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2003年財政經濟形勢分析及政策建議……汪義達 馬拴友

    (節選)

     一、2002年財政經濟運作的基本態勢

     (一)國民經濟繼續保持較快增長

     從經濟增長和國際收支平衡兩大指標看,2002年經濟形勢好于預期。1-9月份,GDP同比增長7.9%,其中一季度增長7.6%,二季度增長8.0%,三季度增長8.1%,初步扭轉了去年經濟增長前高後低、逐季下滑的態勢;國家外匯儲備繼續增加,9月末比年初又增加較多。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主要是價格持續下降,失業率有所增加。城鎮登記失業率由上年末的3.6%上升到今年上半年的3.8%,1-9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下降0.8%。2002年的經濟運作,呈現出以下三個主要特點:

     1、從供給方面分析,經濟繼續保持穩定增長態勢。1-9月,全國共完成工業增加值22487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2.2%,增幅同比加快1.9個百分點,呈現出較快增長的態勢。三季度,全國企業家信心指數為121.8,分別比二季度和上年同期提高2.6和6.4點。企業家信心指數在一季度出現明顯回升後,二、三季度保持平穩上升態勢,表明企業家對經濟發展信心增強。全國企業景氣指數三季度為127.0,分別比二季度和上年同期提高1.5和7.2點。企業景氣指數在一季度止跌回升後,二、三季度逐季小幅提高,企業生産經營呈現出平穩趨好的發展勢頭,説明經濟增長的微觀基礎有所增強。

    2、從需求角度分析,投資、消費、凈出口三大需求同向拉動經濟增長。2002年初世界經濟開始出現復蘇跡象,一、二季度和去年同期相比,OECD經濟分別增長0.7%和1.4%,其中美國經濟分別增長1.4%和2.1%,歐元區分別增長0.3%和0.6%。隨著我國加入WTO和世界經濟趨暖,2002年1-9月份,我國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和外貿凈出口的增幅分別為21.8%、8.7%和49.3%,表現出社會需求全面回升的勢頭,粗略估算,這三大需求分別拉動經濟增長4.8、2.5和0.6個百分點。而上年同期,我國凈出口下降29.2%,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內需拉動。

     3、從效益方面分析,經濟運作品質繼續得到改善。主要表現在:一是存貨明顯下降。到2001年,資本存貨佔GDP的比重由1996年的5.17%下降為-0.35%,減少了3847.1億元;商品庫存由10.6%降為4.3%,減少了3070.4億元。2002年,工業産銷銜接狀況穩定在較好水準。1-9月份,工業産銷率為97.6 %,比上年同期提高0.41個百分點,説明庫存繼續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國生産投資效率和增長品質的改善。二是企業經濟效益有所提高。2002年1-8月份,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124.9,比上年同期提高4.7點,比當年1-7月份提高0.6點。工業企業盈虧相抵後實現利潤總額3246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0%,增幅比1-7月份提高1.9個百分點。三是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加快。2002年1-9月份,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17.2%,農村居民每人平均現金收入實際增長5.3%。

     (二)財政政策調控取得明顯效應

    2002年1-9月,全國財政收入13169.90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0.9%。其中,中央財政收入6972.45億元,增長8.7%,地方財政收入6197.45億元,增長13.6%。全國財政支出13497.56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7.6%。其中,中央財政支出4188.03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7.4%;地方財政支出9309.53億元,同比增長22.8%。財政政策調控取得明顯效應。

    1、財政投資項目建設明顯加快,對全社會投資高速增長髮揮了重要作用。2002年上半年,累計下達財政基本建設投資計劃和預算數佔全年基建預算投資總指標的50.1%,明顯高於上年同期32.3%的水準。1-9月份,財政基本建設支出增長27.6%,説明國債建設投資有力地促進了全社會投資的快速增長。

    2、調整收入分配,促進了居民消費增長。繼2001年兩次“調資”以後,2002年1-9月份財政繼續大幅度增加社會保障支出,同比增長17.3%。行政事業單位離退休經費增長31.1%,撫恤和社會福利救濟費增長47.8%。另外,農村稅費改革範圍也已擴大到20個省份,重點都在糧食主産區和農業大省,明顯減輕了農民稅費負擔。這些措施,對城鄉居民收入1-9月份實際分別增長17.2%和5.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8.7%發揮了重要作用。

     3、出口退稅進度加快,刺激了出口較快增長。在前幾年連續提高出口退稅率的基礎上,2002年國家又將棉花、大米、小麥、玉米的出口退稅率由5%提高到13%。全年出口退稅指標預算安排1000億元,今年以來出口退稅指標下達比較及時,1-9月份全國出口退稅實際完成全年指標1000億元的92.5%。部分産品出口退稅率提高和退稅進度加快,對1-9月出口增長19.4%産生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4、稅收政策的結構性微調,支援了特定行業的發展。例如,金融保險企業營業稅稅率下調1個百分點,關稅平均稅率由15.3%下調到12%;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外購稅控加油機和稅控裝置繳納的增值稅可作進項抵扣,購進免稅農産品的進項稅額扣除率由10%統一提高到13%;改善金融企業的呆帳準備提取,實際呆帳損失超過呆帳準備經核實也可據實列支等。這些稅收政策的調整對促進特定行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5、財政政策的總體擴張效應增大。2002年1-9月份,財政收入增長10.9%,其中各項稅收增長11.2%,二者都大大低於1999年以來同期財政和稅收收入最低15%的增速,説明財政稅收政策的“緊縮”力度明顯減小(相對近年來同期財政收入高速增長而言),在財政支出仍保持較高增幅情況下(1-9月財政支出增長17.6%),增強了財政政策的凈擴張效應。

     二、2003年財政經濟形勢展望

    (一)2003年宏觀經濟有望繼續保持良好運作態勢

    支撐2003年宏觀經濟繼續趨好的積極因素較多,主要表現在:

    1、我國經濟已進入穩定增長的新時期。我國經濟從1997年開始出現結構轉換,逐步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其明顯特徵是經濟增長波幅減小,進入平穩增長時期。改革開放以後,我國經濟發生了四次週期波動:1977—1981年,1982—1986年,1987—1990年,1991—1999年。這幾次週期波幅較大,經濟大起大落特徵明顯。但從1997年以後的經濟增長變化情況看,我國經濟從1999年起可能開始進入一個新的週期。由於資訊技術等新經濟因素逐步發揮較大作用,勞動生産率穩步提高,經濟將邁入一個穩定增長的長週期階段。

    2、市場主體自我發展能力有所增強。一是房地産投資繼前兩年分別增長19.5%和29.7%之後,2002年1-9月份又增長29.4%;二是外商直接投資在上年增長14.9%基礎上,2002年1-9月份又增長 27.5%;三是集體和個體投資明顯回升,1-9月份,集體經濟投資增長15.7%,個體經濟投資增長20.2%;四是東部地區投資已佔到全國的60%左右,超過了1995年以來的最高值(53.22%)。

    3、社會消費穩定增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際增長率,1979-1997年平均為8.2%,1998-2001年為10.5%,今年1-9月份為10.2%。當前,住宅、汽車、電子通訊等行業生産對需求和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明顯增強。1-9月份商品房銷售額和銷售面積分別增長31.9%和24.0%,汽車生産增長33.2%,行動通訊設備製造業增加值增長39.2%。

     4、世界經濟復蘇為我國提供了寬鬆的外部環境。儘管存在不確定因素,但世界經濟復蘇的趨勢基本確立。而且,美國經濟存在持續復蘇的有利因素:首先,美國的工業生産自2002年初已經連續6個月增長,企業庫存在連續15個月下降後於5月份開始回升。其次,美國居民收入近年來持續增長,儘管2001年後增幅趨緩,但仍保持增長勢頭,使得消費開支呈增長趨勢,尤其是住房和汽車消費依然強勁,其中汽車銷售8月份增長率上升到13%。第三,近期美元走軟將使美國製造商受益,將提高其市場競爭能力。第四,美國有強大的綜合國力做後盾,具有豐富的宏觀經濟調控經驗,仍然是世界上最具投資價值和經濟增長潛力的國家。根據IMF的預測,2003年世界經濟將由2002年預計增長2.8%上升到3.7%,大大超過2001年2.2%的增長水準。在世界經濟復蘇背景下,加上我國加入WTO後在國際貿易體系中獲得平等地位,貿易條件改善,更有利於我國擴大出口。

    (二)2003年財政經濟運作中需要關注的主要問題

     1、財政收支矛盾仍比較突出。從理論上分析,財政收入增長對經濟增長的彈性系數一般為1或略高於1,2002年以來財政收入增幅下降可能是一種趨勢性變化。1998—2001年稅收分別增長12.5%、15.3%、17.8%和21.6%,大多是一次性、特殊或短期增收因素作用的結果。隨著稅收徵管的逐步到位、稅收優惠政策更加趨向規範、打擊走私增收作用趨穩以及股市由過度投機趨於理性,帶動財政收入超經濟增長的短期性增收因素作用將逐漸弱化,財政收入和稅收的增長也將逐步回歸到比較穩定的趨勢值上。在稅制沒有明顯變化的情況下,未來一段時期財政收入的增長可能略高於經濟增長。而財政支出由於利益剛性,難以壓縮,特別是從經濟發展、深化改革和維持社會穩定的要求看,今後國家財政特別是中央財政增支壓力還將進一步加大。

    2、市場價格持續下降。截止2002年9月底,居民消費價格連續11個月下降,商品零售價格連續16個月下降。雖然價格降幅有逐步減小的趨勢,但通貨緊縮的壓力依然存在。特別是由於以下三個因素的存在,決定了目前物價溫和下降不是一種短期現象:一是結構性供過於求是長期性的。據經貿委對2002年上半年600種主要商品調查,供過於求的商品佔86.3%(比上年下半年提高了3.4個百分點),供求基本平衡的僅佔13.7%,這種狀況短期內難以改變,價格下降是結構性過剩的強制調整。二是科技進步速度加快、勞動生産率水準提高和産品生命週期縮短也會使商品價格呈自然下降趨勢。例如美國經驗統計表明,累計産量每增加1倍,成本可降低20%左右。三是全球性通貨緊縮及我國關稅下調和取消部分商品進口限制也是國內市場價格下降的重要因素。

    3、社會就業壓力進一步加大。2001年,城鎮國有企業下崗職工515萬人,非國有企業下崗職工200多萬人,加上681萬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共計1400萬人待就業,約相當於城鎮經濟活動人口的7%。除了現有的下崗失業人員,目前農村地區有1.5億左右的富餘勞動力,而且從發展趨勢看今後每年還要新增勞動力1200-1300萬人,結構性改革加快、加入WTO對相關産業的衝擊還會帶來結構性失業問題。而我國的就業彈性(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帶來就業增長的百分點)目前已降至0.1,不足80年代的1/3。説明我國勞動力市場供過於求的矛盾還可能存在較長一段時期。

     4、收入分配差距和“三農”問題,制約著消費需求的進一步擴大。當前,我國收入差距明顯擴大問題越來越突出。據有關專家估算,1999年我國城鄉、城鎮和農村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數分別為0.456、0.354和0.336,比1978年分別提高38%、121%和60%,除低於南美和俄羅斯等極少數國家外,高於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其中,主要是城鄉之間、地區之間收入差距過大。2001年,我國地區差距指數(地區每人平均GDP最高與最低之比)為12.9;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指數(城鄉每人平均收入比)為2.9,與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平均1.5相比高出93%。

     需要注意的是,矛盾又突出表現為農民收入低下。2001年,農民每人平均收入為2366元,其中貨幣收入只有1800元,相當於城市居民10年前的水準。2002年1-9月份農民貨幣收入增長5.4%,仍明顯低於城鎮居民收入增長16%的幅度。收入分配差距較大,農民收入低下是我國消費需求增長緩慢、居民消費佔GDP比重和對經濟增長貢獻相對低的重要原因。例如國外居民消費佔GDP的比重都達50%—70%,而我國2001年只有46.6%。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2001年美國為78.7%,澳大利亞83.9%,英國為89.5%,而我國僅有56.6%。

    5、世界經濟走勢存在不確定性。雖然世界經濟有復蘇跡象,但仍然存在許多變數。由於美國以IT産業為代表的技術革命已從早期的高速創新進入一個平穩的擴張期,當前美國投資利潤率的下降將是一個長期性的現象,這就決定了其經濟復蘇從中長期看不可能是強勁的,特別是近期美國的一些經濟指標變化也預示著全年經濟不容過於樂觀。一是財政和貿易雙赤字並存,2002年5月份美國貿易逆差再創新高達到376億美元,2002財年前9個月(2001年10月至2002年6月)財政赤字達1180億美元,預計全年將達1650億美元。二是受安然、世界通信、施樂、時代華納等大公司會計醜聞打擊,投資者信心指數降至近6年的新低。三是股市、匯市大幅下跌。2002年3月份以來,美國道瓊斯30種工業股票平均價格指數下跌34%,納斯達克綜合指數下跌72%,跌到了1997年以來的最低點。同時,美元自5月17日以來持續貶值。美國經濟增長的不確定性將可能延緩世界經濟的恢復,進而對我國2003年的經濟增長帶來一定影響。

    綜合以上因素分析,並運用宏觀經濟模型,我們初步預測2003年經濟增長7.8%左右,其中最終消費增長8.2%,資本形成增長9.1%,凈出口下降3.8%。國民經濟將繼續保持穩定快速增長的勢頭。

    三、幾點政策建議

    (一)大力促進民間投資和社會消費

    1、加快投融資體制改革,為民間投資創造平等的政策環境。一是按照“誰投資、誰決策、誰受益”的原則,切實保護民間投資主體的權益;二是最大限度地開放民間投資領域;三是提高投資政策和程式的透明度,改善民間投資環境;四是借鑒一些地方近年來的成功經驗,充分利用BOT、ABS、産權轉讓、合資參股等形式,積極吸引民間投資進入城建、環保、公路、橋梁等基礎設施領域。

     2、改善消費環境和培植消費熱點,促進消費快速穩定增長。一方面,要加快調整相關的消費政策,建立良好的市場秩序,改善消費環境。如認真清理汽車、住房、通訊和旅遊等方面的消費政策和收費,制定鼓勵消費的政策措施;對經濟適用房建設在稅費、價格等方面實施“綠燈”政策,使經濟適用房加快走向普通大眾;加大打擊生産銷售偽劣商品、欺行霸市行為的力度,整頓市場秩序,改善服務品質。另一方面,應通過建立個人信用體系、開發新的消費信貸品種、確定合理的信貸利率,延長貸款年限,簡化貸款手續,大力發展消費信貸。

     (二)繼續完善積極的財政政策

     實施積極財政政策應從以促進經濟增長為中心轉向以提高經濟增長品質和維護社會穩定為中心,從以國債投資為重點轉向充分發揮國債、稅收、收入分配、財政補助和貼息等政策的組合效應。

    一是調整國債資金使用結構與方式,擴大財政資金的“乘數效應”; 二是充分發揮稅收的宏觀調控和聚財功能作用;三是完善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維護社會穩定

     (三)加大貨幣政策支援經濟的力度

    1、實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一是採取向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發放再貸款的方式,適當擴大貨幣發行量,消化特定貸款等歷史壞賬,同時繼續降低再貸款利率。二是採取有效措施,擴大存貸款利差,並放寬貸款利率浮動幅度,逐步縮小存貸差。三是下調中央銀行存款準備金利率,必要時可以實行零利率,刺激商業銀行貸款。

     2、改革郵政儲蓄,理順郵政儲蓄轉存款利率。現行郵政儲蓄轉存款利率明顯高於中央銀行1年期再貸款利率和商業銀行在中央銀行存款利率的水準,造成郵政儲蓄增長過快,部分農村地區資金短缺。應儘快研究郵政儲蓄機制的改革方案,其存款利率應和其他金融機構基本一樣,併合理確定郵政財務管理體制。

    3、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加快對國有商業銀行激勵機制的改革,解決銀行的貸款激勵和風險約束不對稱問題,確立銀行的利潤目標,建立起以商業原則為基礎的貸款決策機制,並嚴格對貸款企業的財務約束。同時,通過公司化和股權多元化推進金融體制特別是國有商業銀行體制改革,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以有效發揮貨幣政策支援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

    中國網 2002年12月20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