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靈通:讓人歡喜讓人憂

     中國小靈通履歷

    【學名】:無線市話 【英文名】:PHS

    【身份】:一種個人無線接入系統

    【生存方式】:採用微蜂窩技術,通過微蜂窩基站實現無線覆蓋,將無線市話手機以無線的方式接入本地電話網,使傳統意義上的固定電話不在固定在某個位置,可以在無線網路覆蓋範圍內移動使用,隨時隨地接聽、撥打本地和國內、國際長途電話;

    【定位】:“固定電話的補充和延伸”,“小範圍低速移動無線接入”;

    【鼻祖】:日本的PHS(個人通信服務),在這一基礎上,UT斯達康對它進行了改進;

    【年齡】:5歲零四個月(1997年12月小靈通首次在杭州余杭開通試用);

    【特長】:收費標準與固定電話一樣,每分鐘0.10元的單向收費,僅僅相當於移動手機雙向收費的1/5到1/10;

    【缺點】:服務品質不理想,接通率低,容易掉話,覆蓋差;

    【家庭出身】:中國電信、中國網通;

    【對手】:以移動、聯通為首的移動運營商;

    【評價】:人見人愛,但也廣受爭議;

    【國內通行範圍】:到2002年底,全國除京津滬穗4個特大型城市外已有100多個城市及地區開通。

    隨著3月中國網通在北京郊區開始辦理小靈通業務的同時,中國電信也開始在廣州建設小靈通通訊網,小靈通再一次引起了廣泛的注意。同時也引發了一些圍繞小靈通展開的爭論。

    其實電信市場的進步發展乃至規範,都是電信商、消費者和監管部門多方互動的結果,包括小靈通在內的各種通信手段、方式和價格,它的發展趨勢和結果,最終都要由市場來決定。但是各種不同意見的充分表達、爭論和交鋒,也是市場規範一個不可獲缺的因素。本期視點特地請來北京郵電大學闞凱力教授和中國電信集團公司總工程師韋樂平談談他們各自的觀點。

    視點:今年初中國電信總部的工作會議傳出消息,發展小靈通被確定為今年的重點工程,那麼中國電信大力發展小靈通的原因是什麼?

    韋樂平:小靈通的主要優勢是設備造價低,平均每用戶的收入明顯提高,投資回收快,又可以利用自身已有的空閒的網路資源。而且全國各地小靈通的發展實踐證明,絕大多數開通小靈通業務的地區,都受到了用戶歡迎,得到了當地政府的支援,電信企業的收入也都有明顯增長。

    視點:自去年年底以來,小靈通有在全國蔓延的勢頭。有人預測,到今年底用戶可能突破3000萬,可以説,在現有的政策條件下,小靈通有很大的市場空間 。應該怎樣看待這個趨勢?

    闞凱力:小靈通之所以得到如此迅速的發展,從一個角度表明瞭低價的行動通訊服務在我國有相當大的市場。首先行動通訊的資費應當降下來。去年行動通訊領域的價格戰打得非常激烈,但是,兩家移動公司在年底仍然有相當大的利潤,這就證明了存在降價的空間。因此,資訊産業部與其坐視這種混亂的價格戰束手無策,不如痛痛快快地把電信資費水準降下來。全國各地的成本和市場差別很大,所以應該改變現在全國“一刀切”的統一資費,以現有資費為上限、規定一個較大範圍的政府指導價,由各省的通信管理局協同各省物價部門,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在這個範圍內制訂自己的地方資費。另一方面應該看到小靈通的迅速發展與如今盜版光碟的氾濫有些類似。

    韋樂平:中國電信對小靈通的發展規模一直是有控制的。雖然最近一兩年來,這項技術已經有了很大改進,在現階段也具有一定的發展空間,但本質上小靈通是一種適於一定市場和時間段的過渡性技術,無法與蜂窩行動通訊技術相比,不具備長遠技術生命力。因此,中國電信集團公司對小靈通業務沒有作統一的要求,各地都是根據當地市場情況自主決定做與不做的。

    視點:小靈通目前在全國發展的情況怎樣?是否對現有的行動通訊領域構成了很大的衝擊?

    韋樂平:按照我們最新的統計,從中國電信來説,用戶數已經有1200萬了,加上網通集團公司大約有300多萬,一共有1500萬左右,在全國大概400多個城市開通了這項業務小靈通。

    中國電信從來沒有將小靈通看作是一種蜂窩行動通訊技術。開展小靈通業務是為了增加收入,有利於老百姓,並不是向移動市場進軍的前奏,當然因為它有一定的移動性,所以多少也跟移動市場有關係,但主要目的不是這個。從純技術的角度看,小靈通存在很多先天不足。如:微蜂窩的覆蓋半徑小、基站數量過多、能支援的移動速度較低、切換時間較長等,其性能難以滿足蜂窩移動系統的基本要求等。而且中國電信也沒有對小靈通網路進行過嚴謹的統一規範,各廠家網路結構不一、介面和信令協議一致性較差,改造成本很高,也不具備統一聯網的基礎。因此,小靈通在話務量上會對現有蜂窩行動通訊有一定的分流,但不會形成明顯的衝擊,兩者可以、也應該共存。

    視點:小靈通一直給人們的印像是話費便宜,但是不好用,能客觀公正的評價一下小靈通的通話效果到底怎麼樣?

    韋樂平:早期的小靈通服務品質確實不理想,接通率低、掉話,覆蓋差。經過這兩年的技術改進後,服務品質有了很大改進,通話品質優於行動通訊;採用了500mW大功率基站、組控技術和智慧天線技術基本解決了覆蓋、切換和容量等問題;能實現預付費、短消息和數據上網等新業務;小靈通的設備成本也在大幅下降,特別是中國電信統一了手機鑒權方式後,使手機價格也大幅下降,投資回收期縮短,與固定電話相比具有明顯的優勢。

    視點:有觀點認為,小靈通資費便宜是它的核心競爭力,而它資費之所以便宜,是因為有原有的固定電話運營商對它進行交叉補貼導致的,這種説法對嗎?

    闞凱力:中國電信和中國網通發展小靈通有別人無法比擬的優勢,電路是現成的,在計算成本時並沒有計算這部分成本。小靈通技術比較落後,幾百米就要建一個基站,而這些基站要由電路相連接。從建設成本上看,小靈通的基站很便宜,但是加上電路的費用,成本就上去了。而電路用原有的市話網裏的一部分。所以小靈通資費便宜是因為有固定電話用戶在補貼它的成本。因為市話是天然壟斷,這個補貼成為強制性的。打個比方,假如北京的自來水公司去賣洗衣粉,它降低洗衣粉的價格,甚至免費送,以排擠其他的洗衣粉廠家,這邊自來水又提價,因為它對自來水的天然壟斷,你不可能不用自來水,這樣就嚴重損害了自來水用戶的利益。

    另一方面又搞不公平競爭。如果其他運營商要用中國電信的電路,就必須支付不菲的租金,而小靈通卻不用。1999年廣東移動租用中國電信電路的費用是每分鐘0.16元,是通話費的40%。後來租費下降到20%,差不多每分鐘8分錢。如果按照公平原則,小靈通也應該支付這部分費用,那麼消費者繳納的話費還不夠支付核心網電路的租金。

    所以小靈通便宜的實質是固定電話網的用戶支付了電路成本,小靈通免費搭車,這是一種不正當競爭。

    韋樂平:這種看法是沒有任何根據的。中國電信利用它空閒網路資源和小靈通設備,為老百姓提供價廉物美的無線市話業務,是一種挖潛改造的好辦法。最新的統計資料顯示,小靈通的主要網路成本在於無線設備,佔80%以上,配套的傳輸設備成本只有5%,即使傳輸設備全部重新組建,也只佔10%左右,這説明傳輸設備只佔了總投資的很小一部分。小靈通的主要成本還是它的無線設備。

    視點:從另一個角度看,老百姓不管這些,只要話費便宜,基本能打通就可以,這樣各地發展小靈通、就導致移動、聯通降價應戰。從2001年的年報來看,中國移動的全年收入超過了一千個億,利益超過了280個億,它的利潤率非常高,降價的空間肯定是有,那麼因為小靈通的出現,導致了移動、聯通的話費降價,老百姓不就得益了嗎?

    闞凱力:從消費者角度,如果從短期內看是得到了好處,但是,關鍵要看長遠、看根本。比如盜版光碟:便宜、而且也能看,但是為什麼國家要嚴格禁止它的生産,就是因為它影響我們國家音像事業的發展,所以要取締。再者,小靈通既壓迫市話用戶,又搞不公平競爭,對小靈通的用戶也是一種欺詐。

    視點:1997年小靈通第一個在浙江余杭搞起來的時候,當時就強調它適合在小城市推行,適合小頻率的通信。世界範圍內,現在也只有中國有小靈通業務,原來日本、泰國都搞過,泰國是徹底失敗了,日本基本上也快淘汰了,所以有一種觀點,認為大城市不適合搞小靈通業務?

    韋樂平:我也基本持這個觀點,一些特大城市不太適合搞小靈通業務。因為小靈通是微蜂窩技術,對特大城市來説,要達到比較好的品質和覆蓋率,投資成本就比較高了。

    闞凱力:小靈通是基於市話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技術,它的特點就是基站容量特別小,傳播的距離非常短,因為它是家裏原來那種無繩電話加了幾個信道,就拿到街上去當小靈通。所以從技術本身講,完全不適用於大規模的公眾電信網使用,這是沒有爭議的。而且小靈通幾十米就要建一個基站,像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這樣大城市,尤其在一些人口密集的地方,如:北京的王府井,每一個電線桿上挂一個基站都不夠。(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新聞背景”節目策劃、供稿,編輯:劉海梅)

    人民網 2003-04-04北京4月3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