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外貿易市場化的判斷與評價

(一)進出口貿易的自由化

1.關稅稅率和關稅標準差不斷降低

關稅稅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國市場經濟發育的程度。關稅屬於間接稅,它可以被轉嫁到生産者或者消費者身上,體現了政府控制對外貿易的意圖。較高的關稅會抬高進口商品的價格,從而降低商品競爭力,阻礙貿易規模的擴大;反之,較低的關稅則表明政府對國內産業保護程度的降低,是對經濟自由化的認可。

    中國政府對關稅稅率進行了多次調整。1992年初,降低了225種進口商品關稅,關稅平均稅率(算術平均稅率,下同)下降到43.2%;1993年,降低了3371種進口商品關稅,關稅水準下降到36.4%;1995年,降低了4997種進口商品關稅,調整商品佔進口稅稅則總數的76%,關稅總水準下降到23%;1997年,又大範圍地降低關稅水準,平均關稅水準下降了6個百分點,達到17%。到2001年中國關稅總水準已經下降到15.3%(見表7-1)。

表7-1            中國關稅稅率調整一覽表

時間(年)

1992

1993

1995

1997

2001

算術平均關稅率(%)

43.2

36.4

23.0

17.0

15.3

同時,用關稅標準差來説明中國關稅水準的實質性下降。關稅標準差反映的是關稅稅率的分佈情況。關稅的標準差越小,反映平均關稅水準越具有代表性;而標準差越大,説明稅率等級越分散,關稅的政策性越強,可能保護程度就會越高。從1992年到2001年,中國平均稅率標準差從32.1%下降到8.37%,這説明瞭中國關稅的保護程度有了很大程度的降低。

    通過關稅稅率的改革,中國關稅稅目設置以及關稅水準更加符合世界貿易組織要求。

    2.進出口商品的數量限制措施不斷減少

    中國進出口商品的數量限制一般包括配額管理、許可證管理、國營貿易等措施。在中國加入WTO雙邊協議中減少數量限制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1992年以來,中國逐步放寬對進出口商品的數量限制,逐步減少實行進出口配額許可證管埋商品的範圍,相應地擴大了企業經營的進出口商品的範圍。

    首先,較大幅度地減少了實行出口配額許可證管理商品的種類,在配額分配中實行摺標用人競爭機制。配額是一種重要的非關稅壁壘,它是對進口或出口商品實行的數量限制。1992年,中國實行出口主動配額管理的商品共227種,出口發證金額約412億美元,佔當年全國出口總金額的48%。隨著外貿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1997年減少到114種,出口發證金額約327億美元,佔當年全國出口總金額的18%。1998年,出口配額許可證管理商品減少到91種,出口發證金額為272億美元,佔當年全國出口總額的15%。1999年進一步減少到73種,據海關統計出口金額為165.5億美元,佔當年全國外貿出口總額1949億美元的8.5%。2000年,出口配額許可證管理商品減少到68種,據海關統計出口金額為222億美元,佔當年全國外貿出口總額1909億美元的8.9%。2001年,出口配額許可證管理商品減少到66種,據海關統計出口金額為204億美元,佔當年全國外貿出口總額2661億美元的7.7%(如表7-2所示)。到2002年,出口許可證管理商品減少到53種。

    其次,不斷放寬進口數量限制。自1992年以來,中國不斷減少進口配額許可證管理商品品種。1995年,實行進口配額許可證管理商品品種由53種減少為36種,稅目由742個減少到354個,進口發證金額為211億美元,佔當年全國進口總額的24%。2001年減至33種,據海關統計進口金額為198億美元,佔當年全國外貿進口總額的8%(如表7-3所示)。2002年減至12種,170個8位商品編碼。從2002年1月1日起,中國取消了對原油、鋼材、農藥、石棉、膠合板、煙草、二醋酸纖維絲束、氰化鈉、聚酷切片、晴綸、滌綸及部分機電産品的進口數量限制,改為實行自動進口許可管理。

     最後,指定經營産品數量不斷減少。根據國際慣例,中國對指定經營産品的進出口實行國營貿易管理措施。按照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承諾,中國改變了以前核定公司終身制的做法,根據企業的經營業績和經營能力,通過動態調整,擇優選擇,便合法經營、業績佳、能力強的企業參與大宗商品的進口經營工作。2002年,中國對糧食、棉花、植物油、食糖、原油、成品油、化肥和煙草等8種商品改為實行國營貿易管理,同時允許非國營貿易企業開展一定數量的進口業務,從而使上述商品的實際經營企業數增多;鋼材、羊毛、天然橡膠、脂綸和膠合板等5種商品實行指定經營管理。上述改革措施,有力推動了進出口經營體制改革的進程,調動了企業的積極性。

    3.外貿依存度不斷提高

    外貿依存度反映的是一國經濟對他國經濟或對世界經濟相互依賴的程度,它包括外部經濟變動對一國經濟産生影響和一國經濟變動對外部經濟産生影響兩個方面。本章所説的外貿依存度是指進出口總額與GDP的比率。雖然外貿依存度主要反映的是經濟增長的情況,不直接反映市場化程度,但由於轉軌國家外貿依存度提高與對外貿易管制的放鬆,企業有更大的權利從事進出口業務等有較大關係,因此,這裡對外貿依存度及其相關變數也進行分析比較。

    1978年以來,中國外貿進出口額快速增長,外貿進出口增長率一直高於國內生産總值的增長率(見表7-4)。

表7-4             中國外貿進出口增長率與GDP增長率的比較      (單位:%)

 

1978

1992

1999

2000

2001

外貿進出口增長率

GDP增長率

39.4

12.0

22.0

14.2

11.3

7.1

31.5

8.0

7.5

7.3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2)、相關年份《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公報》。

2001年,中國外貿進出口總額達到5097億美元(人民幣42193.3億元),成為世界上第6大貿易國。

     (二)外貿經營主體的多元化

貿易主體的多元化是對外貿易市場化的重要標誌之一,它表明瞭政府對外貿準人控制的放鬆。通過經濟體制改革和貿易體制改革,賦予了大批生産企業進出口經營權,打破了少數外貿專業公司壟斷經營的格局。從事對外貿易的企業不再僅僅局限于國有企業,尤其是1992年確立市場經濟改革目標以後,對外貿易中非國有的貿易主體比重呈迅速上升之勢。

2001年,國有企業、外商投資企業、集體企業及其他企業出口分別為1132.34億美元、1332.36億美元、142.23億美元和54.62億美元。

    國有企業在出口中所佔比例下降程度很快,而外商投資企業出口所佔份額增加較快,這一特徵充分顯示了外商投資企業在中國對外貿易中的發展情況(見表7-8)。1994年國有企業的進出口額佔到了總進出口額的70,2%,其他企業共佔29.8%,至2001年,國有企業的出口額只佔42.6%,出口總量的分散反映了市場競爭機制在外貿領域的基本形成。集體、私人企業作為外貿新的增長點日顯突出。2002年1一10月,集體和私營等其他企業出口增長64.1%,成為中國擴大出口的有力增長點。隨著市場準人的放寬,外商投資企業、私營企業進入外貿領域的數量越來越多,呈現出多種外貿經營主體共同發展的趨勢。

(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供稿)

中國網2003年4月2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