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聽谷音
鄭重

    


2001年,梁谷音在美國洛杉磯

    《癡夢》是崑曲《爛柯山》中的一折,講的是貧婦崔氏夢見丈夫得中狀元,自己成了狀元夫人,獲賜霞披鳳冠,醒後發現是空夢一場,演示了變癡發瘋的心理過程,是崑曲的經典之作,也是梁谷音的看家戲。她通過細膩嚴密的表演,把一個如夢如癡的人物,演得淋漓盡致,可謂天衣無縫,演技之高妙,數十年來一直為觀者所稱道。

    某日,在上海博物館的小舞臺,又看梁谷音演的《癡夢》,她的表演由細膩變得綽約,由嚴密變得疏朗,由生活的藝術化變為藝術的生活化,在一笛一簫一笙一鼓的伴奏中,顯得更為清純。我心中暗暗驚嘆:啊,由演技巧到演意境,梁谷音得到了悟性,表演藝術昇華了。在電話中,我把這一想法告之,她説:“我對崑曲的自身有了進一步的理解。”

    劇評家常雲崑曲是空谷幽蘭,崑曲是空谷之音,其重點都在“空谷”二字上,説的是一種境界,是演者的境界,也是觀者的境界。觀者這種境界當然是從演者那裏感受到的。面對舞臺如面對清風明月,耳聽松聲泉鳴,心靈上得到的是清純,是幽雅,是空曠,是一塵不染,這是不是梁谷音所理解的崑曲的“自身”呢?

    梁谷音對崑曲“自身”的探索,更為突出的還表現她新創的《琵琶行》上。所謂新創,其實是梁谷音的封箱之戲。人總是要老的,都會退出歷史舞臺,為官的要“封印”,為文的要“封筆”,為藝的要“封箱”。我想沒有人想留下一堆垃圾,總是想留下一些餘音,蔭及來者。梁谷音選擇了《琵琶行》。

    《琵琶行》就是那個唐代江州司馬白居易寫的一首歌行,雖是千古絕唱,但是缺少戲劇色彩,清代文人曾據此編過《四弦歌》、《青衫淚》,寫成一代詩人與琵琶歌女鬧戀愛的故事,添油加醋,俗不可耐,沒有能流傳下來。梁谷音自己寫了提綱,由八閩才子王仁傑運筆成篇。劇本出來了,沒有情節,沒有愛情,沒有人叫好,友好相勸:“你是以表演為主的,演這個戲冒風險。”梁谷音説:“你們錯也,表演最高的水準不是演技巧,不是演情節,而是演意境。”

    崑曲《琵琶行》可謂是返璞歸真。它改變了現在流行的幕後幫腔,一開場就是兩個戴著面具“自報家門”的出場,也叫“打雜”的。這在元人雜劇的劇本就可看到的角色。出將入相兩個拉門簾的也拉得很古典很美,這應該是崑曲中最古老的傳統了,但給人以新鮮的美感。韻味在閃念之間就出來了,舞臺設計成一個庭院,這也正合崑曲的特點,它本來出生在庭院,又在庭院中演了幾百年,中間雖然有著聲光的華彩,如今又讓它重返庭院之中。搞現代電影藝術的導演黃蜀芹,她對《琵琶行》的導演意念就是讓崑曲返璞歸真,回到原來的地方去。戲還未開始,導演已經讓觀眾咀嚼其中的韻味了。

    戲的第一場是“潑酒”,表現“五陵少年爭纏頭”,“血色羅裙翻酒污”的場景,梁谷音不是表演倩娘的百般無奈,而是表演倩娘對這種生活的自然與適應,表演倩娘對那些前來捧場的公子應對自如。本來嘛,倩娘是唱歌的藝人,不是賣身的妓女,而且又是十三學得琵琶成,在歌臺舞榭混跡多年,唱歌已成她生活的一部分了,恰如現在唱歌演戲的需要掌聲、鮮花、行頭一樣,是不需要作百般無奈之態的。第二場表現的是“老大嫁作商人婦”,梁谷音表現了倩娘對商人不是厭棄,而是百般依戀的,但商人只認金錢不認妻,妻子對他的情感如對牛彈琴,雖是想著法子與之修好,但商人最後還是卷款而去。梁谷音在表演中是層層推進,不溫不火,推動人物情緒漸進佳境。

    楓葉荻花,潯陽之夜,已經嫁作商人婦的琵琶歌女,與一代詩人白居易相遇,劇情才算進入《琵琶行》詩的本事,全詩描寫的就是一種琵琶聲裏的音樂意境。沒有故事,沒有情節,只是一種令人能感受到的意境。如何演出詩的意境,對以表演見長的梁谷音也是一大挑戰。一個是謫居臥病的江州司馬,一個是門庭冷落的彈琵琶的歌女,但他們有著同樣的天涯淪落的境遇與感受,梁谷音在表演中緊緊把握著人物命運的通感,表現琵琶女對詩人的一種微妙的依戀之情。琵琶女雖然得到詩人的理解與同情,但她對詩人只能是一種地位懸殊的仰慕,遙遙相隔,非情非戀,不抱什麼目的或希望,在茫然中得到一種寄託,正是靠這種寄託才能生存下去。所以緊接著進入第四場,琵琶女為《琵琶行》詩譜曲,把戲推向高潮。當譜曲完成,琵琶女已經是雙目失明的白髮蒼蒼的老婦,此時鬚眉皆白的詩人再作潯陽之行,兩位老人往臺上一站,意境的感染,一切都在無言中了。相逢何必曾相識,只能是天涯淪落,心願已了,她才無牽無挂地走了。

    全劇沒有大喜大悲,沒有大起大落,所展現的只是一個普通歌女由輝煌走向徬徨、失落,又在冷漠中找到新起點的生命歷程,可謂是一個女人一生的幾個階段吧。梁谷音跳開行當,集花旦、閨門旦、小正旦、大正旦、老旦于一身,淡淡地演來,讓觀者從她營造的充滿滄桑感的藝術意境中得到滿足和震撼。

    崑曲既然是一塊活的文化化石,就要以化石待之,不一定要用大製作、大投入各種手段硬給它身上附加許多東西,讓它保持原貌,回到原來的位置上去,這或許可能會更好地保護它的生命力。

    《文匯報》2003年2月6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