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致力於實現遺産保護和旅遊業發展“雙贏”

 既沒有把世界遺産鎖起來成為"世界遺憾",又避免使之毀之於經濟大潮而淪為"世界遺物",中國正在做出有效努力,以實現世界遺産保護和旅遊業發展的"雙贏"。

在申報世界遺産成為一股熱潮前,中國已經有30年建立和發展風景名勝區的經驗。而且這些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既是旅遊業發展的主要載體,又是國家重點保護的人類自然文化遺産。據統計,目前中國有677個風景名勝區,其中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51個,佔國土面積的1%。"這是中國形象中最精彩的部分。如果把中國比作龍的話,那風景名勝區就是龍的眼睛,而資源保護利用就是點睛之作。"中國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説。

從八達嶺長城到蘇州園林,從桂林山水到麗江古城,這些風景名勝為促進地方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提高當地人民的生活水準,做出了重大貢獻。人們形象地總結説"發展旅遊是一個洞富了一個鄉,一座山富了一個縣。"

據有關部門統計,雲南西雙版納旅遊業對財政收入的貢獻達到73%;海南三亞旅遊對財政收入的貢獻達84%。雲南麗江地理位置偏僻,但是憑藉世界文化遺産地位,成為中外旅遊熱點,財政收入的90%來自旅遊業。麗江古城城區人口20萬,年接待400百萬旅遊者,平均1個當地人接待20名遊客。

"文化是旅遊的基礎,很多特色主要依靠文化性的元素體現出來;環境是旅遊之本,好的自然環境、好的社會環境構成旅遊發展的根本。"中國旅遊業專家魏小安説。

針對一些地方缺乏科學規劃和管理,使旅遊對世界遺産保護形成威脅的情況,中國政府部門加緊規範各地世界遺産資源開發行為,通過制定國家標準,倡導旅遊景區將門票收入的10%用於保護。

據悉,過去中國自然文化遺産大都是銀行資金不肯光顧的領域,景區保護基本上靠門票籌集資金。而現在銀行普遍視旅遊資源的保護與開發為優良貸款項目。這主要是因為旅遊業迅猛增長,門票收入年平均遞增20%。所以,銀行一般可以根據項目的預期收入而給予大額度貸款。

中國生態經濟學家應龍文説,中國自古就有"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説法,然而只有解決了溫飽問題,當地人民才會去保護自己身邊的山水。現在,很多風景名勝區的農民,把20%的勞動力轉變成封山育林督察員,經過培訓後承包山林保護管理。通過旅遊業日子好起來的農民,特別珍惜這個工作機會,由於他們熟悉情況,監督防止偷砍林木、開山砸石、毀壞遺産資源等行為,成本最低,效果最好。

魏小安説,事實證明,貧困和落後保護不了資源,只能造成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利用遺産資源優勢,發展旅遊業,是實現世界遺産地經濟良性增長,與環境資源衝突最小、環境代價最小的途徑。按市場經濟規律辦事,尊重中國國情,中國旅遊業在發展過程中就完全有可能更多得到世界遺産資源強有力的支援,並在世界遺産保護中扮演更加積極的角色,真正實現旅遊發展和遺産保護"雙贏"的目標。(錢春弦)

新華網江蘇頻道 2004年7月5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