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蓋鈞鎰:中國大豆的發展必須依靠科技
中國網 | 時間:2006 年3 月3 日 | 文章來源:黑龍江日報

大豆是黑龍江省絕大多數農民心中分量極重的主栽作物,是近幾年農民增收的現實選擇。據統計,播種面積已達6000萬畝,佔全國的40%,産量更達全國的50%。大豆的市場走勢如何,未來的增産潛能多大等等,都直接牽係著我省廣大農民的“中樞神經”。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大豆改良中心首席教授蓋鈞鎰日前來哈,記者有幸就大豆生産、銷售等諸多問題,與他進行了一番長談。

沒想到,大豆專家談“豆”,有興奮、有憂思、也有無奈……

世界大豆故鄉,種植面積、産量均不如人

記者:據説,中國是大豆的故鄉,但如今很多方面已不如人。請簡要介紹一下我國及世界大豆生産的歷史和現狀。

蓋鈞鎰:中國是大豆的故鄉,總計擁有2萬多份品種資源和6000多份野生大豆種質資源;大豆在我國已有5000多年的栽培歷史。時至今日,大豆仍是我國糧食的主栽品種。資料記載,1938年,我國大豆種植面積、産量均居世界第一,其中産量佔世界的90%多。可到了1952年,美國的大豆種植面積、産量已躍居第一,巴西、阿根廷也隨後跟上;到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國已位列第四。據美國農業部稱,巴西大豆産量連續5年創紀錄,去年産量達6000萬噸,比1999年3130萬噸增加了近一倍;巴西將有可能很快超過美國,成為世界頭號大豆生産國。目前,我國的大豆種植面積在1.5億畝左右,不足美國的15%;平均單産120公斤,不足美國的70%。

需求缺口大,市場不能自控,受制於人;資源面臨基因污染威脅

記者:大豆是黑龍江的主栽作物,這幾年農民在受益的同時,大多感覺“市場不可捉摸”,聽説是“受制於人”,到底是什麼情況?

蓋鈞鎰:大豆的價格主要受國際市場價格和我國進口數量的影響。由於近些年國內對大豆的需求猛增,中國已成了大豆及豆製品的進口大國。據有關部門統計,目前國內總需求40%以上的大豆依靠進口。如此,豈能不受制於人。

記者:有人講,我國的大豆資源面臨基因污染威脅?

蓋鈞鎰:我國的大豆資源確實面臨基因污染的威脅。我國每年進口超千萬噸轉基因大豆,這些大豆一旦種到田中,就可能污染我國的大豆資源。基於這方面的考慮,2003年3月農業部已宣佈將在五年內將東北建成全球最大的非轉基因高油大豆産區,將非轉基因定為我國大豆種植的發展戰略。

出路:深度開發、提高單産、擴大總量

記者:黑龍江的大豆平均單産126公斤,世界水準如何,增産潛能還有多大?

蓋鈞鎰:我國大豆的平均單産為120公斤,已遠低於世界發達國家。目前,美國的大豆單産已在170-180公斤的水準,而且是大面積的水準,其大豆年種植面積是我們的7-8倍,産量已是我們的10倍以上;近些年的個別年份,巴西的大豆單産還超過美國。目前,國內的研究水準是250公斤,這在實踐中很難達到,但個別地區、較大面積種植,單産200公斤,還是可以辦到的。

記者:大豆生産形勢不容樂觀,近幾年很多省區大豆面積下滑。讓人歡喜讓人憂的中國大豆到底應該怎麼辦?

蓋鈞鎰:中國大豆産業要有長足發展,首先要提高認識,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要有足夠重視。近幾年,幾乎除黑龍江以外的各省區,大豆面積都在下滑。美國當上大豆霸主,與其對大豆開發、研究重視程度分不開。重視才能發展,不同別人比,就我們自身來説,大豆生産也遠遠落後於國內其他糧食作物發展的步伐。據統計,近50年來,大豆生産僅增長了62%,而其他糧食作物已增長了5倍以上。大豆是中國人喜愛的保健食品,可是目前需求缺口很大,從國家的長期戰略考慮,必須主要立足國內解決供給問題。

記者:發展大豆産業,路到底應該怎樣走?

蓋鈞鎰:提高單産、擴大總量,深度開發、提高效益。大豆的需求缺口反映出我國的人地矛盾,中國大豆的發展必須依靠科技,單産潛力還很大。另外,提單産、擴面積、增總量的同時,還必須在相關企業的産品深度開發上下功夫。大豆不僅是用來做豆腐的,它的用途非常廣泛,深度開發的潛力異常巨大。普通大豆蛋白每公斤四五十元,大豆精細蛋白每公斤高達400多元。大豆可制藥用於提取異黃酮、維他命、低聚糖等等。做好深度開發,企業效益提高,工農一體,豆農從中獲益,積極性自然高漲。如此,才能滿足市場,擺脫被動局面,不再受制於人。(記者 邢世國)

專家簡介:蓋鈞鎰,1936年生,中國工程院院士。40多年來一直從事植物遺傳育種學研究與教學工作,其專長為大豆種質資源、新品種選育等;現任國家大豆改良中心首席教授。1984年獲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1998年獲中華農業科教基金科研獎,2002年被授予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國
阿里巴巴公司庫
商業資訊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