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

     國土面積35.7萬平方公里,1999年人口達到8208.7萬人。今天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德國),是由原西德(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和原東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于1990年10月3日實現統一而形成的國家。在戰後40多年的發展中,德國以西方陣營為依託,在政治上走聯邦制和議會民主的道路,在經濟上實行所謂“第三條道路”的社會市場經濟體制,成為西方世界一個重要的經濟強國。值得注意的是,自從1958年歐洲經濟共同體成立以來,德國一直是歐共體中舉足輕重的國家,其國民生産總值在歐共體所佔的比重為25%。因此,德國在一定意義上以歐共體為經濟發展的特殊環境,並在歐共體中不斷發展壯大。

     德國屬於自然資源相對貧乏的國家, 在工業原料和能源方面主要依靠進口。礦物原料(鋼、鋁土礦、錳、磷酸、鎢和錫)對外國的依賴特別大。德國擁有少量鐵礦和石油, 天然氣需求量的三分之一可以由國內滿足, 硬煤、褐煤、鉀鹽的貯量較豐富。德國森林覆蓋面積約佔全國土地面積的三分之一, 以針葉林為主。在西部, 私人林佔43%, 國營林佔32%, 其餘屬於社團或地方。全國生産的木林只能滿足國內木材需求的45%。褐煤是採礦工業中最大的一個工業部門。褐煤礦主要分佈在萊茵蘭勃蘭登堡州南部和薩克森州, 有開採的儲量為560億噸。由於鈾的儲量有限, 自1981年起, 不再開採鈾礦。核電站所需濃縮鈾由國外進口。

    德國農業産值約佔國內生産總值的1%, 農業從業人員約佔總勞動力的4%, 擁有高度發達的農業,80%以上的農産品能夠自給,部分進口也是出於調劑品種或價格因素。勞動生産率50多年來有了極大提高。德國北部農戶經營種植業較多,南部則飼養業較發達。目前全國農用土地1700萬公頃, 農戶不足60萬戶。德國農戶年投資約300億馬克,年營業額700億馬克,其中400億為飼養業,300億為種植業,所生産的産品的85%作為食品工業用的原料,為90萬人提供了就業機會。在農業中,90%農戶經營飼養業及普通種植業(穀物、甜菜等),10%農戶是葡萄、啤酒花、水果、蔬菜、煙草等專業戶。以産值論,德國種植業中最大項目是穀物,其次是水果、甜菜、鮮花和觀賞植物、蔬菜等。在飼養業中,最大項目為奶牛,其次為豬、牛、雞等。近年來瘋牛病的蔓延導致肉産品消費的一路下滑,還引發了德國農業政策的重大轉向。作為改革措施之一,德政府加大了生態農業的發展力度。

     德國經濟的主要支柱是工業,工業對於經濟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工業産值佔國內生産總值的35%,從業人員約佔總勞動力的40%。重要的工業領域有鋼鐵、採礦、精密儀器和光學儀器、航空航太、紡織和服裝、食品工業和造船工業等。雖然國民經濟逐年增長,但由於德國的工業技術水準不斷地提高,其能耗反而持續下降。雖然西德工業佔國民經濟的比重下降,但它仍然反映聯邦德國的經濟實力和對外經濟交往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水準。西德各工業部門之間發展不平衡, 一些傳統工業鋼鐵, 造船,採煤,紡織工業現都成為夕陽工業, 産量和産值都減少很多, 造船和採煤工業靠著國家補貼度日。汽車工業、機械製造、化工工業、電工電子業、食品工業成為德國的五大工業支柱,其銷售額佔整個工業的58%, 就業人數佔40%。 但近兩年來受世界經濟不景氣的影響,發展速度減緩。 目前在西德屬於高速增長的部門是塑膠加工、有色金屬、航太航空工業及電訊和數據加工工業。目前,德國工業産品佔世界市場的10%以上。新經濟發展迅猛,但總體水準相對落後。近年來,隨著資訊技術的日新月異和廣泛應用,以資訊技術、電信和新媒體為主體的德國資訊産業高速發展,已成為德經濟增長的一個新亮點。然而,德資訊産業總體上仍落後於美、英和北歐等資訊業領先的國家。2000年,德資訊産業佔世界市場的份額雖居世界第三,但僅佔5.7%,遠遠落後於美國(36.2%)和日本(1l%)。同年,德資訊産業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亦為5.7%,不僅與美國(8.7%)有較大差距,而且也低於西歐6.3%的平均水準。傳統工業如汽車和機械仍在出口中佔據主導,分別佔工業出口總額的27.4%和16.6%,資訊技術則不足5%。而汽車和機械製造這兩個産業無論是投資回報率還是單位産出率都大大低於後者。作為西方主要國家之一的德國,其工業結構尚需調整。汽車、機械製造、電子電氣和化工是德國工業的四大支柱,其銷售額約佔國內生産總值的1/4,産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較高的競爭力。傳統工業如汽車和機械仍在出口中佔據主導,分別佔工業出口總額的27.4%和16.6%,資訊技術則不足5%。而汽車和機械製造這兩個産業無論是投資回報率還是單位産出率都大大低於後者。

     作為西方主要國家之一的德國,其工業結構尚需調整。汽車、機械製造、電子電氣和化工是德國工業的四大支柱,其銷售額約佔國內生産總值的1/4,産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較高的競爭力。德然而,德資訊産業總體上仍落後於美、英和北歐等資訊業領先的國家。2000年,德資訊産業佔世界市場的份額雖居世界第三,但僅佔5.7%,遠遠落後於美國(36.2%)和日本(1l%)。同年,德資訊産業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亦為5.7%,不僅與美國(8.7%)有較大差距,而且也低於西歐6.3%的平均水準。傳統工業如汽車和機械仍在出口中佔據主導,分別佔工業出口總額的27.4%和16.6%,資訊技術則不足5%。而汽車和機械製造這兩個産業無論是投資回報率還是單位産出率都大大低於後者。作為西方主要國家之一的德國,其工業結構尚需調整。汽車、機械製造、電子電氣和化工是德國工業的四大支柱,其銷售額約佔國內生産總值的1/4,産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較高的競爭力。國的環保技術世界領先,其環保技術産品在世界市場的份額以18.7%獨佔鰲頭。德國也是船舶生産大國,在日本、南韓、中國之後排名世界第四。此外,德國的重點工業部門還有:鋼鐵工業、精密機械和光學工業于礦業、紡織和服裝工業。

    財政金融。兩德統一後,為了改變東部的落後狀況,德國政府加緊向其撥款,財政支出和國債急劇擴大,一度超出了“馬約”規定的標準。此後,德政府開始實施財政緊縮政策,赤字逐年減少。

    德國經濟實力位居歐洲首位,是世界上僅次於美國和日本的第三經濟強國和美國之後的第二大貿易國。從1952年起,德國的對外貿易擺脫了連續3年的逆差,開始出現了長期的順差,順差額由1952年的7.06億馬克上升到1986年的1126.19億馬克。從那時開始,德國開始走上了“貿易之國”的道路,對外貿易長盛不衰。成為世界上名列前茅的貿易大國。德國主要出口産品有汽車、機械産品、電氣、運輸設備、化學品和鋼鐵。進口産品主要有機械、電器、運輸設備、汽車、石油和服裝。德國最主要的出口市場依然是歐盟國家,2000年有54%的外貿是與歐盟國家進行的,其中42%是與歐元區國家。歐盟以外的歐洲國家佔德國外貿比重為18%,亞洲13%,北美自由貿易區11%,非洲及拉美(除墨西哥)2%,澳洲0.5%。法國為德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其次是美國市場,東歐列第三位。2000年,德國向亞洲出口了總價值為1219億馬克的貨物,進口商品總值1702億馬克。與 1999年相比,出口增長了26.0%,進口則達到了30.2%。德國在亞洲的第一大貿易夥伴是日本,其次為中國。

     德國的國際儲備總額由1990年的1045.47億美元、1995年的1218.16億美元,下降到2000年的874.97億美元,成為次於日本、美國和中國的國際儲備大國。

    德國極為嚴格的環境法律標準不僅為德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援,而且德國也因為生態現代化的要求而創造了一個強大的經濟部門—環保産業,並使得德國在全球環保市場競爭中取得領先地位。德國目前的核能供應佔總能源的31%,德國政府已經與能源康採恩就停止使用核能達成一致。核電工業計劃到2002年先關閉4座核電站,同時要求政府根據核電站發電量確定核電站運作年限。按此計劃,德國19座核電站中最晚投入運作的內卡韋斯特海姆2號核電站將於2021年關閉。2000年6月,全球風能設備總的裝機容量為14000兆瓦,其中德國為5000兆瓦,佔1/3強,美國和丹麥分別為2500兆瓦和1750兆瓦,德國成為世界上最活躍的風力發電市場。德國承諾從1990—2005年把CO[,2]的排放 量減少25%,1990—1999年已減少了15.5%,即從10.14億噸降低到8.56億噸。德國經濟生態化進程不僅使德國經濟邁入了可持續發展的良性迴圈之中,而且也推動了德國環保産業的迅速發展,從而使環保産業成為德國的主要經濟部門之一。

     德國是一個科技大國。從近代以來,有很多重大的科技發明和技術成就都發生在德國,很多諾貝爾獎得主是德國人或祖籍為德國的科學家。德國十分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並且花大力氣致力於科學研究。德國科研政策遵循的原則是:承認科研自由。不干涉經濟界的科研,肯定技術進步,對取得的尖端成果給予應有的評價,其目的就是擴充科學知識,保護資源和環境,提高經濟效益和競爭力。

     德國擁有世界上最發達的資訊高速公路,是世界上最早在電話程式控制交換機中使用數字技術的國家之一。2000年,德資訊産業佔世界市場的份額雖居世界第三,但僅佔5.7%,遠遠落後於美國(36.2%)和日本(1l%)。同年,德資訊産業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亦為5.7%,不僅與美國(8.7%)有較大差距,而且也低於西歐6.3%的平均水準。德國電信網路的數字化完成于1999年,每百人中數字電話的擁有量為59部,僅次於美國,與法國並列為世界第二位;而德國ISDN介面以千人擁有量為151個,而佔全球總數的1/4,高於任何國家;德國電視電纜的百戶擁有量為53根,低於美國而居世界第二;在使用國際網際網路與在 線服務方面,德國10%的人在家上網,美國是25%,德國1999年的線上率為13%,此外,德國 的數字行動電話的百人擁有量為25部,但由於電信和線上部門激烈的價格和創新競爭,因特網和行動電話的使用增長迅速,預計到2000年底,16到69歲的人口中有40%的人使用因特網。

     德國的研究與開發支出佔GDP的比重1970年為1.91%、1980年為2.48%、1990年升為2.84%。尤為重要的是,德國的研究與開發已形成體系,國家、大學和民間企業的研究機構都參與其中,形成科研的不同層次;在大企業中,研究與開發更受到重視,對提高企業和全國的科技能力和産品競爭力起到重要作用。 德國于1955年獲得國家主權後,1956年開始組建聯邦國防軍。1955年5月,德國加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從此,在北約安全的庇護下,開始本國的軍事建設。德國的軍事人員數1990年有54.5萬人、l995年有35.2萬人、1999年有33.1萬人。軍事支出佔中央政府總開支的比例1990年為9.4%、1995年為4.9%,2000年為4.7%,居世界前列。

     2000年德國居民儲蓄率降至歷史最低點,僅為9.8%,比1990年前減少3個百分點。越來越多的德國人更喜歡將存款投向有價證券,尤其是投資基金;對保險産品的投資則大幅下降,1991年以來減幅首次達近100億歐元。德電腦普及率為34%,截至2000年底,德企業和家庭共安裝了約2800萬台個人電腦。2000年德國手機用戶達到4800萬,為世界第三,增長l06%,增速為世界第一。手機普及率為58%,名列全球第四。德國的大、中、小學和職業教育特別發達。德國實行12年制的義務教育,公立學校學費全免,教科書等學習用品部分減免;各種職業學校受到政府和各方面的高度重視。在城市化方面,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從1990年的79%,上升到1990年的85%,2000年則增長到86%。德國實行社會市場經濟體制,其中的“社會”就是強調社會公正,社會的綜合發展和社會保障;強調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必鬚髮展社會其他各項事業。在這一體制下,德國的社會發展程度之高,居於世界前列,也就不難理解了

    德國實行的是社會市場經濟體制。一般説來,德國的政府調控能力還是比較強的。德國中央政府支出在1990、1995、1998年這三個年份分別為7162.8億德國馬克、11880.4億德國馬克、12338.9億德國馬克。

    德國巧妙地利用與美國的“領導夥伴”關係,與法國的“法德軸心”關係,耐心而又堅定地推行對前蘇聯、東歐及俄羅斯的東方政策,縱橫捭闔,促進了歐洲統一,實現了和平統一德國,達到了不戰而勝的外交最高目的。(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撰寫)

    中國網2003年3月19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