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員關注國企改革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瀋陽市市長陳政高——迎難而上 深化國企改革

    國有企業改革是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不斷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增強國有經濟活力,對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帶動國民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來自老工業基地瀋陽的全國人大代表、瀋陽市市長陳政高這樣對記者説。

    瀋陽國有大中型企業較多,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做出過巨大的貢獻。改革開放後,一些國有企業遇到了經濟效益下滑、歷史包袱沉重、下崗職工增多等困難。陳政高介紹説,面對困難,市委、市政府堅持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不動搖,不斷探索增強國有經濟活力的辦法。近年來,重點在四個方面推進國有企業改革:一是建立完善的現代企業制度,對國有大中型企業進行公司化、股份化改造,完善公司內部治理結構,轉換企業經營機制。二是大力推進主輔分離,減輕國有企業“辦社會”的負擔。近兩年來,市財政支付2.7億元資金,對52戶國有大企業承擔的轉供水、自供暖、自管房和自辦醫院等社會職能予以分離。三是擴大對外開放,利用外資改造國企。近兩年完成了華潤壓縮機、普利斯通輪胎等一大批重點合資項目。去年,全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達到14.1億美元,同比增長65%。四是放開搞活中小國有企業,因地制宜,形式多樣。

    深化改革增強了國有經濟的活力,一大批國有企業煥發了青春。去年,瀋陽市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增長10%,經濟效益綜合指數提高3.8個百分點。國有經濟的發展帶動了整個經濟的發展。

    陳政高説,實踐證明中央關於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方針政策是完全正確的。國有企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我們要深刻領會並堅持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兩個“毫不動搖”的精神,堅持國有企業改革的正確方向,把堅持公有制為主體,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統一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讓各種所有制經濟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崔士鑫)

    全國人大代表、長沙市市長譚仲池——發揮優勢做大做強國有企業

    “我們的優勢就是一批有實力的國有企業,我們要不斷地通過制度創新進一步發展壯大國有企業。”聊起國有企業的話題,全國人大代表、長沙市市長譚仲池頗有感慨。

    譚仲池介紹,長沙市近兩年對國有經濟進行戰略性調整,積極推進國企改革。去年,當地國有經濟佔GDP的比重達到50%以上,國有企業繳納的工商稅收佔全市工商稅收總額的60%多,市區國有經濟就業人數佔全部就業人數的70%。譚仲池説:“從長沙來看,國有經濟仍然是當地國民經濟的支柱,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居民就業的主渠道。”

    譚仲池認為,目前壯大國有經濟關鍵是進行制度創新,特別是實現宏觀調控和市場調節的統一。在宏觀上,要集中優勢資源,強化國有資産配置的導向性,提高國有資産的運營效益和品質,提高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在微觀上,要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建立起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

    長沙市目前國有經濟發展態勢良好,非公經濟增長的勢頭也很快。長沙市也面臨著和全國許多地方一樣的發展課題:如何實現公有制經濟和非公經濟發展的統一。譚仲池説:“我們要發揮優勢,進一步做大做強國有企業。如果我們的國有經濟不能不斷發展壯大,反而日益減弱,那我們在國內乃至國際競爭中就失去了最有利的一面。”(白天亮)

    全國人大代表、錦化氯鹼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立君——依靠創新壯大國有企業

    “國有企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堅持改革創新就能做大做強國有企業。”談起國有企業的改革發展,新當選的全國人大代表、錦化氯鹼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立君滿懷信心。

    錦化氯鹼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國有特大型企業,地處遼寧省葫蘆島市,曾以自行研製的“東方紅”牌錦綸等名牌産品填補了民族工業的16項空白,為我國化學工業的發展承擔了出産品、出技術、出人才的“航空母艦”重任。

    張立君説,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就是要大力推進企業體制、技術和管理的創新。我們在這些方面做了積極的探索,建立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改革內部分配機制,調動了職工積極性;適應市場競爭需要,實行新的管理模式,重新整合內部資源;增強研發能力,加速科技成果産業化、規模化,不斷創新,使企業的市場競爭力越來越強。去年在化工市場低迷的情況下,錦化氯鹼主要經濟指標再創歷史新高。市場在不斷變化,國有企業要適應市場競爭,就要改革創新不停步。(王科)

    全國人大代表、宿州市市長梁衛國——大膽“引進來” 激活“地方牌”

    “地方經濟的活力來源於工業企業的支撐,而要搞活工業企業,就要大膽‘引進來’,用外來資金、技術和人才激活地方企業。”來自安徽北部的全國人大代表、宿州市市長梁衛國3月4日接受記者採訪時如是説。

    宿州肉聯廠是老牌國有企業,靠自身難以衝出虧損怪圈。市裏將南京雨潤集團請進肉聯廠,注入了資金和管理經驗,很快使老廠煥發了青春。

    “‘引進來’不能只盯著人家口袋裏的幾個錢,還要更新觀念,實行多種形式的引進,用開放的手段促進引進工作的開展。”為了給“引進來”創造更好的氛圍,宿州市還全面整治投資環境,進行了一整年的行業和機關作風整頓,讓投資者為行業和機關作風打分,好的表揚,壞的公開曝光。正是有了如此寬鬆的環境,有了如此開放的政策,宿州市“地方牌”工業企業借助“引進來”高招,走上了新型工業化發展之路,一個個老牌地方企業重現了生機,去年全市工業企業普遍盈利,成了地方經濟最具活力的發動機。(劉傑 李文雲)

    《人民日報》 (2003年03月05日第八版)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