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中國市場經濟測度結論及其國內外比較

(節選)

眾所週知,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中國就開始了改革開放,開始了向市場經濟的轉軌,即人們常講的市場化。2001年中國市場化程度如何?是否達到市場經濟五大因素標準?這是值得我們認真、客觀地進行研究的。下面,我們從三方面來分析這個令人關注的重大問題。

(一)1978—2001年:中國市場經濟快速成長

1978年,中國開始對計劃經濟體制進行改革。1979年,農村推廣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農戶被給予充分的生産經營自主權。1984年,中國做出了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1992年10月,中國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2002年中國共産黨的十六大進一步向世界宣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初步建立。中國將堅持改革開放,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經過20多年的努力,中國經濟的市場化進程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首先是政府職能從服務於計劃經濟轉向服務於市場經濟,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了基礎性作用。生産什麼、生産多少已由生産者根據市場需求自行決策,市場主體在經營活動中獲得自主權。政府逐步從直接的大量的企業管理中退了出來,成為宏觀管理和社會管理者。1994年財稅、金融、外匯、投資等體制改革後,中國已建立了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宏觀管理體系,市場體系逐步完善。

其次,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格局基本形成。據國家統計局測算,中國非國有經濟創造的增加值佔GDP比重,1992年為53.57%,2001年增加到63.37%。另據世界銀行所屬國際金融公司估算,1998年中國GDP中各種所有制企業的比重,國有為37%,集體為12%,私營為24%,外資為6%,股份制為3%,農戶為18%。也就是説,私營部門的比重已經達到51%。這個估算為國際上所接受。非國有經濟已成為支撐國民經濟的重要力量。國有企業市場化程度大大提高,規範化改制力度不斷加大。“産權明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是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原則,人事、勞動、分配三項制度改革,促進了勞動力要素的自主流動和工資率的自主形成。壟斷行業改革與重組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國有企業市場化程度大大提高,基本按照市場規則運作,轉製成為市場主體。中國政府採取措施鼓勵外商直接投資,大批外商投資企業發揮了重要作用,進出口總額新增加部分外商投資企業所佔比重達63%。歐美有許多世界著名的跨國公司,如摩托羅拉、西門子、阿爾卡特、諾基亞和飛利浦等,都在中國市場獲得了巨大成功。中國市場化改革為他們開拓中國市場提供了強有力的制度保證,他們是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的見證人。

三是市場體系逐步完善。金融市場從無到有並日趨完善,勞動力市場近年來發展快速,房地産市場穩步發展,技術市場、資訊市場逐步形成。商品、生産要素和服務品的價格絕大多數由市場形成,利率正在市場化,以市場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有效地發揮著作用。仲介組織的發展明顯加快,已初步形成了有多種機構類別、多種組織形式和多種服務方式的仲介組織體系。市場的管理與監督也在不斷改善與加強。

特別要指出的是,在中國,市場經濟的法律體系已基本建立。這些年來,通過三次修改憲法,已明確了“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確立了各種市場經濟主體的平等地位。根據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制定了一系列法律,確立了市場規則,規範了市場主體行為,明確了國家管理經濟的職能。

綜上表明,中國已初步建立起市場經濟體制,已成為一個發展中的市場經濟國家。下面,我們進一步從定量測度角度來評估這一結論。

(二)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程度的測度結果

市場經濟五大因素標準和美國、加拿大兩大研究機構的經濟自由化測度評價,是我們測度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程度的重要借鑒和參考。我們在五大因素基礎上,確定了11個子因素,在11個子因素下確定了33個變數指標。通過對變數指標設等評分,匯總評估,得出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程度的重要結論。

下面我們先簡介33個變數指標及分值,然後介紹11個子因素,並對五大因素的評分進行介紹和分析,最後將作出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程度的最終評分和簡短的評論。

中國市場經濟程度測度指標及評分

 

      標     名     稱

1992

2000

2001

2001年

得分

1

政府消費佔GDP的比重(%)

13.11

13.09

13.58

2

2

企業所得稅(含費)平均稅率(%)

37.35

29.36

30.92

3

3

政府投資佔GDP的比重(%)

2.24

3.54

3.90

3

4

政府轉移支付和政府補貼佔GDP的比重(%)

5.12

6.70

7.36

3

5

政府人員佔城鎮從業人員的比重(%)

17.86

14.39

13.90

3

6

非國有經濟固定資産投資佔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的比重(%)

31.95

49.86

52.69

3

7

城鎮非國有單位從業人員佔城鎮從業人員比重(%)

39.03

65.00

68.09

2

8

非國有經濟創造的增加值佔GDP比重(%)

53.57

60.62

63.37

2

9

非國有經濟稅收佔全社會稅收的比重(%)

33.00

57.72

64.42

2

10

非國有經濟進出口總額佔全部進出口總額比重(%)

27.45

54.59

55.04

3

11

財政對國有企業的虧損補貼佔GDP比重(%)

1.67

0.31

0.31

2

12

經營者由市場選聘的企業比例(%)

7.9

1993)

79.98*

89.22

2

13

擁有決策自主權的企業比例(%)

54.9

1993)

90.46*

93.14

2

14

分地區常住人口與戶籍人口數之差佔戶籍人口比重(%)

1.39

2.35

2.57

3

15

行業間職工人數變動率(%)

2.14

5.20

4.96

3

16

工資由僱主和僱員自願談判的企業比例(%)

70.2

1993)

 

81.35

2

17

資本形成總額中外資、自籌和其他資金所佔比重(%)

57.27

74.69

75.28

1

18

外方註冊資金佔外商投資企業總註冊資金的比重(%)

59.75

69.68

71.11

1

19

城鎮土地使用權的拍賣面積佔土地使用權出讓面積的比例(%)

5.70

13.34

12.00

3

20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市場定價的比重(%)

94.10

96.80

97.30

1

21

農副産品收購總額中市場定價比重(%)

87.50

95.30

97.30

1

22

生産資料銷售總額中市場定價比重(%)

81.30

91.60

90.50

2

23

平均關稅稅率(%)

43.20

16.40

15.30

4

24

從國際貿易中獲得的稅額佔進出口額的比重(%)

2.33

1.91

1.99

3

25

違反不正當競爭法規的案件立案查處率(%)

 

87.82

80.90

3

26

智慧財産權案件中立案查處率(%)

 

79.57

86.29

2

27

非國有銀行資産佔全部銀行資産的比重(%)

 

24.59

26.74

4

28

非國有金融機構存款佔全部金融機構存款的比重(%)

19.50

26.58

32.22

3

29

三資、鄉鎮、個體、私營企業短期貸款佔金融機構全部短期貸款的比重(%)

7.08

14.85

15.74

4

30

最近五年通貨膨脹率的平均值(%)

9.94

1.86

0.34

1

31

各種金融機構一年期貸款利率全距系數(%)

 

60.00

60.00

3

32

資本項下非管制的項目佔項目總數的比例(%)

   

28.00

4

33

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與新加坡本金無交割遠期匯率月平均差偏離度(%)

 

1.68

0.55

2

注:*指本數據是根據1997年至2001年年均值估測出來的。

以上33個變數指標中,得1分的有5個,表明這方面自由度高,市場化程度高;得2分的有11個,表明這11個方面自由度和市場化程度較高;得3分的有13個,表明這13個方面自由度和市場化程度較低;得4分的有4個,表明這4個方面自由度和市場化程度低,是我們進一步改革需要特別關注的地方。

33個變數指標分值基礎上,我們得到11個子因素的評分分值,排分值從低到高即自由度和市場化程度由高到低的排序是:“貿易産品定價自由度”1.33分;“資本與土地”1.67分;“企業運營”2.00分;“非國有經濟的貢獻”2.40分;“政府的財政負擔”2.50分;“法律對公平貿易的保護”2.50分;“勞動與工資”2.67分;“政府對經濟的干預”3.00分;“銀行與貨幣”3.00分;“利率與匯率”3.00分,“對外貿易自由度”3.50分。

11個子因素分值基礎上,我們得到了五大因素的評分分值,排分值從低到高即自由度和市場化程度由高到低的排序是:“生産要素市場化”2.17分;“經濟主體自由化”2.20分;“貿易環境公平化”2.44分;“政府行為規範化”2.75分;“金融參數合理化”3.0分,排在最後。

在五大因素分值基礎上,我們得到中國市場經濟程度的總評分:2.51,反映了中國市場經濟程度既不是最好,也不是最差,處於中等偏好狀態,或説比較自由和市場化程度較高的狀態。如果折算為百分比,近似為69%。是市場化程度較前有進步但與歐美等國比較還有較大差距的一種狀態。

具體的評分標準和方法,將在第十一章“中國市場經濟的測度”中進行詳盡的説明。

(三中國市場經濟程度的國內外比較

1.中國市場經濟測度結論與國內各研究組織的同類成果比較

為進行中國市場經濟程度測度結論的比較,現將國內學者做過的市場化測度概括為下面的一張表。

對中國市場化進程的各種測度指數

研究者

1980

1990

1992

1994

1995

1996

1997

1999

盧中原、胡鞍鋼

   

62%

         

江曉薇、宋紅旭

       

38%

     

國家計委課題組

       

65%

     

顧海兵

5%

35%

     

40%

 

50%

陳宗勝等

           

60%

 

徐明華(1999)

8大類共31項指標,對9個省份市場化排序

樊綱、王小魯(2000)

5個方面共15個指標對各省市市場化排序

資料來源:根據王全斌“關於我國市場化進程的研究”《中國經濟時報》2002年7月20日及原資料整理。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1992年後研究者們對中國市場經濟程度的測度分兩類,一類是絕對分值的測度,一類是相對位次的排序。就絕對分值的測度結論看,其分值最低為38%,最高為65%。其中,有三組研究者的測度結論在60%及60%以上,其中一組對1992年的評分值就達到62%,各種研究結果的年度簡單平均值為52.50%。這些結論告訴我們,各位專家對中國市場化程度的測度結論,是略低於但接近於我們的測度分值的。如果考慮到我們的工作與前期研究者相比,時間已過去了若干年,而這些年中國市場化進展又很快的事實,那麼,我們測出的2001年市場化指數在69%,這應具有相當的可信度。當然,這種比較是前期相比,國內研究成果尚沒有2001年的,因此,這僅為大家對市場化測度結論的分析比較提供一種參考。

四)中國是發展中的市場經濟國家

中國從1978年到2001年,經歷了一個改革開放的過程,一個快速市場化的進程,一個由傳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的歷史性轉軌過程。我們借鑒美國傳統基金會測度自由化指數的思路和方法,測算出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程度至2001年底已達到2.51,按百分制演算法為69%。假設存在一個100%的市場經濟標準,市場化程度達到69%,也意味著市場經濟框架已經建立。這裡,我們實際上已給出一個判斷,即是否達到市場經濟標準,60%應是一個臨界水準。超過60%就達到了市場經濟標準的最低線,就成為了市場經濟國家。如果承認80%到100%之間都是成熟市場經濟的區間,那麼,69%的市場經濟水準,更應承認是市場經濟國家了。在議會裏,多數人贊成通過就可成為法律;在判斷是否是市場經濟國家方面,多數領域或某領域大部分市場化,就可以判斷這個國家從整體上已是市場經濟國家了。

有人會説,你們講一隻桶盛上了一大半水,我關心的是沒盛水的那一部分。誠然,中國還沒有實現全部市場化。但什麼是100%的市場化?哪個國家是100%的市場化?如果你要來中國投資,難道69%的市場化對你不重要嗎?至於還有某些方面沒有達到市場化臨界水準,並不是説這一部分是非市場化真空地帶,事實上,這部分領域市場化也在快速地推進中。

中國是發展中的市場經濟國家,這包括兩層含義。一層是中國由初級的市場經濟國家在向成熟市場經濟國家推進。這種含義強調了制度改革與創新,強調了中國經濟體制的改革開放和全面轉軌。這一層含義是“發展中的市場經濟國家”的主要內涵。我們只用了20多年時間來實現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事實證明,市場經濟的核心是市場規則的確立;而建設市場經濟的速度,則與制度目標選擇直接相關。20多年前,中國之所以沒有發展市場經濟,是因為最初沒有選擇市場經濟。在中國周邊的國家和地區,一些新興的工業國家和地區,因為選擇了市場經濟,幾十年時間就已完成了自然經濟或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的發展,也同時完成了統制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市場經濟作為各种經濟形態中最自由發展的經濟,只要你選擇了它,其發展是很快的,尤其是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

第二層含義是講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實行了市場經濟制度。這一層解釋與“發展經濟學”所講的“發展”一詞理解是一致的。“發展中的市場經濟國家”,強調了從經濟發展角度來理解這一概念的含義。發展階段確實與經濟制度有很大關係。市場經濟制度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和程度上才産生的,因此,經濟發展水準與經濟制度有一定的關係,雖然不是等同的關係。發展程度高的國家,確實實行市場經濟制度也更容易;或反過來講,實行市場經濟制度,也有助於經濟發展。當然,“發展”與“發達”,雖然主要是經濟發展程度的區別,但也內含著制度上的區別。從這一層含義出發,我們看到自己經濟發展水準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我們還需要繼續努力,保持經濟快速穩定健康地增長,早日實現經濟的現代化,也為全面實現市場經濟制度打好物質基礎。

顯然,發展中的市場經濟國家,是從發展與改革結合角度來判斷一個國家經濟制度的。同時,在這裡“發展”與“改革”也是相輔相成的: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建立和健全市場經濟制度;市場經濟制度的全面建立,是推動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體制基礎。

1998年4月7月,歐盟通過決議,將中國從其反傾銷政策中的“非市場經濟”國家名單中除去,給予中國介於“非市場經濟國家”和“市場經濟國家”之間的“特殊市場經濟國家”待遇。這表明歐盟一直關心中國的市場經濟發展,並及時校正對中國市場經濟程度的判斷。這裡的“特殊”,就特殊在中國市場經濟正在快速發展中,在令外國朋友吃驚的變化之中。但“特殊”不應是“非市場經濟國家”和“市場經濟國家”之外的第三類國家,而是應歸於市場經濟國家中有一定特殊性的國家。一位專家説得好:不成熟的孩子也是人,發展中的市場經濟國家也是市場經濟國家。因此,“特殊”不是“另類”,政策不能歧視,貿易往來需要公平。

總之,中國國民經濟主要已按市場經濟規則運轉了,市場經濟標準臨界線早已突破了.這是中國人全力投入改革開放的結果,是世界範圍內各种經濟力量交融、激勵和相互支援的結果。中國願與各國共用改革與發展的成果。(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供稿)

中國網2003年4月3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