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乃岩委員:深化改革 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問題

    今年是我國高校大規模擴招後學生畢業的第一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將從2002年的145萬猛增至212萬人,增幅達46.2%。這意味著進入就業市場的畢業生新增67萬人。根據教育部公佈的數據,2002年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為80%,有近30萬的畢業生未能就業。而據有關專家預測,2003年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率在70%左右,將有64萬人落實不了工作崗位,到2004年將達到75萬人。高校畢業生就業面臨嚴峻形勢。

    有人認為1999年至2001年3年擴招的300多萬人造成了大學生的就業難。其實,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形勢近年來一直不容樂觀。1998年畢業生離校前的總體就業率僅為58%,2001年高校畢業生一次就業率本科生為80%,專科生僅為40%。如果沒有擴招,這300萬學生同樣要在就業市場裏尋找坐標。但應該看到,擴招使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問題更加凸顯。

    權威統計顯示,中國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佔全國人口的比例只有5%左右,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目前我國擴招的目標定為實現在校生人數達到適齡人口的15%。而早在上個世紀中葉,西方發達國家已經達到這一水準。中國的大學生並不多,高校畢業生就業難除了擴招因素,還有著更深層次的原因。

    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深層次原因可以歸納為社會外部和高校內部兩個方面。先説社會外部原因。首先是我國人事制度改革相對滯後,大學生就業渠道不暢。很多地方對於錄用大學生有戶口、用人指標的限制,有的還有幹部身份的要求。民營企業、外企不能根據需要招聘大學生,企業的用人自主權沒有到位。有些高校畢業生還面臨出地區、出系統要交費的阻礙。二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不成熟。一些大型畢業生招聘會的組織者以營利為目的,發佈虛假廣告,對招聘單位審查不嚴,招聘會環境混亂,學生交錢買票參會後沒有實效,反而有上當受騙的感覺。三是很多用人單位觀念脫離實際。盲目要求高學歷、名牌大學,要求有實際工作經驗。有的單位甚至拒絕接收非名牌大學生、專科生、擴招生、女生和應屆畢業生。還有的單位拒絕招外地學生。

    再説高校內部原因。一是高校教育觀念、教學方法落後,教學內容、專業設置與社會的實際需求脫節,培養的學生不是社會迫切需要的複合型、實用型人才,缺乏適應社會的廣博知識和實踐能力。二是高校仍沿襲計劃經濟的辦學思想,重視招生,不重視就業。首先對學生的就業指導很薄弱。其次,高校的就業指導機構不健全,資金和人員投入不足。三是大學生就業觀念存在誤區,對就業的期望值過高。據了解,大部分畢業生首選就業地區仍然是北京、上海、廣東、浙江等經濟發達地區。這樣,一方面機關和城市人滿為患,人才浪費;一方面基層、鄉鎮又人才緊缺,就業狀況呈現畸形。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畢業生就業工作,在2002年一年內出臺了教育部19號文等三個文件解決畢業生就業難問題,畢業生就業環境得到了進一步改善。但是,實際情況與上述文件的落實還有很大差距,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將會在較長時期記憶體在。為有效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我們建議:

    第一,各地要認真貫徹落實教育部[2002]19號文和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勞動社會保障部聯合發佈的教學[2002]16號文。堅決取消各種對畢業生就業的限制,大力拓寬畢業生的就業渠道。建議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切實落實企業的用人自主權。高校擴招不能盲目一哄而上,應與經濟社會發展水準相協調。

    第二,高等學校要把畢業生工作作為一項戰略性和日常性工作來抓。要認真落實教育部教學[2002]18號文,建立健全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機構,在經費投入、人員及辦公條件方面給予保證,並加強隊伍建設,提高就業指導的水準。畢業生的就業率應成為高校評估和領導班子考評的重要內容。

    第三,高校要深化教育改革,調整人才培養結構,從深層次上解決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高校的辦學理念、教育方向、專業和課程設置都應該適應社會的需求。既要重視少數高精尖人才的培養,更要重視多數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知識面的拓寬及實踐能力的增強。特別是對大專學生的培養,不能搞成本科教育的濃縮。要著重培養他們知識與實踐結合的能力,成為實用型人才。

    第四,建立高校畢業生社會服務體系,加強對畢業生就業市場的管理和監督。各地應儘快建立畢業生就業市場,要根據市場的需求定期舉辦職業技能培訓,要通過網路提供豐富的資訊服務。要對各類畢業生招聘會予以引導、規範,提高招聘會品質。

    第五,鼓勵高校畢業生到西部地區、到農村和基層工作。農學和醫學學生的就業形勢最嚴峻,農科四分之一專業的學生存在就業危機(就業率低於30%),僅有10%專業的學生就業是供需平衡。而農學、醫學專業的人才又恰恰是西部地區、農村最急需的。要採取多種優惠措施,吸引大學生到西部、農村等最需要的地方工作。

    第六,制定更為優惠的政策,鼓勵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臨時就業,進行靈活就業。我國城鎮新增就業崗位的45.5%為靈活就業,靈活就業是未來就業的主要方式之一。因此,對建立經濟實體、轉化科技成果、自主創業的畢業生,學校和政府要給予政策和資金等方面的支援。

    第七,加強輿論宣傳和思想教育,使畢業生轉變就業觀念,使用人單位轉變用人觀念。高校畢業生要自覺適應社會,以“先就業,後擇業”的理性態度走入社會。要採取措施制止用人單位將女生和外省籍學生、擴招生、專科生拒之門外的錯誤做法。

    中國網 2003年3月10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