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難,不是“擴招”惹的禍

    面對大學生就業難,一些人把“源頭”歸結為高校擴招帶來的負面影響。正在召開的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不少代表對此提出了尖銳批評,黃泰康代表直言:“就業難,不是擴招惹的禍。”

    從去年底開始,很多高校校園裏出現了“畢業等於失業”的嘆息——2003年,我國迎來擴招後的第一個畢業生高峰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將從2002年的145萬猛增至212萬人。大學生就業難成為歲尾年首最熱門的話題,也成為本次人大會議上代表們關注的熱點。

    全國人大代表、北京航空航太大學副校長唐曉青斷然否定這種説法。她説,大學畢業生找工作難,應該從目前整個社會就業不足的宏觀背景來分析,而不能簡單地歸罪為擴招。“如果這批學生不上大學,4年前他們同樣面臨就業問題。”她説,“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越多,整體國民素質才能越高。怎麼可能受教育程度越高,反倒是件壞事呢?”

    她認為,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屬於結構性問題,表面的人才過剩只是相對過剩。

    權威統計顯示,中國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佔全國人口比例只有5%左右,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另外幾位來自高校的人大代表認為,融入全球經濟的中國仍然人才稀缺,即使不擴招,那些年輕人也仍然要在就業中尋找坐標。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專家認為,最為重要的是大學生必須調整個人心態。1999年,一位政府高層人士對有人擔心高校擴招將導致學生就業困難問題,斷然回應説:“關鍵是要大力改革用人制度和轉變擇業觀念。”

    每年都要招收三四十名大學生的北京房山區韓村河村黨委書記、韓建集團董事長田雄代表認為,大學生就業難,也與他們自身存在的兩大“弱點”有關。首先,剛畢業的大學生缺乏實際工作經驗,有一段實習、理論聯繫實際的過程,而很多企業是不願意為此付出時間和代價的。他們更多地選擇直接到人才市場尋找成熟的人才。另外,過去十幾年間,通過“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一直能夠較為順利地步入社會。但是,近年來,城市工作崗位增長逐步放緩,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而剛畢業的大學生比較嬌氣,吃不了苦,願意呆在辦公室或機關,講究體面。現在國家機關要精簡,人員要分流下去,大學生卻想擠進來,所以難找工作。

    田雄認為,社會各個領域和崗位都需要高素質的人才,當代大學生應該轉變就業觀念,敢於自主創業,敢於進中小企業和其他新領域,要有幹一番事業的決心和勇氣。

    近年來,中關村地區創業氛圍十分濃厚,每天都有幾家企業誕生。其中海外歸國的留學生,為新畢業的大學生樹立了創業的榜樣。中關村管委會副主任夏穎奇説,截至2002年9月,中關村科技園區共有留學生企業1390家,約佔園區高新技術企業的13%,在園區內從業的留學人員近4000人。

    來自中關村的全國人大代表、北京用友軟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文京熱心為大學生就業“支招”。他説,整個社會就業不足是大學生就業難的根本原因,只有形成新的産業,才能産生新的就業崗位,從根本上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他提出,國家應該開闢扶持新的知識勞動力密集型産業,比如軟體業。他分析説,國外有的一家軟體生産企業就能吸納2到3萬名大學生上崗。開闢新的就業渠道比擠佔現有就業崗位更能推進經濟的繁榮和社會的發展。

    記者了解到,按照教育部門制定的計劃,今後大學畢業生每年還將遞增10%-30%。一位教育部的官員肯定地説:“中國高等教育正在由精英教育轉向平民教育。”這意味著,中國大學生已經告別從前的輝煌和優越,而需直面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

    新華社 2003年3月11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