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險灘"考驗艾滋病防治 基層醫院防護意識差

網路的誘惑

眾所週知,迅速發展的網際網路極大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和行為方式。但是,網路通訊和交流以其迅速、方便、保密的特點,也使艾滋病的預防控制面臨新的挑戰。

由於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網際網路尋找性伴侶變得更為容易。在這一匿名的虛幻世界中,一個人可以以自己滿意的形象出現,也可以使用不同的名字而分身有術。借助於網際網路實現“多性伴”和“一夜情”,這已成為當前我國艾滋病預防控制中一個新的問題。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所性病艾滋病熱線已開通10餘年。該熱線工作人員發現,近年來網際網路正在成為性騷擾的新媒介。據介紹,一位求助於該熱線的女子説:“通過網上聊天,與一位男性網友相見並有了性接觸,而且沒有採取預防措施。現在覺得心理負擔特重。總想那位男子會不會患有性病、艾滋病?”另一位求助於該熱線的高中男生也因為喜歡光顧網上聊天室而遭遇不測。在網上,他結識了一位“熱心”的“大哥哥”。不料,企盼的見面帶給他的卻是一場噩夢。“大哥哥”的性騷擾,給這位中學生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創傷。

有關人士指出,在既往的性教育與艾滋病預防教育中,對網路中的陷阱均未涉及。而這一問題的嚴重性會越來越突出,採取相應的防範對策已經刻不容緩。有資料顯示,通過網際網路尋找性伴侶的現象,必然導致性傳播疾病在這一人群中流行。美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一項涉及800名性病病人的調查發現,16%的性病病人曾通過網際網路尋找性伴,其中2/3的人與網際網路上認識的人發生了性行為。而在這種偶然的性行為中,使用避孕套者不到半數。該調查同時發現,在通過網際網路尋找性伴的人中,其性病感染次數及高危行為發生的比例,明顯高於不通過網際網路尋找性伴的性病病人。我國在同性戀網站的聊天室和徵友欄目中進行的一項調查也發現,90%的被調查者曾在網際網路上認識其他的同性戀者,其中70%的人報告説曾和在網際網路上認識的人發生了性行為。這項不隨機的調查還顯示,21.6%的聊天者和12.9%的徵友者曾為與他人發生性關係花過錢,15.7%的聊天者和18.1%的徵友者曾因同性性行為而得到錢,10.8%的被調查者曾患過性病。

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專業人員近年就網路與艾滋病干預展開專項研究。他們認為,以網際網路為基礎開展艾滋病預防干預,可以以小的投入,覆蓋眾多區域人口,較傳統的艾滋病預防干預更具有優勢。因為網際網路匿名的特性,有高危行為者可以放心進入有關網站,獲取有關艾滋病知識,也可以自由地在留言板或論壇上提出問題,尋求幫助。有調查發現,在我國使用網際網路的同性戀人群中,約有70%的人通過網站獲取過有關艾滋病的資訊,並有81.2%的人認為網際網路是在同性戀人群中開展艾滋病干預的最佳措施。

薄弱的防線

國家艾滋病參比實驗室主任蔣岩博士介紹説,對於臨床和實驗室的工作人員來説,從工作開始到結束的每一個過程都應該具有防護意識,並採取一整套安全防護措施和要求,將每一份不明樣本均視為感染性樣本處理。這被稱為“普遍性防護原則”。

堅持“普遍性防護原則”,是避免艾滋病職業暴露感染的根本保證。每一個有關的專業人員均應將普遍性防護原則貫穿到日常工作中。例如其中的臨床醫護人員安全防護措施所包括的“保護屏障”列項,即對手套、口罩、防護眼鏡、隔離衣等,逐一列有嚴格的規範要求;對於手的清洗及皮膚破損處理,對於針頭等銳器處理,對於患者濺出的血液、體液的清理等,也均有詳細的安全防護要求。

然而,從近期公佈的兩項調查中,記者發現,一些基層醫護人員的防護意識相當薄弱。

安徽省婦幼保健所以省內兩個縣的縣、鄉級衛生機構婦産科在崗工作人員為對象進行調查,發現基層醫務工作者職業防護意識很差。137名被調查者,其中僅12%的人知道被污染針頭刺傷有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可能性,43%的人沒有聽説過普遍性防護原則,40%的人認為自己不可能碰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檢查病人時每次都戴手套者只佔39%,檢查病人前後每次都洗手者只佔60%;43%的人曾被針頭或銳利器具刺傷,31%的人曾被病人分泌物濺入眼鼻口中。

浙江省皮膚病防治研究所以省內4所省、市、縣級醫院的430名護理專業人員為對象,進行有關艾滋病問卷調查時發現,有82.8%的人在護理工作中無保護地被病人的血液或體液污染過,99.7%的人會發生皮膚損傷,皮膚損傷後只有56.8%的人會採取防護措施。

上述兩項調查,無疑暴露了疾病醫源性傳播的巨大隱患。若僅從其中醫務人員艾滋病職業防護一個方面看,兩項調查也充分顯現了我國基層醫務工作者防護意識的極度缺乏及職業暴露危險的普遍存在。在艾滋病疫情越來越嚴重的今天,加強醫務人員的職業防護,避免其職業暴露,已經迫在眉睫。

記者日前走訪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預防控制中心了解到,影響職業暴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因素很多,其中包括暴露者的損傷程度、人群感染者的比例、暴露源頭血液病毒滴度、暴露方式、暴露時間,以及暴露後有無急救措施等等。儘管目前在我國醫務人員中尚未發現因職業暴露而感染艾滋病的病例,但在國外,因艾滋病病毒職業暴露而感染的病例早已存在。據美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對1981~1992年全美國暴露于艾滋病病毒的約5萬名醫務人員進行統計,其中32人屬於職業暴露而感染,其概率為6.4/萬。截至1997年底,美國已有54名醫務人員被確定因職業暴露感染艾滋病病毒,另有132名醫務人員也有可能因職業關係而感染,只是沒能拿到足夠的證據。

相關資料分析證實,醫務人員的職業暴露事件大多因工作中的疏忽所造成,若嚴格執行安全操作及安全防護措施,醫務人員職業暴露事件基本上可以避免。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預防控制中心強來英副主任技師也告訴記者,近年我國各地艾滋病篩查實驗室工作人員的安全防護意識得到了強化,其職業暴露的幾率明顯減少。但在醫療機構,醫務人員的安全防護意識並沒有隨艾滋病病例的增加而增強,其職業暴露的幾率顯著增大,需要引起高度重視。有關專家呼籲臨床醫務工作者和有關專業人員,一定要加強安全防護意識,最大限度地避免艾滋病職業暴露發生。而一旦發生職業暴露,應馬上進行現場緊急處理,並儘快與當地有關部門聯繫,請有關專家分析後提出處理辦法。今年4月,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下發了《全國艾滋病檢測技術規範》,對艾滋病檢測實驗室的安全操作和防護進一步作出了詳細要求。截至目前,我國已累計報告艾滋病病毒職業暴露者近百名,經暴露後急救處理和暴露後評估用藥預防,尚無感染病例發生。

缺位的諮詢

一位中年讀者曾不斷給編輯部打電話訴説他的焦慮。“幾年前我曾有過一次越軌行為,幾個月後得知有可能傳染上艾滋病,我很害怕,就借獻血的機會來化驗,看自己感染上沒有。後來我又聽説有“窗口期”。大概七八個月後,我經常感冒,並感到渾身無力。我硬著頭皮去疾控中心化驗,我問醫生:‘有事嗎?’醫生説:‘自己看唄。’化驗單我看不懂,我覺得肯定是傳染上了。如果不是,醫生幹嗎不直接説。我也去北京化驗過好幾次,都説沒事。可我體重急劇下降,皮膚潰爛,而且連我妻子都有和我一樣的症狀了。我覺得,醫生大概認為這個病反正也治不好了,所以對我隱瞞了病情。我希望他們對我説真話。”

其實,醫生並沒有對他們隱瞞病情,而是這些人因為有過高危行為或與患者密切接觸過的經歷,心理變得非常脆弱,懷疑自己感染了艾滋病,整天處於恐懼和焦慮中,造成全身免疫力下降,出現多種類似艾滋病急性症狀的病症。據統計,近年到北京佑安醫院性病防治所進行諮詢的人中,性病、艾滋病恐懼症患者佔了近三成的比例,他們急需得到心理支援。

據了解,無論在發達國家,還是在發展中國家,艾滋病諮詢服務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關注,並逐步成為艾滋病預防與控制行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預防控制中心王維真副研究員介紹,艾滋病諮詢就是心理諮詢技能在艾滋病防治中的運用。1986年世界衛生組織為這種諮詢下的定義是,求詢者與諮詢員之間在保密情況下的談話,以幫助求詢者能夠應付感染艾滋病病毒帶來的緊張壓力。我國近年出臺的艾滋病預防控制中長期規劃和遏制與防治艾滋病行動計劃,也明確將諮詢確定為重要的防治策略。

王維真告訴記者,艾滋病諮詢所産生的效果已經得到證實。英國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在開展了艾滋病諮詢服務的社區,自願進行艾滋病檢測的人數增加了,性伴侶間、青年人中避孕套使用率提高了,性病重復感染率、危險人群中的危險行為、接受過諮詢的人群中心理問題的發生率減少了。

兩年前,記者與王維真一同作為中央艾滋病工作組成員,赴我國中部某省一個艾滋病流行嚴重的村莊,親睹了王維真坐診“現場諮詢診室”,用“話療”為患者和患者家屬心理減壓的神奇功效。王維真説,尊重、不評判、啟發、保密,是諮詢員必須遵循的幾大原則。而且,諮詢的成敗取決於溝通的成敗,溝通的成敗取決於技巧的掌握和運用的能力。在諮詢中,“傾聽”是諮詢員最基本的技術。而求詢者充分表達其擔心和憂慮的本身,就是對壓力的一種很好的釋放。因而,諮詢員應該用心傾聽,準確抓住求詢者恐懼和憂慮的關鍵點,通過啟髮式的提問,與其共同討論這些關鍵點,並注意總結所討論的重點問題,提出建議。

據介紹,在艾滋病諮詢中,遇到最多的是艾滋病檢測前後的諮詢。對於有過高危行為的人來説,諮詢後的第一選擇往往是作血清檢測,確定是否感染。而任何檢測結果都可能引起受檢者一系列心理變化。因此,檢測前的諮詢服務不僅要鼓勵有危險行為的人進行自願的而不是強制的艾滋病檢測,而且要為受檢者提供心理支援。檢測後的諮詢服務,則是通過對檢測結果的科學解釋,幫助受檢者處理好所面臨的問題,為以後生活作出打算。許多國家的經驗證明,檢測前後的諮詢服務是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進行干預、治療和關懷的切入點,是促進其改變危險行為進而預防艾滋病傳播的重要手段。然而在我國,艾滋病諮詢系統尚未完全建立。

有調查發現,儘管近年來衛生部已多次進行艾滋病諮詢員師資培訓,全國省、地、市級疾控機構、省級醫療機構及各級血站,都具備了初篩檢測艾滋病的能力,但真正開展檢測前後艾滋病諮詢服務者微乎其微。而且,在一些從事過艾滋病、性病諮詢服務的人員中,多數並未掌握基本的諮詢知識與技能。其中一項針對四川、雲南兩省開展的艾滋病諮詢服務需求調查發現,從事過艾滋病、性病諮詢服務的59.5%的被調查者不清楚什麼是艾滋病諮詢,80%以上者不了解幾種主要的諮詢技巧,97.6%的人反映諮詢工作缺少技術支援與幫助,需要儘快提供簡明實用、便於攜帶的諮詢技術手冊及諮詢技術培訓。據悉,繼1998年衛生部下發《艾滋病病毒檢測前後談話指南》之後,最近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預防控制中心又組織專家編寫了相關培訓教材,準備進一步展開艾滋病諮詢員師資培訓。艾滋病自願諮詢檢測的試點工作也即將開始。

隱蔽的角落

在性病艾滋病高危人群中,男性賣淫者一直在人們的視野之外。據介紹,男性賣淫者在世界範圍記憶體在,數量可觀,其中許多人並不是同性戀者,或自我認知不是同性戀者。與國外情況相比,我國的男性賣淫者相對年輕,受教育水準低,未婚者多,原居住地在農村者多,從事體力勞動者多,低收入者多。青島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性健康中心在近年調查的1109名男性接觸者中,有57人1年前或最近1年曾有過賣淫經歷,佔被調查樣本量的5.1%。在57名被調查的男性賣淫者中,年齡在17~25歲者佔了近半數的比例,44人未婚,小學及初中文化者所佔比例明顯高於高中和大學文化者,農民明顯多於城市居民,農村體力勞動者明顯多於農村腦力勞動者及城市勞動者,無收入或月收入低於500元者明顯居多。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預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與行為干預室,近年調查了95名男性賣淫者,平均年齡19.2歲,性交易中很少使用安全套,了解艾滋病病毒傳播途徑知識者不到1/10。該干預室提供的報告指出,出於金錢或其他目的,相當數量的男性賣淫者同時為男性同性戀和女性顧客提供性服務。因而,他們較其他高危人群具有更大的疾病暴露機會,在性病、艾滋病的傳播流行中起了“放大器”作用,也自然成了性病、艾滋病侵入家庭,擴展到社會的“橋梁人群”。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察資訊均顯示,男性賣淫感染性病、艾滋病者相當普遍。巴西聖保羅對570名男性賣淫者調查發現,其艾滋病病毒感染率高達30%~37%,梅毒感染率高達43%,其他性病的感染率也遠遠高於其他公民。

有關專家指出,關注男性賣淫者的疾病狀況,積極實施對男性賣淫者的健康教育與行為干預,對於艾滋病的控制具有特殊的意義。據悉,目前在我國男性賣淫者中開展高危行為干預仍然相當困難,因為受傳統文化影響,男性賣淫活動隱蔽,難以接觸。而另一方面,在男性賣淫者中開展高危行為干預也有一定的有利條件:其一,男性賣淫者往往集中于經濟發達地區或大城市,活動地點較為集中;其二,近年在我國同性戀人群中涌現了不少熱心於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志願者,通過這些志願者展開對男性賣淫者的健康教育與行為干預已有了一定的基礎。(鄭靈巧)

《健康報》   2003年11月26日


關注艾滋病
艾滋病/性病的防治
艾滋病在中國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