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代表委員直面社會熱點問題 正確認識財富和“富人”
張勇 張樂

    中國的“富人”群體從未像現在這樣引人注目。自去年以來,劉曉慶等人的“逃稅風波”,備受關注的“貧富差距”問題,乃至前不久的企業家遇害……一連串激起種種猜測和議論的話題,讓大批民營企業家在率先走上富裕路之後,也不得不開始面對人們看待財富和“富人”的各種眼神。

    如何正確認識財富和“富人”,正成為今年“兩會”代表和委員們關注的熱點問題。出席“兩會”的許多代表和委員原本就是知名企業家,其中不少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社會上有一種不正常的“仇富”心理,認為“富人”奪佔了大多數人的財富,是“為富不仁”,而這對於廣大民營企業家來説是很不公平的。江西果喜實業集團董事長張果喜委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民營企業家屬於中國先富起來的一群人,他們的成功主要得益於國家的政策和自身的努力。這部分人的財産來源於誠實勞動、合法經營,與資本主義社會的原始積累有根本區別。而且,他們在創業過程中為社會創造了財富,富裕之後也往往投入了相當力量回報社會。以他自己為例,近年來就累計向社會公益事業捐助了2000多萬元。不久前進行的第五次中國私營企業抽樣調查顯示,私營企業主開業經營時的資金來源,主要是靠在法律許可的經營範圍之內做小生意、開小作坊,或農業生産的積累以及民間的借貸等。同時,超過九成的私企吸納了國有企業下崗職工,且被調查企業的納稅額增長遠高於利潤增長率。這些,無疑為人們正確認識私營企業家提供了客觀可信的依據。

    不可回避的是,由於客觀條件的局限,目前中國各地區的發展還存在著比較明顯的差距,如東西部之間的差距等。對此,一些代表和委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這是中國經濟發展中的必經階段,中國的發展正是為了實現全民的共同富裕。“先富起來的人對社會是有貢獻的,他辦企業,吸納很多人就業,能就業就有收入了。所以,我們現在的‘富人’不是多了,而是少了,我們希望更多的人能趕快富起來。”

    談及時下人們對“富人”的種種偏見,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張曙光説,所謂“為富不仁”、“劫富濟貧”的思想,實際上是一種對財富的不正常心態。人們應該認真想一想,貧和富之間,是否因為富人富,窮人就窮了呢?目前一小部分人的生活困難,並不是因為“富人”富,而是我們的社會還沒有發展到共同富裕的程度。中國目前正努力實現全面小康的戰略目標,在此過程中,正確對待財富以及先富起來的群體,無疑是極為重要的。“在致力發展經濟的現代中國,那些勤勞致富的民營企業家,應當成為人們的榜樣,從而激勵人們去自力更生、努力奮鬥。”名列2002年度“福布斯中國富豪榜”第42位的張果喜委員説。

    《市場報》 2003年03月05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