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醞釀申報京杭大運河為世界遺産

寬闊的河面視野開闊,兩岸粉墻黛瓦的建築錯落有致,河面點綴著三、五艘古色古香的遊船……當蘇州為世界遺産盛會舉城歡動時,大運河一如往日靜謐。此刻,經歷過滄桑巨變的大運河正在等待命運的又一次轉機。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最長的人工河,也是中國唯一南北走向的長河,它和長城一樣是中國古代的兩大工程奇跡。"正在此間出席第28屆世界遺産委員會會議的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如是評價。

單霽翔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説,鋻於大運河遺産的重要性和獨特的文化價值,"中國將對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産的可能性和工作方案進行全面科學的評估論證,並在評估結果出來後,正式啟動申報工作。"

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於《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公約》的最新一版《行動指南》中,遺存運河和文化線路作為新的世界遺産種類已經赫然在列。《行動指南》將其特點歸結為,"它們代表了人類的遷徙和流動,代表了多維度的商品、思想、知識和價值的互惠和持續不斷的交流,並代表了因此産生的文化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交流與相互滋養,這些滋養長期以來通過物質和非物質遺産不斷得到體現。"

從1997年就開始致力於運河遺産廊道研究的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院長俞孔堅教授認為,大運河完全具備了這些基本要素,"具有毋庸質疑的突出普遍價值,是標誌著民族文化身份的重要遺産。"

北起通州,南至杭州,貫通于1292年的京杭大運河連接了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六省市,連接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794公里。

"大運河長期以來是中國封建政權賴以生存的南糧北運的大動脈,為漕運傳統提供了核心物證。以漕糧為主兼及其他商品的水路運輸,使運河地區發展成一條巨大的經濟帶。"俞孔堅説。

"船舶往來,商旅輻輳"。運河暢通後,一直是溝通南北的交通要道,許多古城因此而興起。在明清兩朝,運河沿岸地區更是市場發達、經濟繁榮。

俞孔堅指出,運河還是南北文化交流和傳播的紐帶,"與眾多具有重大意義的歷史事件、信仰、思潮、重要文學藝術作品、民俗傳統有著直接而具體的聯繫。"

古運河研究學者夏剛草這樣形容:"運河沿岸的古墩、古廟、古塔、古橋、老街、老店、老廠、老窯以及街市的繁華景象、市民的生活習俗,猶如《清明上河圖》的長幅畫卷展示在人們面前。"

然而,城市化進程也給大運河帶來了威脅。選擇大運河為研究課題的北京大學博士李偉指出,運河部分區段因為歷史原因而斷流,目前正遭到新城區和農田蠶食;與之密切關聯的地方戲曲、民間傳説和民俗等地方文化也在日益消失。

單霽翔認為,這是因為一些地方對大運河保護的重要性還認識不夠,各地保護現狀和管理方式不一,缺乏保護的整體性和統一規劃。

同時,他説,南水北調東線工程主要利用古代運河故道整修後調水,這對運河及其兩岸的文物保護既是挑戰又是機遇。"大規模的調水和治污不僅為斷流和生態功能癱瘓區域進行系統修復帶來機會,而且也使大運河的整體性保護規劃成為可能。"

目前,江蘇、山東等地已對大運河沿岸文物古跡和沿線文物埋藏區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調查與勘探,對其中一些已著手制訂和實施保護方案,部分地段配合南水北調工程正在進行必要的搶救性考古發掘工作。

"在保護的基礎上,合理利用大運河及其相關自然和文化遺産,在某種意義上可以使古運河獲得新生。"單霽翔説。( 記者全曉書)

新華網江蘇頻道 2004年7月2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