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克勤委員:增強憂患意識 珍惜土地保護耕地

    黨的十六大吹響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號角,令人鼓舞,催人奮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就是要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實現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協調發展,實現強國富民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願望。江譯民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現階段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準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因而,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是艱巨繁重的任務,必須為之進行長時期的艱苦奮鬥。特別是在報告的結束段,江澤民同志諄諄告誡説:“一定要增強憂患意識,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和風險。”最近,胡錦濤總書記在西柏坡學習考察時也強調指出:“全黨同志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必須清醒地看到激烈的國際競爭給我們帶來的嚴峻挑戰,清醒地看到我們肩負任務的艱巨性和複雜性,清醒地看到我們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風險,增強憂患意識,居安思危。”在新世紀、新階段,面對新任務、新情況,增強憂患意識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憂患意識絕不是杞人憂天,更不是喪失信心,而是要求我們清醒地面對實際,面對複雜多變的未來,能未雨綢繆,籌劃對策,化險為夷,克難攻堅。

    古人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毛譯東同志也講過“霸王別姬”的故事。如果我們滿足於已有的成績而固步自封,甚至沾沾自喜,不思進取,忘乎所以,必將給我們的事業帶來不可彌補的損失。因此,正確地樹立憂患意識,首先要防驕破滿。十六大報告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是一個艱巨繁重的任務,必須腳踏實地,艱苦奮鬥,不斷解決前進中面臨的矛盾和問題。樹立憂患意識,就是要虛心謹慎地探索客觀規律,自覺地駕馭規律,並能防患于未然。古人持盈保泰的教訓,就是“凡事預則立”,從而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樹立憂患意識,要把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命運放在首位,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胸懷,才能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工作中不辱使命,不負人民的重托。

    各級幹部有沒有正確的國情憂患意識,對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我國最重要的國情之一是人口眾多和土地資源嚴重不足。耕地保護與我國糧食安全戰略密不可分。我國要實行國際上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江澤民同志稱之為“富民強國安天下的大事”。但是,現實生活中浪費土地資源,擠佔耕地的現象依然相當嚴重。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耕地總量一直在下降,這是最令人憂慮的事。就一處一地而言,擠佔一點耕地似乎總有各種理由。但是,放到我國國情的大背景上看,問題就十分嚴重。一些地方在小城鎮建設中搞“大廣場寬馬路”,不適當地追求城鎮的氣派和超前消費寶貴的土地資源,説明在不少幹部對土地資源的不可替代性、耕地面積的有限性和供給的稀缺性等的認識程度是不高的,國情意識是模糊的。近幾年來,經營城市的理念,被狹義地理解為單純的開發土地,而且開發掉的大都是農民世代耕作的良田。有資料反映,1997年我國耕地喊少46.14104hm2/年,到2000年已達到156.60104hm2 /年。這些年來,耕地凈減量不斷上升。耕地總量在減少,耕地品質也在下降。一些地方政府為了方便徵用土地和降低徵地費用,想方設法將耕地和基本農田轉為非耕地的農用地後再徵用,造成優質耕地資源的浪費。我國土地違法事件中,地方政府違法的比例一直降不下來,也有力地説明當前和今後都要呼籲全社會重視珍惜土地,千方百計保護耕地。優質耕地的大量損失,也是在“規劃”中被“合法”地從人們的眼前消失了。

    眾所週知,在一些地方制定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採用“劃遠不劃近”和“劃劣不劃優”等辦法,在城市膨脹、小城鎮建設和道路用地等方式中,一片片良田沃土消失了。至於縣、市的大小開發區中,閒置的耕地也並不少見。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但現在為某些縣長、市長們的政績工程、形象工程亂圈亂佔的事,實在不少,令人痛心。

    當前,保護耕地中還有一個現象尚未得到應有重視,即保護耕地的生態環境品質。各類污染土地的現象尚未受到重視。綠色食品、綠色農業的基礎是土地不受污染,而且土地污染後的治理是頗費代價和時日的。還有灌溉設施失效而導致土地的鹽漬化、荒漠化,加上農民從土地上獲得的收益在相對下降,農民不願意對土地有更多的投入,使我國耕地生態環境品質劣化。當前正在推行的農業結構調整,一些地區出現面積達數萬畝的經濟作物區,由於土地利用類型過於單一,植被生態系統功能弱化,長遠看也會影響到耕地的生態環境品質。

    總之,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堅持保護耕地的國策,制止浪費土地資源,是由我國國情決定的富民安邦的大事。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在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調整農業結構,以及保護生態環境的過程中,必須堅決貫徹執行集約化利用土地和嚴格保護耕地的方針,必須從立法、規劃、政策、公眾意識等層面對浪費土地的行為予以限制、引導和教育,其轉机變政府職能,規範政府行為尤為重要。

    

     中國網 2003年3月12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