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規劃為高句麗文物保護“讓路”

為了保護世界遺産項目高句麗遺址的文物古跡,吉林省集安市不久前修改了其城市發展規劃。

集安市市長許才山説,為給文物保護讓路,包括市政府在內的城市中心區從現在開始向東遷移,原市區即高句麗"國內城"以內區域的建築物"只做減法不做加法",計劃通過50年的努力,使"國內城"範圍內的現代建築全部消失。

此外,原計劃設立在"太王陵"附近的工業區也將移到遠離古墓的地方。"這樣做的目的是不讓現代文明侵擾古墓等文物。"許才山説。

集安是一個縣級市,這"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高句麗遺跡的分佈範圍幾乎與近三分之一的居民生産或生活用地迭合。儘管如此,"文物保護"已成為集安市叫得最響的字眼,從市長到普通市民,"文物就是寶"、"文物保護第一"的意識正深入人心。

這種濃厚的文物保護意識得益於去年全市上下為把高句麗古跡列入世界文化遺産而進行的大規模環境整飭和文物修護工作。為了達到世界遺産大會的要求,集安市政府修改了原先制定的城市建設規劃,把對"高句麗王陵、王城及貴族墓葬"的保護放到了首位。

2003年3月,集安市43個政府部門帶頭從市政府辦公大樓遷出,分散在招待所、教師進修學校等20個場所辦公。原來的辦公大樓所在地因在高句麗第二個都城"國內城"遺址上,現在建成了高句麗遺址公園,考古工作者在那裏發現了一座大型的宮殿遺址。緊接著,1150戶居民,加上51家機關、工廠、學校和商店,共計4145人,搬出了總面積達10.89萬平方米的一期環境整治區,使高句麗"國內城"古城墻不再受人為活動的干擾。

與此同時,集安市公安局、文物局下屬的文物公安派出所被提升為文物公安分局,除將正式編制由3人增加至12人外,還獲准招聘專職文物護衛員69人,主要負責重點區域的文物安全保護和文物案件偵破。當地政府還制定了《集安市高句麗王陵、王城及貴族墓葬保護條例》,將保護區的範圍劃定在70萬平方米。

集安市文物局局長崔明説:"文物保護工作責任重大,在加強文物保護的過程中,全市上上下下對文物保護工作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視,這是一個很好的開端。"

高句麗開國王城所在地──桓仁滿族自治縣目前是遼寧省的重點貧困縣,該縣政府與吉林省集安市政府一起挑起了保護高句麗文物古跡的重擔。桓仁縣不僅頒布了《五女山山城保護條例》,將山城的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從原來的2.15平方公里擴大至34平方公里,而且對山城文物、自然環境和生態環境的保護做了詳盡嚴格的規定。

桓仁縣縣長孫旭東表示,山城上的一樹一石都是文物遺跡,決不能允許在上面搞摩崖石刻。至於山城保護區內的環境整飭,一座75米高的電視塔,一條200多米長的索道以及兩家工廠已被拆除。此外,當地群眾還退耕還林近千畝,遷移現代墳墓近500座。

孫縣長説:"'申遺'給全縣人民上了一課,使我們對高句麗的文化有了深刻了解,也使全縣居民的文物保護意識得到了提高。"

為了弘揚高句麗文化遺産,普及高句麗歷史知識,該縣宣傳部門已經著手編撰鄉土教材,以連環畫的形式向當地中小學生介紹祖先創造的歷史文化,預計將於今年9月投入使用。此外,當地電視臺還在全縣範圍內舉辦高句麗知識電視競賽,使群眾更好地參與到文物古跡保護的事業中來。

集安是中國也是世界最大的高句麗古墓群所在地,當地群眾對遺産保護的熱情也前所未有的高漲。69歲的市民孫寶成無法按捺心中的激動。這位從小就在太王陵附近玩耍的老人心中懷有一絲懊悔,他説:"我小時候總和別人比賽看誰先爬上太王陵,那時候不知道是在破壞文物。"

現在,孫寶成最大的心願就是做文物保護的義務宣傳員。他把自己對集安變化的親身感受寫成了一段評戲,名為"古城集安風光好"。由於他唱出了集安人的心聲,遭了20年冷遇的評戲在當地又恢復了昔日的光彩。這段曲目正在被一些群眾口口相傳。

"我一輩子也沒見過集安發生這麼大的變化。集安成為世界文化遺産,我相信將來變化會更大,我們的日子過得會更好。"孫寶成説。(記者程雲傑 周長慶)

新華網江蘇頻道 2004年7月2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