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中的化學污染及其防治對策……謝學錦等5位院士

    防治土壤中的化學污染與凈化空氣和水源同樣重要,而且土壤品質與大氣、水品質密切相關。土壤對有害物質有一定的承受力,若有害物質的累積量超越了土壤的承受能力限度,大量的有害物質將被“嘔吐”出來,造成巨大的、無可挽回的災害。為引起各國決策人和公眾社會的重視,歐洲科學家給了這種延緩性地球化學災害起了一個好似危言聳聽的術語“化學定時炸彈”(CTB)。

    針對這個問題,謝學錦、傅家謨、趙其國、徐曉白、馮宗煒等五位院士指出,我國在工業化進程中,土壤的污染速度遠遠超過了西歐。儘管我國1998年農田被嚴重污染的面積已達2000萬公頃,約佔耕地總面積的1/5,我國人口密集區的主要湖泊、河流以及渤海都已多次爆發化學定時炸彈,但它還不致影響國家與社會的安危。人民的忍受能力、地方保護主義的諱疾忌醫、土壤的自潔凈作用以及由於對一些工廠的關、停、並、轉,減少污氣、污水排放量使空氣與水達標的措施,在一定時間使一切在表面上趨於平靜。但工業化的超強願望、人口的增長、無法抑制的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持續累積、自然界的自潔作用將導致土壤中污染物持續較緩慢地釋放。這就增加了農作物及生物對污染物毒性的抵抗力,而農作物中的毒性最終將轉嫁到動物與人體之中。這種情況也許比突發性的“化學定時炸彈”危害性更大。

    為此,五位院士提出了防治延緩性地球化學災害的措施建議:

    1. 建立多層次的長期監控系統;

    2. 大力研究發展災害治理的地球化學工程學方法及植物與微生物修復技術;

    3. 取得全國土壤收支的統計學資料,包括工業排放、農業投入、人類消耗、土壤淋濾、生物淋濾與輸出等;

    4. 在大量資料的基礎上,從各種不同角度進行生物地球動力學研究,提出延緩性地球化學災害的各種預測模型;

    5. 早日成立延緩性地球化學災害防治委員會。

    院士們建議早日由國土資源部、環保總局、衛生部、農業部、中國科學院等單位共同籌建延緩性地球化學災害防治委員會,制定進行上述四方面工作的長期戰略,未雨綢繆,防患未然!

    中國網2003年3月3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