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溫鐵軍:新農村建設目的是構建和諧社會
中國網 | 時間:2005 年11 月4 日 | 文章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北京11月4日電 最近召開的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三農”問題的求解有了新方向。

我們為什麼要建設新農村?新農村建設對解決“三農”問題有何意義?怎麼尋求更切實的發展思路?記者為此採訪了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院長溫鐵軍。

“三農”問題的思路越來越清楚

溫鐵軍説:“中央在破解‘三農’問題上的思路越來越清楚。過去提出農業結構調整,是因為要適應市場經濟,要入世,就須關注農業結構調整問題。後來因為農民收入不斷下降,幹群矛盾複雜化,就要強調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現在更加關注農村如何貫徹科學發展觀的問題,是否能夠形成和諧社會的問題,於是提出了搞新農村建設。”新農村建設的“新”意在哪?溫鐵軍認為有三:其一,城鄉之間良性互動和農村和諧社會的構建。如,農村用有機農業方式生産,給城市提供安全食品,同時農村也能實現生態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溫鐵軍提出,進一步推進新農村建設,就“新”在改變以往簡單化地加快城市化的傾向,更關注農村發展。

其二,農村相關社會制度的完善。現在的農村,有很多家庭往往原來生活得還不錯,但只要有病人就因病致貧,只要有學生就因學致貧,這些問題都沒有得到有效解決。還有農村社會保障的問題、老人養老的問題,五保戶的救助問題、殘疾人的問題等,都需要逐步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制來解決。

其三,農村人文、自然環境應耳目一新。在很多市場經濟體制相對完善的國家,農村是田園風光秀美、人們生活有幸福感的地方,很多城裏人有向農村回流的意願,甚至出現了逆城市化趨向。溫鐵軍描述:“新農村應該擁有田園風光,應該是一種生活相對比較和緩,給人感覺比較和諧的農村。”

認識“三農”問題是宏觀問題

“為什麼上個世紀80年代沒有‘三農’問題?”溫鐵軍答,因為那一時期農村發展的實質是把農業三要素——土地、勞動力、資金都在農村內部轉化了,當時叫農村工業化。農村老百姓和基層幹部佔了本村土地辦工廠,自己把本村勞動力轉化為非農就業,自己把資金集資入股、技術或者其他投入也可作股,還能得到銀行貸款。因此史無前例地出現了農民收入增長速度大幅超過城市居民收入,城鄉收入差別迅速降低的局面。

溫鐵軍分析,到上世紀90年代,農業三要素不再留在農村內部——城市擴張,大規模佔用農村土地;勞動力大量流出農村;企業得以雇傭最廉價的勞動力,不上養老保險也沒有醫療保險;農村資金大量外流,銀行像抽水機一樣抽走農村資金。

“‘三農’問題産生的根本原因是宏觀制度和環境,是三要素不能繼續留在農村內部的問題。”溫鐵軍認為,城市不斷把農業三要素抽走,農村發展日漸困難,甚至在1997年以後出現了農民收入增長連續四年為負,農民開始用腳投票,造成了“三農”困境、政府與農民關係緊張,最終推動黨中央出臺政治決策,徹底免除農業稅。如何進一步貫徹落實新農村建設的歷史任務?溫鐵軍説,就是要按照符合和諧社會這個新的執政理念、科學發展觀這個新的指導思想來推進改革。

成為新農村建設主力

溫鐵軍是一位在各地搞過多年新農村建設實驗的專家。他深有體會地説,兩億四千萬農戶、八億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力。那麼如何讓他們成為主力?

一方面,發展農民合作組織。溫鐵軍説,發展有一定規模的經濟組織,這樣才可能有效地去跟外部的其他經濟主體進行談判,才能真正建立穩定的契約關係。“這種合作組織應當是緊密的形式,農民交入社費、入社股金,形成利益上的相關。”溫鐵軍説,現在全國大概有30多個合作社試點,農民的關心程度、提意見的激烈程度,都是以往不能比的。

“對那些追求短期收益的人,我們的做法是,一方面用經濟關係促進內部組織制度發育,另外一方面開展合作社的文化建設,讓他們討論,只追求短期收益的人可以退出,投機心理很重的人也可以退出,逐漸形成一種合作社積極健康的文化,這對穩定鄉村社會有極大作用。”第二方面,農村社會建設和文化建設十分必要。農村中大量的青壯年勞動力出去了,留下婦女、兒童、老人,出現了兩千多萬留守兒童,家庭內部很多矛盾很難協調,加上長期以來農村基層文化生活比較匱乏,大家打打麻將、賭賭牌,整個社會風氣便變得複雜了。

“所以,幫助農民形成各種社會組織很必要,比如成立老年協會、婦女協會,適當引入志願者幫他們提供衛生知識、文藝知識等。老年協會組織起來後,老人們互相關愛,甚至開始老有所為,搞一點手工藝品和文藝活動。還有,婦女協會組織起來了,很多矛盾就在協會內部化解了,也有利於兒童健康成長。我們在很多地方做的試點已看出這些成效。”溫鐵軍最後表示。 (記者 董峻)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國
阿里巴巴公司庫
商業資訊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