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人群艾滋病毒輔助受體基因研究獲重大進展

中國人群中艾滋病毒感染的輔助受體基因有何特點?它們如何影響我國艾滋病毒感染的人群病情?全軍艾滋病防治重點實驗室暨生物治療研究中心主任、解放軍302醫院傳染病研究所副所長王福生教授,率領課題組在“中國人群艾滋病毒(HIV)輔助受體基因多態性特點及其意義”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研究發現,我國漢族人CCR5和CXCR4等基因中存在多個新型、具有影響蛋白質結構的多態性位點,並提示對我國人群的艾滋病毒易感性和病程進展有一定的影響。這一研究結果近日獲2003年北京市科技成果二等獎。同時研究表明,艾滋病毒感染的輔助受體CCR5等相關基因多態性影響艾滋病毒進入人體細胞和臨床病程進展,併發現世界上不同區域和人群中CCR5等10余種等位基因頻率變化較大,這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不同人群對HIV傳播和艾滋病進展的遺傳易感性的差別。

近年來,我國人口中HIV感染者呈快速上升趨勢,估計我國現有艾滋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人已超過100萬。闡明中國人群中艾滋病毒感染的輔助受體基因特點,以及它們如何影響我國艾滋病毒感染的人群病情等問題,對於建立中國有效的艾滋病臨床治療方案和研製有關HIV疫苗具有重要的意義。

從1997年起,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下,王福生教授帶領課題組成員採用先進的基因組學、生物資訊學技術等方法,在我國率先研究並鑒定了中國11個民族健康人群(漢、維、蒙古、藏、回、景頗、傣、瑤、普米、佤和彝族)中艾滋病毒感染的輔助受體及其相關的基因多態性分佈和特點,發現我國漢族人CCR5和CXCR4等基因中存在多個新型、具有影響蛋白質結構的多態性位點。目前,王福生教授課題組正在對我國健康人群、艾滋病毒感染者和靜脈吸毒、性病等高危人群中的上述基因特點、臨床病程、治療效果和預後等進行相關性研究。

結果提示,中國人對HIVR5株感染可能有較大的遺傳易感性,我國目前快速上升的(經過性亂接觸傳播)HIV感染者是否與CCR5突變頻率極低相關,尚待進一步研究證實。由於我國人群中漢族佔93%以上,與歐美白種人的HIV抗性基因遺傳突變頻率和多態性方面有所不同,加上我國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20%,表明國外的藥物和疫苗對中國人不一定有效,而要針對我國人群基因特點開發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特異性新藥和疫苗。

該項目研究從分子水準上支援了遠離性亂和靜脈吸毒預防艾滋病毒傳播的機理,為我國艾滋病的防治和政府衛生部門制定相關政策,深入研究我國艾滋病發病機制並建立適合個體化特異性的治療方案,提供了科學依據。 (黃顯斌 唐明山)

《科技日報》   2003年12月8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