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鶴:歐洲經濟低速增長

    在世界經濟普遍衰退的大背景下,2001年歐盟經濟增長大為減速,國內生産總值增長率從2000年的3.4%降至2001年的1.6%。經濟衰退的直接原因主要是來自外部衝擊,即由於國際貿易增長減速和石油與食品價格的意外飚升。

    2002年初以來歐洲經濟逐漸復蘇,然而預期的內部需求增長並未實現,不過世界經濟環境的改善彌補了內部需求的疲弱。通貨膨脹率在年初的上漲後正在逐漸降低,企盼已久的歐元升值有利於進一步控制通貨膨脹壓力。美國經濟不確定的增長前景以及歐元區內部投資的增長乏力,有可能使得歐元區2002年的經濟增長率降至1%左右。

    一、 2002年歐洲經濟形勢

    1、2001年第四季度的負增長

    根據歐盟公佈的統計資料,2001年歐元區國內生産總值增長率僅為1.6%。歐元區國家的平均失業率從2000年的8.9%降至8.3%。通貨膨脹率從2000年的2.4%上升到2.5%。歐元區的財政赤字從2000年佔國內生産總值的0.8%增加到1.3%;政府債務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率從2000年的70.2%降至68.8%。

    2001年歐洲經濟增長減速是由三個全球性經濟衝擊造成的:國際貿易的負增長;IT業危機;商品和石油價格上漲導致的通貨膨脹。全球經濟衰退對歐洲的影響比以往要深刻和廣泛,一方面是外部衝擊的傳遞渠道發生變化,在經濟全球化的新形勢下,傳遞渠道已經不僅限于國際貿易,還包括金融市場聯繫、跨國公司的內部運營以及商業信心的跨國效應等;另一方面歐元區內部的增長力量不像預期的那麼強勁,雖然歐元的啟動使得歐盟經濟正在成為統一的實體,正在進行的經濟結構改革使得經濟更為具有彈性,但這些因素尚不足以為歐洲經濟提供完全抵禦外部衝擊的有效途徑。美國經濟低迷影響歐洲的速度之快遠遠超出了人們的預想,以前大約需要1年左右的時間美國才能將其蕭條“出口”到歐洲,但現在卻只需3—4個月。由於包括石油和食品價格上升、歐元疲軟、瘋牛病和口蹄疫爆發以及美國經濟增長速度放慢、國際貿易下降等因素的影響,導致歐洲出口不振、消費需求疲軟、企業固定資本投資增長放慢,2001年歐洲經濟增長勢頭減弱的程度大大超過了人們原先的預期。

    歐元區2001年第一、二、三季度的增長率呈下降趨勢,分別僅為0.5%、0.0%和0.2%(年率分別為2.5%、1.6%和1.3%),第四季度的增長率則是下降0.3%(年率為0.3%),這是1993年以來歐洲經濟首次出現季度負增長。增長下降主要是由於出口下降和消費不振導致投資萎縮和庫存劇減。2001年第一季度後,隨著減稅效應的釋放,私人消費和政府支出一度成為歐元區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然而2001年股票價格下跌、不穩定的經濟環境、失業率的增加和“911”的影響使得私人消費再度趨弱。由於實際利潤下降和需求前景不佳造成投資萎縮,石油價格上升和IT泡沫破滅導致利潤預期下降,設備投資增長從2000年的8.1%劇降至2001年的0.7%,固定資本總投資陷於停滯,第四季度下降2.5%(年率),這是自1993年第四季度以來的最低增長率,全年固定資本總投資增長率為-0.2%。庫存壓縮則反映了市場需求預期的下降,庫存調整對國內生産總值的貢獻度下降了0.3%。2001年國際貿易發生了20年來的首次負增長,歐元區國家的進出口大受影響,增長率都發生劇減,第三季度的出口和進口的年增長率分別下降1.3%和0.5%,這是自1993年第二季度以來的首次下降;第四季度又分別下降3.3%和4.9%。

    從國別經濟來看,原本是歐洲經濟火車頭的德國經濟在2001年增長率僅為0.6%,後兩個季度連續負增長,主要是由於兩德統一的滯後效應和建築業投資緊張而造成經濟減速較大。義大利和法國的經濟狀況好于德國,增長率是1.8%。英國的私人消費和政府支出為經濟增長提供了動力,增長率達到1.9%。高科技部門的降溫使得那些依賴電信部門的國家的經濟形勢較為緊張,如連續7年高速增長的芬蘭在2001年經濟增長率僅為0.7%。歐盟中的小國開放經濟受國際貿易下滑的影響較大,如荷蘭、比利時、葡萄牙等國家的經濟增長率都是略高於1%。

    從歐元區的經濟政策環境來看,2001年歐洲經濟的增長減速並未導致類似90年代初期的嚴重衰退;由於通貨膨脹壓力減輕,貨幣政策的環境寬鬆,這與90年代為對付高通貨膨脹率而執行嚴緊的貨幣政策形成對照;由於歐元問世和統一貨幣政策,使得成員國之間可以避免90年代的內部匯率劇烈波動;成員國的財政狀況較為健康,這與90年代初期嚴重的財政赤字和政府債務導致緊縮財政不同。

    2、2002年上半年歐元區經濟溫和復蘇

    歐元區經濟於2001年11月達到低谷,此後開始緩慢回升。歐盟執委會在2002年3月的春季預報中預測2002年歐元區經濟增長率將達到1.4%,其主要依據是將會逐漸出現信心恢復、國際貿易增長和庫存重建;2003年歐元區經濟將恢復到正常增長,達到2.9%。從上半年的實際情況來看,國際貿易增長已經實現,歐元區內對於經濟增長的信心正在恢復,只有庫存重建尚未發生。根據歐洲統計局的最新資料,2002年第一季度歐元區的季度國內生産總值增長率為0.4%(年率為0.3%);第二季度增長率是0.3%(年率是0.6%),低於執委會的預測。

    上半年制約歐洲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是疲弱的內部需求。在歐元區內部需求中,只有政府需求對國內生産總值增長的貢獻是正值,私人消費增長為零,固定資本投資則有輕微的下降。年初的價格不穩定對私人消費産生了負面影響,從執委會的消費者調查可以明顯看出,消費者過高估計了年初的通貨膨脹率的影響,由於預期未來的通貨膨脹率會下降從而推遲了消費。第一、第二季度的私人消費相當疲弱,同比增長分別只有0.4%和0.3%(2001年每個季度的同比增長都在1.5%以上),這是1993年第四季度以來最低的增長率;而從季度比來看,第一季度則下降了0.2%,第二季度增長0.4%。

    庫存調整在第一、第二季度對國內生産總值的貢獻度分別為-0.3%和-0.2%,這已經是連續四個季度的負貢獻。投資增長狀況也表2003年初的預期不佳,固定資本形成在第一、第二季度同比分別下降2.7%和2.9%,是1993年第四季度以來最低的;從季度比來看,分別下降0.7%和0.8%,已經是連續5個季度下降。從2001年以來,投資一直是經濟增長的拖後因素。

    從歐洲過去的經驗來看,出口往往是經濟復蘇前期的推動力。歐洲的經濟增長上升往往始於出口增長,刺激投資和庫存增加,然後是消費增長。而2001年的情況並非如此,由於外部需求疲軟,歐元區經濟一直不得不依賴於私人消費。出口在2002年第一季度終於成為正增長,比上一季度增長0.9%,是連續4個季度下降後的首次季度正增長,而進口仍然是負增長。2002年第一季度的國內生産總值增長主要來自凈出口,其對經濟增長率的貢獻是0.5%,足以彌補內需貢獻的不足(庫存變化是-0.3%,政府消費是0.1%,私人消費和固定資本總投資基本是0.0%)。第二季度出口增長1.9%,進口也轉為正增長,為1.7%。對外貿易逐漸恢復活力,正在推動歐元區的經濟緩慢加速。

    從産出的角度看,工業生産6月份同比下降1.2%,已經是連續10個月下降。從季度比來看,2002年第一季度工業生産增長了0.8%,第二季度增長0.6%,這對於歐元區下半年的經濟復蘇是一個好跡象。

    通貨膨脹率在2002年1月達到引人注目的2.7%的高點,主要是能源價格增長、間接稅增加和惡劣氣候的影響等特殊因素造成的。年初通貨膨脹率的上升與歐元現金流通只是一種巧合,雖然在某些服務和商品方面,如餐館、旅館、理髮業等的價格增長過高,而且可以認為是由於歐元現金轉換引起的,但是根據歐洲統計局的統計,按照加權平均計算的消費者價格指數,歐元現金轉換實際上只導致不超過0.2個百分點的通貨膨脹率增長,不過消費者心理上卻將歐元現金流通視作一種通貨膨脹的誘因,從而形成通貨膨脹率預期超過實際增長,歐元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價格上漲的替罪羊。2月份以後通貨膨脹率逐漸下降,5月份降到2.0%,6月份降至1.8%,為1999年12月以來的最低點,此後略有上升,7、8月分別為1.9%和2.1%,主要是能源價格上升的影響。失業率在2002年4月達到8.3%的高點後一直保持不變,這比2001年夏天的最低點增加了0.3個百分點。由於歐元區勞動力市場對於經濟活動變化的反應比較遲滯,因此在下半年失業率不會有明顯好轉。

    從歐元區的宏觀經濟政策來看,在歐元升值以前,金融市場一直預測歐洲中央銀行將在夏季以後提高利率,隨著較強歐元對通貨膨脹率的積極影響,這種預測已經朝反向變化,估計下半年仍然會保持較低利率。由於不利的經濟週期條件阻礙了財政平衡,使得2002年歐元區整體的財政赤字可能達到佔國內生産總值的1.5%,比2001年高出0.2個百分點,比穩定項目的目標值高出0.3個百分點,這種狀況不利於2002—2003年歐元區國家的財政鞏固進程。

    3、2002年下半年歐元區經濟緩慢增長

    根據執委會經濟與金融事務總司的QUEST經濟模型的最新預測,第三和第四季度的增長率在0.3-0.6%,這比執委會的春季預報(0.6-0.9%)要低得多。在這種狀況下,歐元區的年增長率將不僅達不到1.4%的增長目標,甚至可能在1.0%之下。9月以來,歐洲統計局和歐洲中央銀行公佈的一系列經濟領先指標和調查數據表明復蘇比預期的要弱。2002年下半年將只能是緩慢的增長,經濟增長恢復活力而達到增長潛力將推到2003年而不是原先預計的2002年年底。這是與第二季度以來世界經濟復蘇放緩相一致的,尤其是股票價格的劇降對於消費者和投資者信心的負面影響很大,從而使得經濟增長受到內外不穩定的制約。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9月公佈的《世界經濟展望》認為,歐元區內部需求繼續遲滯,私人消費仍然疲弱,投資尚未恢復。不過,也有一些因素支援2002年末和2003年的增長,庫存週期變化將在2002年後期提供推動力;收入增長、通貨膨脹率下降和勞動力市場改革帶來的動力會推動消費的恢復;投資隨著公司利潤和設備利用率好轉而增強。預計歐元區國內生産總值增長率在2002年為0.9%,2003年為2.3%,歐盟2002—2003年的經濟增長率相應為1.1%和2.3%。

    從外部環境來看,雖然全球經濟已經開始復蘇,但是仍然存在著下滑的風險,主要是美國的經濟增長前景很不確定。如果外部需求趨弱和歐元繼續走強,將使得出口導向的歐洲經濟增長受到壓力。3月以來全球股票價格下跌也是進一步的風險因素,由於股票市場資本化程度在歐洲比美國低,歐元區股票市場下跌比美國更為劇烈,這可能損害歐盟內部的信心和需求。

    從歐元區內部情況來講,經濟下滑的風險相對較小,因為歐元區經濟結構本身並不存在嚴重的內部失衡問題,經濟復蘇的條件仍然存在。由於歐元區內部的經濟信心逐漸恢復、抑制經濟增長因素的消失和支援性的經濟政策,下半年的經濟條件還是有利於逐漸的增長加速。隨著勞動力市場的改善和比較穩定的就業前景,私人消費將從實際可支配收入增長以及通貨膨脹率下降中受益,投資也會得到市場低利率的支援,而國際貿易的改善也會導致外部需求的逐漸增強。只要預期的私人消費反彈能夠實現,歐元區經濟就可以在保持目前的緩慢增長的背景下逐漸加速,並在2003年形成可持續的經濟增長。綜合歐盟內外的經濟預測機構的觀點,歐元區2002年國內生産總值增長率在1%左右,2003年上半年應該能夠達到增長潛力,年經濟增長率恢復到2%以上。

    在經濟形勢普遍不佳的情況下,歐洲各國的經濟增長狀況有所不同。在大國中,德國和義大利的內部需求特別疲軟,德國第一季度經濟增長率僅為0.2%,預計全年增長率不會超過0.5%,義大利的年增長率將僅為0.7%;法國近年來的勞動力市場改革促進就業,使得內部需求較有彈性,經濟復蘇的形勢略好,第一季度增長了0.4%,全年增長率將達到1.2%;英國2001年第四季度增長劇烈下降,但在2002年第二季度反彈,私人消費一直較強健,製造業也有所改善,全年增長率將達到1.7%。在歐元區小國中,奧地利、比利時、荷蘭和葡萄牙的經濟復蘇較慢,而希臘、愛爾蘭、西班牙增長狀況較好。歐元區以外的國家,如丹麥、瑞典和挪威經濟均在穩定增長,私人消費和出口狀況都比較好,全年增長率將在1.5%左右。

    二、歐元現金流通與歐元匯率

    1、歐元現金流通與歐洲經濟

    從2002年1月1日(歐洲人稱作"E-day")開始,3億以上的歐洲公民開始使用同一種貨幣,歐元紙幣和硬幣作為歐盟12個成員國的法定貨幣(丹麥、英國、瑞典暫不採用)開始流通。

    12個成員國的貨幣向歐元的現金轉換是一個龐大的工程,需要機構、法律、技術、經濟等各方面的繁瑣工作。為了保證平穩地向歐盟經濟中輸入歐元,從2001年9月1日起歐元區各國就已經開始向商業銀行供給歐元現金。到2001年底,超過1450億歐元的現金已經先期分配發放出去,從而保證了歐元現金轉換工作順利地進行。

    歐元紙幣和硬幣在1月1日零點開始流通,歐洲公眾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到取款機和銀行兌換歐元的人數大大超出預期。歐元現金流通兩周之時,92%的現金交易已經使用歐元,説明歐元現金已經順利地融入到歐洲經濟生活之中。歐元的現金轉換進展迅速、良好,沒有出現任何大的問題,這得益於金融市場事實上已經完全習慣使用歐元,歐元問世3年來的成功為歐元的正式流通創造了基本條件。

    在經過2個月的歐元與原成員國貨幣的雙幣流通期後,從3月1日起,12國的貨幣(比利時法郎、德國馬克、西班牙比塞塔、法國法郎、愛爾蘭鎊、義大利里拉、盧森堡法郎、荷蘭盾、奧地利先令、葡萄牙埃斯庫多、芬蘭馬克、希臘德拉克馬)全部結束其歷史使命,徹底退出流通,歐元終於“一統天下”。

    在歐元區內部,隨著歐元流通帶來的匯率風險消失、低交易成本和更為透明的市場,使得企業達到更高的效率和競爭力。歐元的作用在於消除了作為歐元區金融市場分裂源泉的匯率風險,同時使得金融一體化殘余壁壘的機會成本完全暴露出來,從而導致更為同質一體化金融市場的形成與發展。為了完善正在形成中金融服務的內部統一市場,2002年3月,巴塞羅納歐盟理事會制定了統一的政策戰略,最終目標是在2005年實現金融服務行動計劃,這是包括42項旨在改善歐盟金融體系功能的一套政策動議,其中最為嚴格的是在2003年實現與證券市場有關的風險資本行動計劃,為創新企業的證券融資提供一個一體化和有效的市場;所有成員國必須一致實施金融服務行動計劃,從而形成歐盟金融市場的統一;新的證券法規必須迅速地為金融市場所採納等。

    歐元問世三年多來,尤其是歐元現金流通以後,隨著經貨聯盟的進展,整個歐洲聯盟的經濟結構正在發生本質的變化。在統一市場和歐元所形成的統一經濟實體基礎上,歐洲聯盟層面已經形成一個強健的經濟政策結構:統一貨幣政策被授予獨立的歐洲中央銀行,其主要目標是保持價格穩定;大多數經濟政策,即國家財政政策和結構政策仍然是成員國的責任。馬約提供了經濟政策協調的體系,歐盟執委會和成員國每年共同制定的廣泛經濟政策指導方針(Broad Economic Policy Guidelines-BEPGs)是這一體系的核心,旨在為各國政策制定者提供宏觀經濟和結構政策的指導方針和相互協調機制。其綜合性確保各國政策的一致性,多邊的監督通過執行穩定與增長公約的程式以建立強健的財政政策,通過“盧森堡和卡迪夫進程”以促進勞動力、産品和資本市場的結構改革。在這一框架下,2000年3月的裏斯本歐盟理事會提出了經濟與社會改革的十年規劃,旨在促使歐盟成為世界經濟中最具競爭力和以知識經濟為基礎、有可持續性經濟增長能力和更多就業機會、更大社會凝聚力的經濟實體。三年多來,廣泛經濟政策指導方針致力於經貨聯盟內部的進一步趨同,更多強調通過經濟改革來改善歐盟的增長潛力。執委會通過每年的評價報告來推動和監督成員國對指導方針建議的實施,而每年春季的歐盟理事會則主要用於討論經濟和社會問題。2002年3月的巴塞羅納歐盟理事會批准執委會的建議措施以強化經濟政策協調結構,授權歐盟機構改善對經濟形勢的共同評價程式,強化經貨聯盟的統計工作,執委會開始公佈定期的季度經濟分析報告。

    隨著歐元現金的流通,歐元已經成為僅次於美元的被廣泛使用的國際貨幣。在歐元區之外,有50多個國家將本國貨幣的匯率與歐元掛鉤。IMF和OECD等負責多邊監督的國際組織開始定期對歐元區的總體經濟形勢進行評估,在討論國際宏觀經濟問題時,已經把歐元區,而不是其成員國作為討論對象;在七國集團的財政部長聲明之中,不再針對特定的歐元區成員國,而是歐元區整體的宏觀經濟形勢。經貨聯盟確實促進了歐洲共同地位的進展,明顯的標誌就是歐盟執委會已經擔負起與歐盟金融和經濟地位相稱的國際作用。

    2、歐元匯率止跌回升

    歐元匯率疲軟的漫長道路終於在2002年結束,開始相當程度地升值。從2002年初開始,歐元匯率相對其他主要貨幣開始緩慢、有限地升值,從1月的最低點0.86升至4月初的0.87以上。從4月起,隨著美元的走弱,歐元的名義和實際匯率都出現較強的升值,4月平均值比1月高出4%。此後歐元匯率一路上揚,7月平均值比1月高出8%。7月15日,歐元兌美元匯率在歐美主要外匯市場上都突破了1比1的平價大關,在倫敦外匯市場上歐元兌美元收市價為1.0036,升至近兩年來的最高點。歐元兌美元匯率終於一改三年多來的低迷狀態,一度直逼1.02的高位,此後有所下調,但基本上保持在0.96之上。

    2002年金融市場對歐元持續看好,主要是由於美國經濟增長不穩、經常項目赤字、會計制度和公司利潤的狀況、以及全球股市下跌等因素造成的。歐元匯率的走強對於進一步改善歐元區價格穩定的前景是有利的,較強的歐元是與歐元區經濟基礎相符合的,能夠將需求轉向國內部門,併為可持續的、均衡的全球經濟復蘇提供基礎。如果較強的歐元匯率能夠保持,不僅會改善歐元區的消費者購買力,而且會為貨幣政策創造有利於內需引導的增長提供更多的空間。這些因素會超過對競爭力和出口的影響,因為由於歐元一直被過分低估,只要升值是逐漸的,出口所受到的影響就能夠被消化。

    應該指出的是,歐元近期的升值是與大多數的均衡匯率預測相符合的。直到6月歐元的較大升值以前,大多數評論家都認為相對於經濟基礎的均衡價值預測,歐元是被過分低估了。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2000年中根據儲蓄投資模型所作的評估,認為歐元被低估了30%左右;此外經合組織在1999年根據購買力平價計算,認為歐元兌美元的均衡價值應該是1.07左右。

    對於在此前三年中歐元兌美元匯率與均衡價值的背離,我們認為造成歐元對美元匯率持續疲軟的基本因素有以下幾點:1、歐盟與美國經濟狀況的對比,從經濟增長對比來看,1998-2000年歐元區的國內生産總值增長率分別是2.8%、2.5%和3.4%,而同期美國的國內生産總值增長率分別是4.4%、4.3%和5.0%,這種強烈反差必然會表現在貨幣方面,歐元區滯後的經濟增長無法對歐元提供強大支撐,這顯然是歐元疲軟的最本質的原因。2、歐盟與美國不同經濟政策的導向,美國近年來一直奉行強勢美元的匯率政策,而歐洲中央銀行則從一開始就對歐元匯率持“善意忽視”的態度,強調只要價格穩定的目標不受影響,歐洲中央銀行不會對匯率變動進行干預,歐美貨幣當局的這種匯率政策差異無疑助長了匯率市場上捧美元壓歐元的勢力。3、歐元的貨幣流通尚未成為現實,歐元在2002年1月以前只是一種帳面貨幣,匯率在很大程度上是反映相關貨幣的供求關係。在大多數居民、企業和投資者很少使用歐元的情況下,需求很低的歐元匯率只能保持在低位。外匯市場上的供求關係加上心理效應的負作用形成非良性迴圈,這種非良性迴圈只有在2002年歐元貨幣正式流通之後才能打破。

    2002年上半年歐元匯率升值正是與上述三個因素發生變化有關:2001年歐洲經濟增長率近年來首次超過美國,2002年上半年儘管歐洲經濟增長形勢不佳,但美國經濟增長形勢更為撲朔迷離,不確定的增長前景直接影響了美元的信譽;美國儘管沒有公開表示放棄強勢美元匯率政策,但是在企業界的反對下,執行力度明顯減弱,而歐洲中央銀行在內部價格穩定的基礎上,幾次採取措施對歐元匯率進行干預,雖然力度很小,效果也不顯著,但是畢竟給予公眾一定的信心支援;歐元現金流通後,對於歐元的供求關係逐漸趨於平衡,歐元很快在世界經濟中確立了僅次於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當然,由於這三方面因素的變化尚在進行之中,而且變化的程度並非很大,因此歐元兌美元匯率回復到長期均衡價值仍然有待時日。

    中國網 2003年1月9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