的還不是這些,而是礦區地面的沉陷正時刻威脅著礦區人民的生命財産安全。由於阜新煤礦長期以來只開採不填充,致使礦區底下形成大面積的採空區,地面缺乏支撐而逐步演化為沉陷區。

據悉,阜新市共有13個沉陷區,總面積達101.4平方公里,有2.7萬座房屋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有1.52萬座處於危房狀態,涉及居民2.9萬戶、7.8萬人。沉陷最嚴重的是阜新市新邱區,佔地面積24.5平方公里,其中礦區佔了17.63平方公里。目前新邱區的很多房屋普遍存在開裂、門窗變形等問題,有些房屋已經坍塌,但仍有一些人住在這裡。

阜新煤層沉陷的問題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高度關注,決定撥出7.4億元專款,用於徹底治理採煤沉陷。“不過目前款項並沒有完全到位。”劉文啟稱。 4萬礦工當農民

阜新的出路是經濟轉型。關於這一點,國家、遼寧省以及阜新市,都認識得十分清楚。

但是,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卻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德國的魯爾、法國的洛林等資源型城市都面臨著這一問題。從發達國家的轉型實踐看,儘管有著巨大的財力支援,轉型也需進行幾十年。而對於中國,資源枯竭城市經濟轉型是前所未有的事情,沒有什麼經驗可供借鑒,同時財力十分緊張,經濟轉型十分困難。

阜新市計委主任劉文啟承認:“轉型遇到了相當大的困難,下崗失業人員多,財政緊張,企業沒錢,銀行也貸不出款,而更大的挑戰還在於阜新人對經濟轉型的觀念十分保守。”

劉文啟稱,對阜新來説,絕大多數居民都是礦工,除了挖煤,幾乎沒有其他謀生技能,因此他們對於轉型的理解也依然是挖煤。

很明顯,以採掘其他地方的煤來解決阜新15.6萬下崗礦工的出路是不現實的,那麼除了煤礦,在第二産業中尋找其他産業來發展行不行呢?答案也是否定的。

據悉,早在80年代中期,當時的阜新市領導就已經認識到資源枯竭問題的嚴峻,於是阜新開始著手結構調整,建紡織城、電子城、化工城等等。

然而,一個投資3億元的化工城,由於建設週期太長,沒等工廠建好,就已被市場淘汰,投産之日就是倒閉之時。而那些圍繞煤炭的“因廠轉廠、因産品轉産品”的調整,折騰了好一段時間,也沒見成效。

面對重重苦難的阜新如何背水一戰?阜新市委書記王瓊説:“阜新的經濟轉型必須立足本地資源和優勢,創造一條符合阜新特點的轉型之路。”

什麼樣的路子是符合阜新特點的路子?阜新礦工劉錦瑜闖出的路子給了政府以啟示。兩年前劉下崗之後,在郊區承包了20畝土地,由工人變成了農民。兩年來的日子,雖然談不上小康,但也衣食無憂。事實上像劉這樣自願由工人變成農民的例子,在今天的阜新已經十分普遍。

“發展現代農業,這正是阜新確定的經濟轉型思路,”阜新市計委主任劉文啟説,“阜新豐富的土地資源,是阜新將轉型重點放在建設現代農業示範區的主要依據。”據阜新市計委統計,阜新市農村每人平均耕地約有0.38公頃,每人平均耕地和每人平均糧食擁有量都居遼寧省首位。

阜新的規劃是:用9年時間基本實現經濟轉型,前4年著力培育自身發展能力,為全面轉型奠定基礎,後5年形成有地域特色的優勢産業,實現一、二、三産業協調發展——從2002年到2005年的4年時間裏,建設一批現代農業示範區;從2006年到2010年的5年時間裏,基本建立起現代農業體系,初步建成全國生態農業建設示範市。

按照規劃,阜新將租用周邊12個鄉鎮農民的8000公頃土地,建設50個農業園區和200個以養殖為主的專業小區,安排轉崗職工42000人就業,並促使10000名工人向第三産業發展。

“最大的難題是資金問題。”劉文啟稱。據稱,一個農業園區規劃的面積是1000畝土地,在上面建500個大棚,需要資金2000萬元,而50個園區就需要10億元資金,這還不包括建設200個小區(每個小區100畝土地)需要的資金。

解決資金的手段是招商引資,可阜新並沒有針對招商引資的統一優惠政策。劉文啟解釋,制定統一優惠政策會涉及到國家的相關政策,雖然國家已經確定阜新為轉型試點城市,但目前並沒有賦予一些特殊政策。“阜新的思路是‘一事一議’,針對具體的項目會有具體的優惠政策。”

劉文啟透露,通過招商引資等手段,阜新今年已經建設了15個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其中阜新農業科技園區屬於規模較大的一個,園區規劃有6個功能區,每年將實現産值16億元。另外,阜新市海州區、太平區、市林業局等,利用礦區廢棄地建設農業、林業産業化園區的項目都已開始啟動。

“按照計劃,在2003年至2005年的3年時間裏,阜新還將通過招商引資等手段,再建設35個現代農業示範園區,最終實現安排4.2萬下崗職工就業的目標。”劉文啟稱。

但阜新目前下崗失業職工人數是15.6萬人,解決了4.2萬人,還有11.4萬人的就業怎麼解決?劉文啟稱:“除了現代農業,阜新也在考慮發展第三産業,來解決下崗職工的出路問題。”

能否成功轉型,解決15.6萬下崗職工的就業,促進經濟的穩定增長,這對阜新市政府是一大考驗。資源城市形勢嚴峻

事實上,阜新的問題只是中國390座資源型城市的一個典型。

“中國面臨的形勢是嚴峻的,”中國礦業聯合會會長朱訓稱,“中國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建設的國有礦山有三分之二正進入老年期,440座礦山即將閉坑,390座礦城中的50座礦城資源衰竭,而且另外340座礦業城市終將面對礦山閉坑的一天。”

“這些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面臨挑戰,”朱訓説,“中國很多礦業城市都是隨著礦的發掘在偏僻的礦産地建立的,如克拉瑪依、大慶、攀枝花、平頂山等。其中許多城市除礦業外的其他産業沒有形成氣候,在地理區位上又處劣勢,一旦礦産資源枯竭將會帶來大量人口失業,而且礦工由於其他謀生技能的缺乏,再就業十分艱難。”

據有關部門統計,在中國50座資源枯竭城市中,由於資源的枯竭涉及下崗職工大約為300萬人,另外1000萬職工家屬的生活也將受到影響。

中國城市發展研究會理事長厲有為稱,事實上,中國資源型城市除了逐漸受到資源枯竭的威脅外,還存在影響城市經濟發展的致命因素。

其一是區位偏僻。厲有為指出,資源型城市基本上都是依資源而居,大多位於內陸,邊遠荒漠地區,地理環境閉塞,遠離交通幹線、遠離工商業發達地區,遠離國內、國際市場,區位條件差。因而城市缺乏一般城市的開放性,經濟體系處於封閉狀態,城市其他社會服務功能緊緊依附於主導資源産業,得不到較大發展,使城市功能單一,自我發展能力較弱。

其二是支柱産業單一,城市對礦業産業的依賴性很大。“這樣城市的發展會受到很大限制,容易造成城市功能不全,城市建設投入不足,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第三産業以及可替代産業發展滯後。”

其三,礦業城市在管理體制和利益機制上矛盾突出。有的是大礦山,大企業、小城市,企業大財政,城市小財政。礦業企業創造的利稅地方城市留成很低。容易造成企業辦社會,政府辦企業的本末倒置、功能錯位的狀況。

因此,中國的資源型城市,無論其資源是否存在枯竭現象,進行經濟轉型都是必須的。

很明顯,如果試點城市阜新轉型成功,它將為全國50座資源枯竭城市的轉型闖出一條路子——這也正是國家把阜新確定為“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城市”的良苦用心。

不過問題的關鍵是,阜新的轉型模式是否值得在全國範圍推廣?

東北財經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全國政協委員邊長泰稱:“阜新模式是否可以克隆,首先要看阜新的試點是否能夠成功,其次要看基本情況有無可比性。”對於阜新當前向第一、三産業轉型的努力,邊長泰在方向上給予了肯定,但同時卻有些擔憂:“中國正在進行的城市化進程,使成千上萬農民變成城市人,而阜新的轉型卻出現了相反的結果,城市人變成了農民,這與中國‘加快城市化進程’的趨勢嚴重背離。”

對外經貿大學副教授賈保華贊同邊長泰的觀點:“阜新工人變農民是工業化的倒退,它不僅不值得表揚,反而應引起警惕。”他認為,就局部地區而言,作為一個應急對策,它具有合理性,但不宜在其他地區推廣,阜新市也不宜長期採用,而租用農民土地的結果將導致更多的農民離開土地。“阜新市煤礦工人的出路,應當是轉向其他行業,特別是第三産業,而不是當農民。”賈保華説。

不過中國城市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龔鹿銘卻持不同的觀點。“工人變農民變得好,”他説,“讓一部分工人變成農民,肯定會促進農村的發展。相對來説,工人比農民不僅接觸機械化、現代化的東西要多一些,而且所獲得的資訊面也比較寬。如果讓他們把這些知識、技術、資訊和經驗帶到農村,用製造工業品的辦法製造農産品,用管理工廠的辦法管理農田,肯定會使農産品的科技含量上升和生産成本大幅度下降,經營利潤明顯提高。” 50座城市的出路

不過,對於中國50座資源枯竭型城市來説,城市的發展歷程和城市資源(無論是礦産資源、土地資源和人力資源)都各不相同,因此只按照一種固定的模式來克隆是肯定行不通的。事實上,在阜新轉型的同時,部分資源枯竭城市也正在按照自身的特點進行經濟轉型。這其中包括黑龍江大慶、新疆克拉瑪依、河南平頂山、山西大同、山東棗莊等城市。據悉,大同轉型的方向主要集中在旅遊和煤炭的深加工方面;平頂山的轉型方向除了煤化工和旅遊外,還將發展鹽化工;克拉瑪依則將發展旅遊業和現代農業。

在上述城市中,轉型比較成功的城市當屬山東棗莊,該市已基本改變了原來單一依託煤炭工業的格局。

自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以來,棗莊市進行了一系列的經濟發展方向上的調整,首先淘汰落後生産能力——用3年時間關閉小煤礦82個,壓減生産能力300多萬噸;關閉水泥生産線43條,壓減生産能力271萬噸。其次依託資源優勢,發展煤炭深加工産業,建成了水煤漿氣化等一批依附於煤化工産業鏈的化工企業,市場競爭力也得以顯著增強。同時,棗莊還把造紙、機械製造、啤酒釀造作為替代産業予以重點發展。另外,棗莊還計劃將新材料、生物技術與制藥、機電一體化、電子資訊等高新技術作為新的發展目標,以改變該城市過於單一的資源型産業結構。可以説,棗莊已走出了一條中國資源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中國礦業協會會長朱訓認為,無論阜新模式也好,棗莊模式也好,中國資源型城市應該堅持多元化的發展戰略,另外還應該延長礦産品深加工鏈,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的附加價值,如油城可以大力發展石油化工及石化産品深加工業;煤城可以實行以煤發電、以電煉鋁,煤電鋁一條龍等。同時,鼓勵其他非礦産業的發展,特別是鼓勵第三産業的發展,以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對於中國亟待轉型的資源枯竭城市來説,路就在腳下,不過這條路上佈滿荊棘。

相關報道:油田大慶

在去年底的一份報告中,大慶市政府承認資源遞減是大慶發展面臨的嚴峻問題。

作為全國最大的石油生産基地和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開發建設40多年來,大慶已累計生産原油16.24億噸,佔同期全國陸上石油總産量的44.6%。可是大慶油田在連續24年高産穩産後,可採儲量遠不能滿足年産5000萬噸的長期需要。今後幾年,大慶油田産量每年將以150萬噸左右的速度遞減。

油田逐年減産,地方經濟的增長很難彌補石油生産下降的影響。大慶地方經濟只有100億元左右的規模,即使連續保持30%以上的增長速度,每年也只能增加30億元的産值。大慶市有關方面承認,將來可能會出現地方經濟持續增長,而全市經濟仍然是零增長甚至負增長的局面。

大慶的生態環境問題也很突出。目前,大慶市森林覆蓋率僅為9%,比全國平均水準低8.05個百分點。草原退化、鹽鹼化和沙化的面積已佔總面積的84%,嚴重破壞了生態平衡。氣候十年九旱,春秋兩季多風沙。就連水資源也在告急。全市每年工農業生産、生活用水量需求為26億噸,但可利用的水量只有22億噸。地下水資源嚴重超採,出現了大範圍的地下漏斗。

可持續發展給大慶出了道難題。大慶市政府提出“未雨綢繆,考慮長遠發展問題”。其初步思路是分兩步走:第一步,到2010年,以高新技術為主體的替代産業將成為工業經濟的重要力量,市區基本達到現代化城市的標準;第二步,從2010年到2020年,使高新技術産業成為全市經濟主導産業,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在全省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

據悉,大慶未來發展的主要措施是發展石油化工産業,爭取新的大的石油化工項目在大慶建設投産,形成一個特大型化工生産基地,逐步使大慶由石油和天然氣開採作為第一大産業,轉變為由化工産業作為第一大産業,由“油經濟”變成“油化經濟”,使石化産業成為大慶最大的替代産業和最大的經濟增長點。 (王文)

 

《證券時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