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衡量現代化實現程度的五項輔助判據

    在判定現代化水準時,除了在“第一層次”上應用三大宏觀判據做出宏觀評價外,為了進一步加以精確化認識,通常還要在“第二層次”上實施以下5項輔助判據的調整性判斷:

    (1)人口的總量(規模)是否趨於穩定,即人口自然增長率是否接近“零增長”,以及人口的素質是否有很大的提高。例如,全國平均受教育年限可否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14年以上;人口的結構(年齡結構和知識結構)是否趨於合理模型。目前,中國每年新增的GDP中,要支出月20%的比例去供養每年的新增人口(約1200萬),這種負擔在中國實現現代化進程中逐漸消解的圖式,構成了定量的輔助判據。

    (2) 能源消耗、資源消耗的彈性系數是否接近零,即隨著經濟的增長和社會財富的積累,能源和資源的消耗速率是否呈現“零增長”或“負增長”。構成了定量的輔助判據。

    (3)在促進科技進步的R&D投入中,有一個明顯的轉換標誌,即在R&D總量中,政府的投入份額與企業的投入份額,在現代化的進程中,必須實現完全的轉換。在低收入水準下,R&D總投入中的政府投入比例佔絕對優勢,但在高收入水準下,R&D中企業投入比例佔絕對優勢。目前,發展中國家如中國、印度、巴西等,均以政府投入為主,而在發達國家中,均以企業投入為主。例如,在美國,R&D總投入中企業佔據的份額達到71.9%,政府為28.1%;日本的企業投入比例為74.9%,政府為25.1%;德國的企業投入比例為71.4%,政府為28.6%;法國的企業投入比例為61.9%,政府為38.1%;英國的企業投入比例為69.3%,政府為30.7%。與這些發達國家形成明顯對照的是:印度R&D投入中,企業僅佔23.2%,政府為76.8%;中國R&D投入中,企業僅佔32.4%,政府為67.6%。這種明顯的變化,成為判定現代化水準的重要輔助判據。

    (4)迅速提高國家的資訊化水準,尤其關注資訊技術對傳統工業改造和升級的力度和速度,這是評價實現國家現代化的又一重要輔助判據。國際上有一個普遍認同的規則,如果資訊産業自身所創造的價值佔據由於資訊産業帶動整體社會所取得總價值30%以下時,國家的資訊化水準可以被認為達到了(資訊時代)現代化的要求。本項輔助性判據,從資訊化水準的角度,補充和豐富了對現代化進程的認識。

    (5)社會腐敗指數的穩定下降。隨著現代化的推進,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均有顯著的提高。自從1997年以來,國際社會十分關注“腐敗指數”在現代化進程中的變化和作用。由於腐敗具有深遠的內部和外部效應,如果不加以約束和嚴格的監督,這種腐敗行為的積聚後果,最終導致制度失靈和政府失靈,當然,也是社會文明的毀滅。社會腐敗指數的動態監測,是構成衡量現代化程度的重要輔助判據。

    綜上所述,同意判斷國家或地區在現代化進程中的水準和程度,可以依照第一層次上的三大宏觀判據和第二層次上的五個輔助判據,在宏觀上做出全面的識別和評判,惟有如此才能真確地把握對現代化的深層次表達,也才能據此做出戰略決策並對各地進行統一的監測和正確的引導。

    中國網2003年1月21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