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大力推進産業結構優化升級
中國網 | 時間:2006 年2 月9 日 | 文章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網站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明確提出了“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實現2010年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這一目標的實現要建立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和降低能耗的基礎上。中央把産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作為實現戰略目標的主要戰略保證措施。推進産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從中國經濟發展長週期看,是一個永恒的課題;在中國經濟發展的現階段,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與戰略意義。能否在“十一五”期間實現産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關係到中國經濟能否持續發展;關係到中國經濟能否由大變強;關係到中國經濟發展能否惠及全體民眾,保證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十一五”期間,推進産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具備了更好的客觀條件與可能性。能源、資源的硬約束將使産業、企業不能不加速技術進步,推進生産方式和産品的升級換代;市場機制的進一步完善,企業競爭力的提高,使推進産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有了微觀基礎;20世紀末至今的兩大潮流將保證中國推進産業結構優化升級的人力資源,其一是我國大學的大規模擴展,提供了大量的收入水準要求較低的高技術勞動力,其二為跨國公司日益把研發中心設立在我國,技術外溢逐步加速;隨著人民的生活水準不斷提高,我國居民生活需求由家電轉向汽車與住房等十萬元級的消費品,內需必將對推進産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産生巨大推動力;隨著我國政府的有關法律、法規逐步完善,政府對推進産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的力度也會不斷增強;社會上群眾對於維護良好生態環境的呼聲日益增加,對於推進産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也將産生巨大影響。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必然使我國經濟發展、人民生活發生巨大變化,從而推進我國産業結構優化升級。

推進我國産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具體目標是:第二産業中,提高傳統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力,在關鍵産業和關鍵技術領域加速技術進步,提高自主開發能力。重化工業階段雖然不可避免,但是傳統的重化工業增長方式、生産方式可以改變,要發揮後發優勢,推動産業發展的節能、節材、低污染,用資訊技術改造傳統製造業。在高技術産業中,要加速自主開發能力的形成,加速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加速掌握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提高關鍵零部件的開發、生産能力,提高産品本土生産的能力,不斷提高在全球産業鏈條中的位置。在基礎産業中,要在加快速度的同時,注重技術水準、裝備水準的提高,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

《建議》中提出:實現2010年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翻一番的同時,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末期降低20%。這在歷次國民經濟計劃中是前所未有的。這既説明瞭中央對此高度重視,也對推進我國産業結構優化升級提出了具體目標。尤其我國第二産業中各個産業都應以此為目標,採取措施予以實現。

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是此次中央提出的推進我國産業結構優化升級的一項重要任務。現代服務業在相當程度上把工業中研發、設計、服務等內容包容在內,成為一個國家産業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服務業在我國仍然存在著巨大的發展空間,在某些領域甚至是空白;隨著我國逐步落實加入WTO的有關承諾,加強我國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已經是非常迫切的事情。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同樣要注重提高技術含量與技術水準。通過提高現代服務業的資訊化、網路化水準,提高技術裝備水準、管理水準,加速現代服務業的發展。

我國産業結構優化升級是一個經濟發展的自然進程,但是政府的作為可以使這一進程加速。政府在“十一五”期間可以採取如下戰略措施與政策加速推進我國産業結構優化升級:通過財政稅收政策、國家採購政策、嚴格執行智慧財産權有關法律等,支援産業、企業的研究開發能力、自主智慧財産權的形成;通過價格形成機制的改革,進一步使我國生産要素價格市場化,促進産業、企業生産方式、技術路線的改進,促進高技術、高附加值産品的發展;通過法律、法規、技術標準限制高能耗、高耗材、高污染的企業的存在,限制乃至取消高能耗、高耗材、高污染工藝、裝備、産品的使用與生産;對於第三産業的發展制定有關優惠政策;統一中外企業稅率,創造平等競爭的環境;通過政府規劃對於基礎産業發展的重大項目進行引導;深化對外開放,由注重外資引進規模轉向重視外資引進品質,有選擇地引進外資項目,減少一般性産業項目的引進,限制高能耗、高耗材、高污染項目的引進,鼓勵設立研發中心;進一步改革現有的科研體制,促進軍民融合,更合理地配置科研資源,促進科研成果産業化,使有限的資源發揮更大作用。

綜上所述,我國産業結構優化升級,在“十一五”期間一定會以比較快的速度取得進展,為我國“十一五”期間翻一番戰略目標的實現,奠定堅實的基礎。 (趙英)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國
阿里巴巴公司庫
商業資訊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