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現代化實現程度的第三宏觀判據

    環境品質指數是否實現了倒U形曲線從其左側逐漸上升(變差)經過頂部臨界區再落入右側不斷下降(變好),這個轉移過程是衡量現代化進程的第三宏觀判據。

    第三宏觀判據所表達的內涵實質是,現代化進程中應當帶來的文明進步和生活品質的提高(以生態環境品質的整體變化作為代表),是現代化理論中必須包括的“品質”因子及其如何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得到體現。該宏觀判據(檢測現代化的“品質”)與第一宏觀(檢測現代化的“動力”)和第二宏觀判據(檢測現代化的“公平”)一道,共同構建了判定一個國家和地區實現現代化的程度、態勢和走向,因此,上述關於現代化的三大宏觀判據,是整體檢驗和統一度量現代化的密不可分的三把尺子,只有當三者共同的圖像——倒U形曲線,全部完成了從左側向右側的轉換,我們才能説這個國家或地區邁入了現代化的門檻。

    1990年左右,經濟學家格魯斯曼(Grossman)在環境經濟學的研究中,首次提出了“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現象。以後,哈佛大學國際發展研究所帕納約托證實了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列出了低收入期、轉折期和高收入期的環境品質特徵值。隨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科恩做了進一步的驗證。從總體而言,這種環境品質同經濟增長呈倒U形曲線的關係,就其本質去分析,是同整個現代化進程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即低收入國家(發展中國家)與高收入國家(發達國家)在生態環境品質的整體變化中,有比較明確的軌跡可尋。這個動態變化的軌跡被證明可以作為判定現代化實現過程中的程度和方向。經過仔細對比分析和進一步的研究,尤其是與第一宏觀判據、第二宏觀判據進行了相關探索後,可以肯定地將第三宏觀判據並列為檢測現代化的一個標準度量,從而形成“三大宏觀判據族”,共同監測現代化的進程,並且從宏觀上把握現代化的動態變化。

    在對中國現代化的研究中,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採用了國際上不同類型國家,分別以47個國家和62個國家(1979~1993年的數據)、48個國家20年的數據系列,以及100個國家25年的數據系列,進行了環境品質同經濟增長之間的倒U形曲線關係,獲得了比較一致的倒U形曲線。中國在近20年的發展中也存在著環境倒U形曲線的明顯特徵,圖4.9引用了廢氣排放指數的變化作為典型個例,去代表這種倒U形的形態。

    


    圖4.9指出,隨著經濟的增長(GDP增長指數),中國目前的環境品質仍處於“局部改善、整體惡化”的狀態,從圖像上看仍處於倒U形曲線的左側,尚未達到其轉捩點,更未處於環境品質從整體上逐漸變優的右側部分。對中國各個省、市、自治區而言,要想率先實現現代化,除開“動力因子”(第一宏觀判據)、“公平因子”(第二宏觀判據)必須達到轉捩點並向右側進展外,第三宏觀判據也應進入到它的倒U形曲線的右側。與此相似,中國的固體廢棄物排放,同樣也呈現出倒U形曲線的形態(見圖4.10)。

    


    以上三大宏觀判據的總體倒U形轉換,已經成為衡量現代化程度的基本工具。中國要實現到2050年達到世界中等發達國家的水準,其三大宏觀判據的倒U形轉換,肯定會在2050年以前完全實現,加上中國後發優勢的發揮,我國可以不走發達國家已經走過的彎路,可以採用最新的技術加以武裝,可以制定更合理的政策進行規範,一定會在三大倒U形轉換中比世界發達國家節省更多的時間,為我國勝利實現第三步走戰略目標增加更大的保證率。

    中國網 2003年1月21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