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遺産的幾個不等號

在6月28日召開的第28屆世界遺産委員會會議上,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書面賀辭中呼籲,由於不少珍貴的文化和自然遺産受到歲月的侵蝕或人為的破壞,有的已瀕臨危險,“加強世界遺産保護已成為國際社會刻不容緩的任務”,保護世界遺産是造福人類的韆鞦功業。(新華社6月28日報道)

目前世界上有35個遺産地已被列入《瀕危世界遺産名錄》,雖然我國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中的29項文化和自然遺産,目前還沒有任何一處被列入“黑名單”,但不少地方已危機四伏:武當山遇真宮發生過火災,黃山、武陵源等地方,或建纜車修索道,或在不適當的地方建賓館商店,或濫建人造景觀,或因過度開發不堪重負等,聯合國遺産委員會多次發出了警告。這些問題,少量為天災,大多為人禍。要善待“世遺”,減少人禍,我們應在一些關鍵問題上澄清認識。如:

“世遺”≠旅遊區。國際公認的價值觀認為,“世遺”最本質的屬性是文化資源和知識資源,其價值主要體現在社會教育、歷史借鑒和供人研究、鑒賞上,經濟價值則是其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衍生物。旅遊區則不同,它是以滿足遊客最大需求實現盈利為目的。雖然“世遺”無一例外都是旅遊景觀,但二者存在的價值與目的完全不同。那些錯把“世遺”當遊區,建索道、興賓館等行為,是對“世遺”與旅遊關係的誤讀。

“世遺”≠搖錢樹。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把“世遺”作為國民欣賞自然、文化等精神活動的場所,作為激發愛國主義激情的神聖的“瑰寶之地”,嚴加保護,供國民世代享用。無疑,“世遺”屬於社會公益事業,保護經費應由政府撥付。而國內一些地方卻把“世遺”當成搖錢樹,把“世遺”交由一些公司來經營管理。企業以追求利潤為目標,“重開發、輕保護”在所難免。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不少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指出,地方逐利,是破壞中國世界遺産的重要原因。“世遺”≠地方財産。地方有權支配地方財産,但對於他人委託的遺産,地方卻無權定奪其命運。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産,不屬於一個人,一個公司,一個地方,它是祖先和大自然饋贈給人類的共同遺産,是不可再生的珍稀資源,不只屬於我們,還屬於子孫後代,我們享受“世遺”恩惠的同時,有責任保護好那些獨一無二的共同財産,傳給下一代。

一些人把不等號變成了等號,一方面是利益因素在作怪,同時也折射出了制度上的弊端。目前,我國的世界文化遺産工作涉及文化、文物、計劃、財政、教育、建設、國土、環保、林業等多個部門,文化遺産、自然與文化遺産、自然遺産分由不同部門管理,“龍多不治水”。此外,法律不健全等,也在制約著“世遺”的保護。這些問題不解決,不等號就很容易變等號。 (興安 )

《中國青年報》2004年6月30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