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克剛委員:要重視對空中水資源的開發利用

    我國是淡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國家,每人平均佔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準的1/4,且分佈很不均勻。我國北方特別是西北地區屬典型的乾旱、半乾旱氣候區,是我國缺水最嚴重的地區,年平均降水量僅242毫米,每人平均佔有量不足全國的1/6。上世紀90年代以來,受全球氣候變化、經濟社會發展、人口增加、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等因素的影響,北方水資源短缺狀況日趨嚴重,已成為制約我國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

    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實施西部大開發,是關係到我國經濟和社會跨世紀發展的重大戰略。西部大開發計劃能否順利實施,解決好水資源短缺問題至關重要。江澤民同志曾指出,我國水資源大為短缺,要求全黨對此高度重視,強調“開源”與“節流”並重,二者不可偏廢。因此,在合理利用現有水資源的同時,迫切需要開闢增水新途徑。而開展人工增雨工作,開發空中水資源是“開源”的一項重要措施,對於有效緩解我國水資源緊缺狀況,改善生態環境,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長期以來,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在工程集水、開采地下水、保護現有水資源、節約用水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大氣降水是地球所有可持續利用的淡水資源的最重要來源,地表水、地壤水和地下水均來自大氣降水的轉化,在所有自然水迴圈週期中其時間最短,僅為8天。在沒有新水源增補的情況下,河流、水庫將成為無水之源;根據區域水分迴圈和水分收支平衡原理,長期過度開采地下水將破壞區域的水分收支平衡,導致區域生態惡化。多年來的實踐證明,人工增雨(雪)是開發利用空中水資源的一項有效途徑,其科學基礎已得到國內外科學試驗的證明。人工增雨主要是利用自然雲的微物理不穩定性,在適當的雲雨條件下,選擇適當的時機和部位,針對不同的雲,採用相應的人工催化技術方法,從而改變雲降水的發展過程,達到增加降水的目的。國內外多年的研究試驗成果表明,利用現有的人工增雨(雪)技術可以增加5%~25%的降水量,目前全世界有20多個國家開展了這項工作。美國、俄羅斯、以色列、烏克蘭等國家的一些地區通過長期深入的科學試驗研究,掌握了當地雲雨特點和相應的人工增雨技術,證實了人工增雨的效果。這項工作在一些國家已長期開展。以色列在其北部先後開展了兩期飛機人工增雨試驗計劃(1961-1967年,1969-1975年),分別得到了相對增雨15%和13%的效果,並於1975年開始了以增加水資源為目的的業務性人工增雨作業計劃,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投入産出比在1:10以上。我國在福建古田水庫開展的為期12年(1975-1986)的高炮人工增雨隨機試驗表明,相對增雨24%;河北省結合飛機增雨作用進行的研究分析表明,可增雨18%(1990-1995)。據電力、水利、氣象等方面專家預算,從1997年-2000年四年間,青海省氣象局在黃河上游約3.5萬平方公里的區域內實施人工增雨作業,共增加降水60億立方米,其中為黃河增加徑流13億立方米,對當地及黃河下游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起到了重要作用。專家們的研究分析表明,目前我國北方空中雲水資源的利用率不到10%,開發利用空中水資源尚有很大的潛力,在技術上也是可行的。

    目前,空中水資源的開發利用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雖然不少地方政府和氣象部門開展了一些人工增雨工作,但因財力、物力的制約,以增加水資源為目的的空中水資源開發利用工作開展不多,規模化程度不高。有關方面特別是規劃、計劃部門還沒有從戰略的高度來認識這項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重“節流”輕“開源”的觀念還沒有轉變,國家一級的投入少。

    解決我國水資源短缺問題,既要重視“節流”工作,更要重視“開源”工作,開發水資源不僅要合理開發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資源,也要重視開發空中雲水資源。要從傳統的“集、保、用”方式,轉變為“增、集、保、用”並舉的方式,採用綜合治理的措施解決我國水資源短缺問題。為此,提出如下建議:

    一、應提高對空中水資源開發利用工作的認識,從國家可持續發展和西部大開發的長遠戰略高度來考慮這個問題,有關部門要積極支援空中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工作。

    二、合理開發利用空中水資源,要依靠科技進步。目前,不少地方開展了人工增雨作業,但要提高人工增雨的效益,還有許多科學技術問題需要進一步解決,如效果檢驗問題。為此,應大力加強人工增雨的科學試驗研究工作,增加國家的投入,組織大型的國家科學試驗項目,提高開發空中水資源的能力。

    三、加大國家對北方重點江河流域地區人工增雨基礎設施建設和人工增雨作業運作的資金投入力度,結合大型水利設施開展規模化的人工增雨作業,提高人工增雨的總體效益。

    四、提高空中水資源開發的能力,人才是關鍵。要大力培養、引進人工影響天氣的科技人才,培養一支高素質的專業隊伍,加強崗位培訓工作。

    

    中國網2003年3月5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