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政府工作報告

    2003年1月10日在吉林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

     省長 洪 虎

    各位代表:

    吉林省第九屆人民政府任期已滿。現在,我代表省九屆人民政府,向吉林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報告政府工作,請予審議,並請省政協各位委員提出意見。

    一、過去五年的經濟社會發展

    1998年以來的五年間,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的正確領導下,經過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我省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

    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九五”計劃全面完成,“十五”計劃實施進展順利。積極貫徹國家擴大內需的方針,努力擴大投資、促進消費和增加出口,保持了國民經濟較快增長。2002年全省國內生産總值達到2243億元,比1997年增加796億元,年均增長9.0%;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超過8000元,由1997年全國第15位升到第14位;一般預算全口徑財政收入達到244.9億元,比1997年增加89.9億元,年均增長9.6%。農業基礎地位進一步加強,糧食綜合生産能力達到450億斤階段性水準。2002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630億元,比1997年增加近一倍;從1999年6月開始結束了工業連續42個月嚴重虧損的局面,2000、2001年實現凈利潤均超過85億元,2002年實現凈利潤可達到100億元左右。五年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2981億元,比前一個五年增加1.2倍。2002年完成投資近800億元,比上年增長17%。560個國債基建項目已竣工510項,102個國債貼息技改項目進展順利。城鄉建設取得顯著成就。新增公路80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30公里,一級公路950公里。資訊網路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較快,鋪設光纜線路近3萬皮公里,新增局用交換機容量365萬門。建成各類水利工程3430項。農村電網一期改造全面完成。建設了一大批環保工程和城市公共設施。

    經濟結構調整取得重大進展。三次産業結構由1997年的25.4:39.8:34.8調整到2002年的20.3:43:36.7。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取得積極成效。在農業總收入中,糧食收入比重已降到50%以下。畜牧業已成為農村經濟的支柱産業,綠色食品産業發展水準居全國前列,園藝特産業發展迅速。農業産業化經營成效顯著,糧食加工能力達到150億斤。工業結構呈現新的變化。汽車、石化、食品、醫藥、電子資訊等支柱和優勢産業的産值已佔整個工業的70%以上。工業技術裝備水準明顯提高,五年技改投資累計576億元,2002年完成技改投資150億元以上。高新技術産業呈現較強增長勢頭,2002年全省高新技術産品産值達585億元,為1997年的7.3倍。一大批資源枯竭、資不抵債的企業和不符合産業政策的“五小”企業通過關閉、破産退出市場。服務業不斷創新和發展。2002年第三産業增加值達822億元,五年間年均增長10.0%。交通、郵電、餐飲、商貿等傳統服務業穩步發展,新的商業業態大量涌現。旅遊、房地産、會展等新興服務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金融、資訊、諮詢、法律等現代服務業迅速興起。

    改革開放進一步推進。國有企業改革步伐加快。到2000年底,較好完成了國家實施的國有企業改革脫困三年計劃。積極探索建立國有資本出資人制度,省政府設立5個國有資本營運決策會議,全省組建了46個國有資本營運機構,初步建立了適應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的國有企業經營管理者選拔任用制度。國有經濟調整改組取得初步成效,國有控股的股份公司達110戶,其中上市公司25戶,企業集團發展到118戶,絕大多數國有中小企業以多種形式放開。“通海高科”重組成功。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吸納就業比1997年增加120萬人。2002年非國有單位的固定資産投資比重已超過50%。經濟市場化進程加快,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顯著增強。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工作取得較大成績,計劃、投資、財稅、金融、糧食管理體制和城鎮住房制度改革有新的進展。在全省積極穩妥地開展了農村稅費改革試點。重點小城鎮改革與發展步伐加快。省、市、縣、鄉四級政府機構改革順利完成。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制定並實施了《加入WTO過渡期吉林省應對工作指導意見》。外貿出口連續四年以兩位數增幅遞增,預計2002年出口額達16.8億美元,在全國位次由第23位上升到第17位。對外開放領域不斷拓寬。治理投資環境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五年累計利用外資16.9億美元,2002年外商投資企業實現銷售收入比1997年增加2倍多。對外勞務合作居全國前列。加強同國內發達地區的經貿合作,利用省外資金成為重要的資金來源渠道。開發區帶動作用增強,預計2002年各類開發區完成國內生産總值520億元,佔全省的23.2%。圖們江地區開發開放取得實質性進展。

    科技、教育和各項社會事業不斷發展。科技進步與創新步伐加快。五年共取得科技成果2228項,其中達到國際先進水準的佔16.5%。基因工程人胰島素研製和投産,使我國成為世界第三個該産品生産國。在現代中藥、光電子、電腦軟體、科學儀器、功能高分子材料、生物技術、生態農業等多個高技術競爭領域形成比較優勢。進一步推進了省屬開髮型科研機構的企業化轉制和省院、省校、校企合作。建立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96個。各類科技創新創業孵化器達到8個,科技功能園區達到10個。中藥現代化科技産業基地建設加快,2002年中藥工業産值、利稅躍居全國第1位。教育事業獲得大發展。“兩基”成果進一步鞏固。基礎教育佈局得到優化。改造中小學危房51.4萬平方米,新建校舍89.6萬平方米。職業教育呈現生機,2002年各級各類職業學校達379所,在校學生20多萬人。高校管理體制調整順利實施,學科建設工程取得初步成效。大力推進高校後勤社會化改革,近三年學生公寓和食堂建設面積是前50年的總和。設立新制二級學院13所。2002年高校在校生達到26.5萬人,比1997年增加15.5萬人;高校招生錄取率達73.8%,毛入學率超過18%,初步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民族教育保持全國先進水準。社會科學事業繼續發展。文化事業進一步繁榮。文藝影視五年來共獲國家級獎項200余項,廣播和電視的人口覆蓋率分別達到95%和96%。新聞出版業全國綜合排位由25位升至18位。農村基層文化建設取得較大成績。城鄉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疾病預防控制得到加強,每人平均期望壽命達73.1歲,比1996年提高3.1歲。群眾性體育活動廣泛開展,競技體育共獲世界冠軍61項。婦女兒童、老齡和殘疾人事業進一步發展,國防動員、人民防空、軍民共建、擁軍優屬和優撫安置工作不斷推進,氣象、地礦、測繪、地震監測、史志等工作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可持續發展水準明顯提高。人口自然增長率由1997年的6.8‰降到2001年的3.38‰,在全國率先實現了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長”的歷史性轉變。制定實施了《吉林省生態省建設總體規劃綱要》,生態省建設全面啟動。積極發展生態環保型效益經濟,組織實施了20項工程、60個項目,培育了148個綠色名牌産品。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6000萬畝,治理鹽鹼地157萬畝、荒漠化土地150萬畝,退耕還林還草214.5萬畝。松花江、遼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取得初步成效,完成了工業“一控雙達標”任務,重點城市空氣品質明顯改善。積極開展人工影響天氣和災害預防。森林、水、土地、礦産等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水準進一步提高。

    城鄉人民生活繼續改善。預計2002年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180元,比1997年增長47.5%,年均增長8.1%;克服農業連續嚴重受災和農産品價格下降的不利影響,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實現了恢復性增長,2002年達到2360元,比1997年增長8%。2002年全省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突破2000億元,每人平均儲蓄額在全國排第10位。努力開拓就業崗位和開展就業服務,五年共有64萬城鎮失業人員、85萬下崗職工實現就業和再就業,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5%左右。以城市養老、失業、醫療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保障體系框架初步建立。從2000年起基本實現了“兩個確保”。失業保險進一步完善,對“低保”對象基本做到了應保盡保。居民生活品質和環境進一步改善。城鎮每人平均住房建築面積達到20平方米,城市每人平均公共綠地面積達6.08平方米。建制鎮自來水普及率達68.5%,鄉村通公路率達99.3%,村屯通電率達98.5%。城鄉電話普及率每百人22.6部。建設了一批城市供水、道路、環境等重大設施。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取得新成果。深入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思想道德建設進一步加強,城鄉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取得新成果。在全國率先推行“直選”式的村民自治,全省城市社區居民自治組織初步建立。村務公開、廠務公開取得較大進展。政府自覺接受人大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政協的民主監督。提請審議實施的地方性法規18件,發佈規章131件。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廢止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政府規章和規範性文件347件,取消和暫緩執行各類審批項目364項。民族宗教工作取得新進展。加強人民群眾來信來訪工作,黨和政府密切聯繫人民群眾的渠道更加暢通。努力化解各種社會矛盾,維護了社會基本穩定。嚴厲打擊各種刑事犯罪和“法輪功”等邪教組織的違法活動,社會治安環境明顯改善。提出並實施“為民執政、科學理政、依法行政、從嚴治政”的施政方針,加強了政府自身建設。調整完善省政府決策智力支撐體系,推進了政府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和法制化。在全國率先推行鄉以上四級政府政務公開,省政府和部分市州政務大廳建成運作。實行了省直建設項目統一管理,完成了省直機關會計集中核算試點準備工作。認真落實領導幹部廉潔自律規定和廉政建設責任制,堅決糾正部門和行業不正之風,加大查辦案件力度,深入推進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各級政府廉政建設取得較大成效。

    各位代表,過去的五年是不平凡的。我們國家經受住了亞洲金融危機和連續嚴重自然災害的考驗,積極應對國內有效需求不足和加入世貿組織的挑戰,保持了國民經濟較快發展和社會不斷進步,各項建設事業都取得較大成就,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準。回顧五年來的政府工作,我們在省委的統一領導下,堅持各項工作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工作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凝聚全省各方面力量,不斷克服前進中的困難,努力推進吉林經濟跨越式發展;堅持“高效益、廣就業、可持續”指導方針,注重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主要矛盾和突出問題,推動各方面工作不斷取得突破;堅持實施科教興省、開放帶動、縣域突破和人才興業戰略,大力推進改革開放、結構調整和科技進步,積極開創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局面;堅持把穩定作為壓倒一切的任務,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確保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順利進行;堅持踐行為民執政宗旨,把提高人民生活水準作為執政之本、為政之要,維護和發展人民群眾利益。這些基本做法在今後工作中要繼續堅持和發展。

    五年來所取得的成績,是全省各族人民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的正確領導下,努力進取,開拓創新,團結奮鬥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吉林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各階層群眾和各級幹部,向各級人大、政協、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及各界愛國人士,向中央駐吉各單位和駐吉部隊、武警官兵及公安司法幹警,向所有關心和支援吉林省建設的海內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問題。主要有: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城鎮居民收入水準不高,少數群眾和少數行業一些職工生活還較困難;失業下崗人員增多,社會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各種社會矛盾較多,存在著一些不穩定因素,社會治安狀況不盡如人意;改革開放有較大差距,投資環境亟需進一步改善,市場經濟秩序尚未切實好轉;工農、城鄉、地區之間發展差距呈擴大趨勢,整體發展水準相對先進地區仍較落後;政府自身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推動思想解放不夠,依法行政還存在許多問題,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作風和弄虛作假、鋪張浪費現象還較突出,腐敗問題在相當範圍記憶體在。對這些問題,我們一定高度重視,努力加以解決。

    二、今後五年和本世紀頭20年的目標和任務

    進入新世紀,我國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我省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準、不全面、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在新世紀、新階段,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省要緊緊抓住我國在21世紀頭20年可以大有作為的戰略機遇期,集中力量,建設惠及全省人民的更高水準、協調發展、全面進步的小康社會。

    根據黨的十六大精神,從吉林實際出發,到2020年,我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是:

    (1)在優化結構和提高效益基礎上,國內生産總值實現比2000年翻兩番,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在全國的位次顯著前移,綜合經濟實力和競爭力明顯增強。

    (2)基本實現工業化,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工農差別、城鄉差別和地區差別擴大趨勢得到扭轉,在提高城鎮化品質的基礎上,城鎮人口比重較大幅度提高。

    (3)社會就業比較充分,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居民家庭財産普遍增加,城鄉居民收入超過全國平均水準,人民過上比較富裕的生活。

    (4)社會主義民主更加完善,社會主義法制更加健全,公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權益得到切實保障,社會秩序良好,人民安居樂業。

    (5)全體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消除文盲,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形成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6)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整個社會走上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實現上述目標,任重而道遠。必須緊緊把握以下幾點:

    第一,堅持與時俱進,不斷推進思想創新、制度創新和工作創新。這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關鍵性、決定性意義。要不斷推進思想解放,繼續破除小農意識、計劃經濟思想和“官本位”觀念的束縛和影響;要突出制度創新,堅決革除一切束縛發展的體制弊端和制度障礙,在改革開放上實現跨越;要勇於創造性工作,發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開放要有新局面,各項工作要有新舉措。

    第二,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集中力量建設工業省、科教省和生態省。基本實現工業化,是我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核心任務。在鞏固農業基礎地位、加快現代農業建設和老工業基地結構調整創新基礎上,突出發展工業,建設工業省。科教較先進,生態資源較優良,是我省加快發展最重要的比較優勢和有利條件。建設科教省、生態省,既是貫徹落實科教興省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大舉措,又是我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建設工業省、科教省和生態省,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是具有我省特色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之路。

    第三,突出共同富裕,著力縮小城鄉、地區和不同群體之間的差距,重點解決居民收入水準低於發展水準的矛盾。我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主要難點在農村、在落後地區、在困難群體;突出問題是經濟總量目前處於全國中等水準,而農民收入增長滯緩,城鎮居民收入水準在全國位次居後。必須著力解決好這些難點、重點問題。

    第四,強調協調發展,處理好經濟建設中的重大關係。必須在提高效益、優化結構基礎上發展經濟,實現速度與結構、品質、效益相統一;必須在進一步促進公有制經濟、大企業發展的同時,高度重視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中小企業,充分運用整個社會經濟資源;必須把就業作為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正確處理發展資金技術密集型産業和勞動密集型産業的關係,促進經濟增長和就業擴大良性互動;必須在繼續推動先進地區率先突破、爭取提前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並向基本實現現代化方向努力的同時,加大對落後地區的支援,促進他們加快發展步伐,縮小發展差距;必須以提高人民生活水準為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力爭使城鄉居民收入水準隨著經濟發展相應得到提高。

    第五,注重全面建設,促進經濟、政治、文化和生態環境共同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在“全面”。要在加快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在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同時,高度重視發展生態文明,促進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整個社會走上文明發展道路。

    第六,樹立以人為本發展觀,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核心是圍繞人的全面發展,推進各項事業。以實現和發展好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利益為根本出發點推進經濟建設;以保障人民群眾各方面的合法權利為基本目標推進政治建設;以提高全體人民的思想道德、科學文化和健康素質為主要任務推進文化建設;以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為著眼點推進生態環境建設。

    從現在起到2010年,是我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鞏固和提高目前的小康水準,形成全面小康社會的基本框架,是這一時期的根本任務。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按照黨的十六大指引的方向和省八次黨代會的部署,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緊緊把握髮展這個興省富民的第一要務,以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為主線,以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為動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準為根本出發點,堅持“高效益、廣就業、可持續”方針,全面實施“科教興省、開放帶動、縣域突破、人才興業”戰略,突出建設工業省、科教省和生態省的任務,加快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和經濟國際化進程,加強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努力實現國民經濟跨越式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經過努力奮鬥,全面完成“十五”計劃,力爭在2010年之前實現國內生産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在全國位次進一步前移。工業省、科教省、生態省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工業化水準有較大提高,城鄉、工農、地區之間差距擴大趨勢得到有效遏制;就業狀況明顯好轉,社會保障進一步加強,城鄉居民收入較快增長,人民生活品質明顯提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比較完善,經濟國際化格局初步形成;人民民主進一步發展,社會法制比較健全,思想道德建設得到加強,文化事業不斷繁榮;生態環境獲得實質性改善,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總的目標是,將吉林初步建成經濟繁榮、科技進步、環境優美、社會進步、生活富足的省份,使全省人民過上較殷實的小康生活。

    今後五年,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務是:

    ——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整體推進工業省建設。加快産業結構調整和創新,形成以高新技術産業為先導,製造業為主要支撐,現代農業和服務業快速發展的産業格局。突出提高效益、科技進步、可持續發展和發揮人力資源優勢,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用工業化思維發展農業,建設現代農業,推進農村工業化。以發展玉米經濟為戰略重點,優化農業結構,推進農業産業化經營,加快發展農産品加工和轉化,力爭使農畜特産品綜合加工率提高到50%以上。進一步發展優質畜牧業和綠色食品産業。根據各地資源特點,合理規劃佈局,積極發展特色經濟。突出發展縣域工業,扭轉縣級財政困難局面。

    加快發展支柱、優勢和高新技術産業,創新和壯大製造業,促進老工業基地向新型的、先進的製造業基地轉變。努力促進汽車、石化兩個支柱産業進一步發展壯大,同時將農産品加工業培育發展成新的支柱産業,形成支柱産業“三足鼎立”格局。汽車整車産量發展到100萬輛左右;建成汽車綜合製造基地。原油年産量增長到600萬噸;推進煉油和乙烯裝置向集約化、大型化方向發展;建成有競爭力的特種合成材料和精細化工産業基地。建設和發展一批規模較大、競爭能力較強的農畜産品深加工及飲料製造的骨幹企業和企業集團,力爭糧食加工能力達到300億斤。推動醫藥、電子資訊等優勢産業加快發展步伐,壯大中藥現代化科技産業基地和光電子産業基地。充分利用國內外和省內外科技、人才和資金資源,加快現代中藥、光電子、電腦軟體、科學儀器、新材料、生物工程和生態農業等高新技術領域的科技成果轉化,將高新技術産業發展成為帶動國民經濟的先導産業。進一步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産業,創新冶金、機械、建材、輕工、紡織等工業。發展大企業和發展中小企業相互促進,努力使重點製造業形成區域企業集群。

    繼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增強經濟發展的承載能力。建成長春新機場;新增高等級公路800公里;新建改建農村公路15000公里,實現全省鄉鎮和大部分村屯通油路。建設哈達山綜合水利樞紐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設風力發電和農村生物能源等工程。進一步加強資訊網路設施建設。新建一批重大環保和城市公共設施。

    以資訊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資訊化,提高經濟社會資訊化水準。全面推動工業企業進行資訊技術改造,在農業和服務業逐步運用資訊網路技術。加快發展有特色、有市場的資訊産品製造業和軟體業,有重點地推進商務資訊化、政務資訊化、教育資訊化和社會管理資訊化。全面調整創新傳統服務業,重點培育旅遊、現代物流、房地産等新興服務業,加快發展金融、資訊、法律和諮詢等現代服務業,提高整個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

    提高城鎮化品質,加快城鎮化進程。工業省建設要以城鎮化為重要載體。進一步發揮長春、吉林兩大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以增強産業集聚和吸納就業功能為重點,加快發展中小城市,加強縣城和重點鎮建設。促進城鄉協調發展,消除不利於城鎮化的體制和政策障礙,推動農民向非農産業和城鎮有序轉移。

    ——進一步發展科技和教育,加快科教省建設。大力實施科教興省戰略。圍繞實現跨越式發展的總體要求,推進關鍵技術創新和系統整合,加快技術跨越式發展,充分發揮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産力的作用。進一步加強優勢領域的高新技術科研開發,在關鍵領域和技術發展前沿擁有一批自主智慧財産權的核心技術,促進主要産業的科技創新和高新技術産業發展。加快重點實驗室建設,大力發展各類科技功能園區。推動科技教育與經濟發展的內在結合,使更多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産力。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整合科技資源,形成具有特色的科技創新體系。引導社會資本對科技産業投資,積極發展風險投資業,促進科技創新和創業。

    加快教育創新,深化教育改革,優化教育結構,建設現代國民教育體系。擴大農村高中階段教育,加快普及城市高中教育步伐,鞏固提高大眾化高等教育水準。優先發展基礎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積極開展遠端教育。進一步加強高等教育,把大學辦出特色、辦出優勢,提高教育品質、科技創新能力和管理水準,增強高校培養高級專門人才基地的功能。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重點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就業本領。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加大對教育的投入特別是對農村教育的支援,鼓勵社會力量辦學。形成終身教育體系,構建學習型社會,提高全體人民的科學文化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積極實施人才興業戰略。努力增加人才資源總量,充分發揮人才作為第一資源的作用。培養和引進各類高層次人才,重點建設企業家隊伍和高級專門人才隊伍。加強同國內外人才和智力合作,積極引才引智。繼續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快建立有利於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用人機制,營造培養人才、用好人才、吸引人才的良好環境。

    ——大力發展生態環保型效益經濟,推進生態省建設。全面實施《吉林省生態省建設總體規劃綱要》。積極運作生態資産,加快發展綠色産業,扶持新興環保産業,培育更多的綠色産品品牌,基本實現建設綠色品牌大省的目標。西部地區荒漠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初步實現東部長白山區生態環境全面恢復。積極推行工業清潔文明生産,大力防治農業面源污染。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繼續推進十年綠化美化吉林大地活動。堅持保護資源的基本國策,加強長白山天然資源、黑土地資源和水資源的科學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探索功德性事業與功利性産業相結合的機制,鼓勵外商和民間資本投資于生態省建設。初步建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強化對環境保護和資源利用的法律保障和執法監督。積極開展生態文明的教育和宣傳,提高全民生態環境意識。

    ——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創建經濟國際化格局。繼續調整國有經濟佈局和結構,大力提高非公有制經濟比重,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大力推進企業的體制、技術和管理創新,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積極推行股份制,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建立權利、義務、責任相統一,管資産和管事、管人相結合的國有資産管理體制。進一步推進經濟市場化,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深化流通體制改革,發展現代流通方式,開發農村市場。努力構建現代市場經濟的信用體系,形成良好的市場經濟秩序。推進財政、稅收、金融和投融資體制改革。深化分配製度改革,規範分配秩序,加強政府對分配的調節。努力提高社會保障能力和水準,繼續完善城鎮基本養老、失業和醫療保險制度,加強城市低保制度建設,探索建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在更大範圍、更深層次推進對外開放,構建經濟國際化格局。全面實施《加入WTO過渡期吉林省應對工作指導意見》。實施出口市場、外貿主體和貿易方式多元化戰略,積極調整出口産品結構,努力提高商品和服務出口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加大投資環境整治力度,逐步擴大開放領域,創新招商引資工作,更加充分地利用外商和國內投資者的投資。鼓勵和支援有條件的企業對外投資,帶動商品和勞務出口。進一步加強開發區建設,創新管理體制和發展機制,充分發揮其對擴大開放和發展經濟的帶動作用。

    ——千方百計擴大就業,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準。把促進就業作為經濟發展的長期戰略和政策,建立促進就業的組織領導體系、政策保障體系和社會服務體系,形成全社會共同促進就業的格局。高度重視發展勞動密集型産業,以加快發展服務業、非公有制經濟和中小企業為主要措施,推行靈活多樣的就業方式,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改善創業、就業環境,鼓勵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完善就業培訓和服務體系,提高勞動者就業技能。發展勞動力市場,完善市場就業機制。努力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力爭使其在全國位次明顯前移。不斷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準。建立城市扶困機制,大力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儘快使城鄉貧困人口脫貧。加強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改善人民群眾生活環境。建立和完善衛生服務和醫療保健體系,切實加強農村衛生工作,提高城鄉居民的醫療保健水準。

    ——加強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促進社會全面進步。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進一步發展民主,保證人民依法進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加強基層民主自治制度建設,完善村級直接選舉和村民自治,推行城鎮社區居民自治管理。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進步。加強社會法制建設,發展法律服務,提高依法管理社會的水準。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安全生産,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完善政府法制工作,全面推進依法行政。深入貫徹“四政”方針,努力建設服務型政府。科學規範政府及部門的行政權力,加強對公共權力的制約和監督。認真推行政務公開制度,提高公共管理透明度。建立完善在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的制度措施,加強反腐敗鬥爭和廉政建設。

    不斷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大力發展先進文化,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認真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切實加強社會思想道德教育,廣泛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積極發展文化藝術、廣播影視、新聞出版、衛生、體育等社會事業。進一步繁榮社會科學。堅持計劃生育國策,穩定低生育水準。進一步加強國防動員和人民防空建設,做好退伍軍人安置工作,搞好軍民共建,鞏固軍政、軍民團結。支援和保障文化公益事業,重視發展社區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和農村文化。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積極發展文化産業,健全文化市場體系。

    三、2003年的重點工作

    2003年的政府工作,要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和中央及全省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良好開局。

    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産總值增長9%,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達到8900元以上;新增城鎮就業崗位40萬個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5%左右;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9.5%,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增長6.8%;財政收入與經濟保持同步增長,收支基本平衡。其他預期目標是,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增長13.2%;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長10%;居民消費價格指數101%;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53‰以內。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繼續保持國民經濟較快增長。一是認真貫徹國家擴大內需的方針。繼續擴大投資。抓好水利、交通、生態、城市基礎設施等重大工程和項目建設。努力爭取國家在改善農村生産生活條件、擴大城鎮就業、促進企業技術進步、加強生態環境建設以及科教文衛和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國債投資;積極利用國內外投資,進一步擴大民間投資。加強建設項目管理,提高建設品質和投資效益。積極促進消費。進一步改善消費環境,完善消費政策,促進汽車、住宅、資訊等消費。建立個人信用制度,推動消費信貸。改善農村消費條件,開拓農村消費市場。二是推動企業改善經營和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加強工業標準化建設,提高産品的品質和競爭力。指導企業細化市場,針對投資和消費需求多層次的狀況,努力開發適銷對路産品。促進各種所有制企業進一步提高經營水準,努力擴大市場份額。進一步發揮骨幹大企業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對有發展潛力的虧損大企業,推動其調整改組、加強管理、開拓市場,爭取儘快扭虧。對“雙停”企業,實施資産重組,盡可能搞活一批。把扶持中小企業發展擺在重要位置,充分發揮中小企業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貫徹實施《中小企業促進法》,對中小企業加大信貸支援力度,加強政府服務和指導。三是大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快滾動實施“十五”百項工程和400個億元以上重大項目,爭取有一批建成投産。推動技術改造項目投産達效,努力實現更大的經濟增量。培育發展旅遊、休閒健身、醫療保健、教育文化等新興産業。抓好新項目開發和建設,增強經濟發展後勁。

    (二)進一步推進産業結構調整創新。在農業和農村經濟方面,突出發展玉米經濟,擴大專用玉米種植,完善農戶與加工轉化企業的産銷關係,加快加工轉化項目建設。繼續發展壯大優質畜牧業,推廣優良品種、先進飼養方式和技術,搞好無規定動物疫病區建設,提高規模化、組織化經營水準。加快發展園藝特産業及多种經營。加強農業標準化建設,貫徹國際環境品質標準,培育一批新的綠色品牌。組織和引導農民外出務工經商,增加農民非農收入。加快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加大對農業科技進步和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縣域突破戰略的重點是工業突破,要大力振興和發展縣域工業。以提高品質為重點,抓好縣城和重點鎮建設。

    在工業和服務業方面,啟動汽車綜合製造基地工程,抓好汽車零部件産業規劃的實施。促進化工産業調整産品結構,提高特種合成材料和精細化工的比重。大力招商引資,積極引導社會投資,努力在發展農産品加工業方面取得較大突破。加快中藥現代化科技産業基地建設,促進醫藥工業快速發展。加強光電子産業基地、軟體園建設,推動重點企業進行資訊化改造,實施一批資訊化重點工程。組織好30個續建、20個新開工的重大技改項目建設。加大機械、冶金、紡織、輕工、建材等傳統産業的改組改造力度。繼續穩妥搞好煤炭、軍工、有色金屬困難企業關閉破産。進一步落實國家有關加快發展服務業的意見。重點抓好發展社區、會展、商貿、餐飲、交通等服務業的工作,進一步推進流通業態的創新。切實抓好旅遊項目建設的規劃和實施,促進旅遊産業快速發展。選擇10戶重點企業進行現代物流管理試點,搞好現代物流統一平臺建設。

    (三)加強科技教育和環境資源工作。突出抓好12個重大專項、35個重點項目的研究開發,組織實施30項重大産業化項目。推動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建設技術研發中心。實施專利扶持計劃和中小企業創新計劃,加快民營科技企業發展。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推動農村辦學模式改革。貫徹落實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加快發展職業教育。深化高校教學改革,調整學科專業結構,積極擴大高校招生規模。促進和規範民辦教育發展。抓好生態省重點工程和項目的滾動實施。加快西部治鹼工程、生態草工程建設,實施草原禁牧、輪牧制度。加大退耕還林還草還濕地力度,凡是按照國家規定應退出的,都要儘快退出。搞好長白山天然礦泉水資源的科學保護與合理開發。穩妥實施向海自然保護區移民工程,加快琿春、龍灣等自然保護區建設,建立東遼河上游生態功能保護區。全面實施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嚴格執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等法律法規。

    (四)加大改革開放力度。重點抓好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進一步調整所有制結構。除國家特殊規定外,全面放開民間資本投資領域,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二是加快國有企業改革。繼續推進規範的公司制改革和股份制改造。抓好有問題上市公司的重組。推進國有企業辦社會職能分離,對20戶重點企業實施剝離輔助、精幹主體的重組。三是繼續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深入開展各類專項整治工作。加快壟斷部門和行業改革。探索建立企業信用誠信體系。經營性土地使用權分配全面採取市場招標拍賣、掛牌出讓方式,規範和完善各類建設工程公開招投標制度。認真貫徹執行《政府採購法》,擴大和規範政府採購。四是穩妥實施金融改革。支援國有商業銀行改革,促進其提高服務品質和效率。整頓城市信用社,發展城市商業銀行,力爭在引進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外資金融機構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探索發展農村金融事業。抓好企業債券兌付工作,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五是深化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在穩定土地承包經營制度基礎上,堅持依法、自願、有償原則,穩步搞好土地使用權流轉;積極發展農民新型合作組織,推進農村經營體制創新;完善農村稅費改革試點,搞好糧食補貼方式改革試點,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六是創新外經貿和招商引資工作。進一步做好加入世貿組織過渡期應對工作,保護企業正當權益。堅持標本兼治,全面開展投資環境整治和建設。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探索收購兼併、風險投資以及網上、代理、登門招商等多種方式,擴大利用外資規模。重視開拓國際市場,推動各種所有制企業面向國際市場經營。落實國家鼓勵出口的政策,抓好工業品出口産品基地建設,促進出口增長。擴大與俄羅斯的經貿合作。鼓勵發展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輸出,提高勞務輸出品質,優化勞務輸出結構。進一步加強同各省市和港澳臺地區的經貿合作,大力推進國內招商引資工作。

    (五)努力解決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加強群眾工作,關心群眾生活。認真貫徹全國和省再就業工作會議精神,努力開發就業崗位,落實促進再就業的各項政策。以扶持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為重點,搞好就業指導和服務。加強社區就業服務組織建設。加快建設覆蓋全省的勞動力市場資訊網路。加強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的指導和服務。積極穩妥處理下崗職工出中心和依法解除勞動關係問題。繼續鞏固“兩個確保”,完善失業保險。加強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解決好關閉破産企業職工安置問題。擴大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覆蓋面。加強安全生産工作,繼續開展煤炭、建築和交通運輸等行業的安全生産專項整治,深入實施“食品放心工程”。切實抓好農村扶貧開發和城鎮扶困救助,幫助困難群眾解決生産和生活問題。

    (六)積極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和切實維護社會穩定。完善省博物館、圖書館配套設施,抓好精品圖書工程,加快廣播電視基礎設施建設。搞好吉林歷史文化、民間文化的挖掘、研究和利用。積極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大力發展文化産業。繼續活躍群眾性體育活動,努力提高競技體育水準,做好第6屆亞冬會的籌備工作。進一步推進城鎮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抓好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試點。加強疾病控制、預防保健和衛生執法監督工作。搞好計劃生育,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大力推進社區建設,不斷完善社區功能。組織好吉林省建置350週年紀念活動。貫徹實施《民族區域自治法》,鞏固和發展“興邊富民”行動成果。深入實施婦女、兒童發展規劃,重視和發展老齡、殘疾人事業。加強天然災害預警體系和設施建設。切實維護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加強信訪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深入開展人民內部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依法妥善處置群體性事件。堅持“嚴打”方針,打防結合、預防為主,抓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堅決打擊境內外敵對勢力和“法輪功”等邪教組織的滲透破壞活動,加強邊境管理。

    (七)大力開展增收節支。貫徹“加強徵管、堵塞漏洞、清繳欠稅、懲治腐敗”的方針,依法做好徵稅工作,增加財政收入。嚴格控制財政支出,加強預算管理。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增加對“兩個確保”和城市“低保”的投入。深化財政體制改革,省、市兩級全面推行部門預算,加強“收支兩條線”管理,抓好省直機關會計集中核算試點工作。整頓財經秩序,加強財政資金審計,嚴格財經紀律。加強稅源建設,建立地方財政穩定增長機制。樹立長期艱苦奮鬥思想和作風,堅決制止鋪張浪費,堅持勤儉辦一切事業。

    (八)搞好政府自身建設。根據國家部署,實施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繼續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改進管理方式,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強化執法監督,抓好依法行政考評,規範公務員行政行為。深化鄉以上四級政府政務公開,搞好省、市兩級政府政務大廳建設。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重大事項社會公示制度和社會聽證制度。完善決策規則和程式,發揮決策智力支撐體系的作用,實行決策論證制和責任制,防止決策的隨意性。完善公務員錄用、考核制度。推進事業單位機構和人事制度改革。切實加強政風建設,堅決克服官僚主義、形式主義。抓好領導幹部廉潔自律,堅決查處大案要案,深入開展糾正部門和行業不正之風工作,加強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努力建設廉潔政府。

    各位代表,黨的十六大繪就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藍圖,指明瞭我們前進的方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使吉林富強起來、吉林人民富裕起來,是我們必須擔負起來的歷史使命。讓我們團結在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在省委的領導下,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時俱進,開拓創新,艱苦奮鬥,紮實工作,為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努力奮鬥。

    中國網 2003-01-29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