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2003年稅收經濟運作狀況的分析……張培森

    (節選)

    一、對今明兩年稅收及經濟發展基本趨向判斷

    首先,從稅收與經濟的總體關係看,稅收與經濟最密切、最直接的指標是GDP增長、物價水準和進出口貿易狀況。從我國的經濟運作基本狀況及主要稅收經濟指標分析:2001年GDP增長7.3%,稅收收入(不含農稅和關稅,約佔各稅總額的11%)增長19.7%。稅收收入與GDP的比重為15.8%。稅收收入對GDP的彈性系數為2.7。從近幾年稅收與經濟運作情況看,稅收總體上反映經濟狀況和走勢,但在稅收收入增量結構上不完全反映經濟增長對稅收的貢獻率。即出現稅收反經濟週期現象。因為從1997年-2001年,稅收收入對GDP的彈性連續超過1,分別是1.7、 2.0、 2.8、 2.5和2.7。而據研究成果比較符合我國實際的、科學的彈性區間應在0.8-1.2。顯然上述稅收彈性大幅度超出理想區間,從經濟規律和經濟理論看,出現了稅收超經濟增長,即稅收反經濟週期問題。但是,這種現象的出現不是一般的經濟規律,而是在我國經濟轉軌和經濟結構調整階段的特殊的稅收經濟現象。而從稅收對經濟運作實際影響分析,未産生大的負面作用。從2002年對稅收經濟預測情況初步分析,稅收彈性會出現明顯的下降拐點,比2001年降低,但仍將處在1.6以上的高位。這主要是因為,總體上經濟增長決定稅收收入增長,但是稅收收入計劃(預算)是剛性的,每年的增長速度是既定的。而在一些貧困地區,往往地方政府還要追加收入任務,經濟就不可能決定稅收,稅收也並不反映經濟運作狀況。因此,改革這種分配體制的必要性是可想而知的。

    其次,從物價水準變化情況看,2001年居民消費價格為0.7,商品零售價格為-0.8,生産資料價格為-1.6,工業品出廠價格為-1.3,可以説2001年的物價水準是低位徘徊。在此基礎上,今年1-3季度物價水準總的仍為負增長,預計全年上述4項指標會有升有降。居民消費價格略有上升,但不會有大的上升幅度;其他3項指標基本維持穩定,因此全年物價水準很可能總體仍保持負增長。由於物價的低水準,對稅收收入的影響是負面的,大約影響稅收收入100-200億元。

    再次,從進出口貿易情況看,今年下半年隨著世界經濟出現轉機,我國出口貿易有所增加,預計2002年全年進出口形勢會好于2001年,但進口增速會快於出口增速。鋻於此,關稅將繼續減少,出口退稅額有所增加,將會從兩方面影響2002年的稅收收入。

    第四,企業效益提高,有利於增加所得稅收入。今年5月份以後工業企業效益提高,企業所得稅總體增加,涉外企業所得稅增長快於內資企業所得稅增長。

    總之,2002年我國經濟形勢總的趨向是穩定的,發展的有利因素和潛力空間較大。但是多變的、複雜的因素也較多,因此需要審時度勢,加強對國內外時局的分析與研判,作出準確的決策。影響今年稅收的因素主要是政策性的。包括降低金融保險營業稅率使稅收減收;降低證券交易印花稅率及股市縮量稅收減少;關稅稅率下調進口代徵兩稅減少;提高農産品抵扣率及西部大開發優惠政策的落實等形成的稅收減收。2001年我國稅收政策減免500多億元,預計今年不會低於上年。受上述這些因素及其他因素的影響,2002年的稅收增速將比2001年約降低7個百分點左右。

    二、2002年-2003年稅收經濟運作的基本矛盾與主要影響因素分析

     (一)我國近年經濟增長與運作當中最基本、最突出的矛盾。大量的經濟統計數據表明,我國當前經濟領域存在的主要的、最為突出的矛盾是:較快的經濟增長與明顯的內需不足;較快的經濟增長與偏低的物價水準;較快的經濟增長與較高的失業率;有限的經濟稅源與高速的稅收收入增長。分析解決這些矛盾,對於理順改革與經濟發展,改革與調整宏觀及微觀分配關係,改革與社會穩定和社會進步意義重大。

    其一,從國家的統計資料顯示和官方認為,我國自1996年開始出現所謂經濟軟著陸。經濟增長率(可比價)由1992年的14.2%下降至1996年的9.6%。自此以後,經濟增長率從1997年的8.8%逐年下降到1999年的7.1%,2000年恢復至8.0%,但是2001年又降到7.3%。從我國經濟增長率變化的歷史軌跡看,可以説是處於經濟增長週期的低位。然而,從與世界經濟增長的情形比較,我國的經濟增長率並不低,與發展中國家相比較也是如此。應當反思,我國過去若干年的高經濟增長是依靠大量資源和基礎設施浪費性投入支撐的。近年來7%-8%的經濟增速與調整後的資源結構及基礎設施是相匹配的。保持7%-8%的適度經濟增速,這已是80年代許多經濟學家的共識。因此,在我國內需不足的情況下,不是一味地要提高經濟增長速度,而是要提高技術含量和經濟增長的品質,擴大國內消費與出口貿易。這是處理好較快經濟增長與內需不足矛盾較好的方法。

    其二,統計資料還顯示,我國的物價水準在近年是比較低的。1999年-2000年期間曾出現通貨緊縮現象。在2001年除居民消費價格全年為0.7%的正數外,商品零售價格、生産資料價格和工業品出廠價格均為負增長。而從2001年第四季度開始至2002年1月份四個月,以上四項反映物價水準的指標都是負增長。從今年2月份以後,以上四項指標出現有升有降,但是,商品零售、生産資料、工業品出廠價格三項指標始終是負增長,某些月份有所上升,但上升幅度不大,這表明生産方面的需求不足是十分明顯的。進一步分析可以發現,這種需求不足主要來自國內。據有關部門對我國600多種主要商品統計,2001年供大於求的商品佔近80%,供求平衡的商品近20%,供不應求的商品基本沒有。這就是説,我國調整經濟結構的目標是顯而易見的:改造傳統工業,淘汰過剩和落後的生産能力;加快建立高新技術産業,已是刻不容緩。

    其三,我國的經濟增長儘管近年保持在7%-8%的增速,但仍屬世界之最。問題是這樣高的增長率為什麼仍會伴隨著較高的失業率?而且潛在的失業率還難於準確統計。具體分析也不難發現,上述問題的存在是由中國的國情決定,這是不言自明的。我們需要指出的是,我國的較高的經濟增速是比較國外而言的。近年來經濟結構調整壓縮了大量落後和過剩的生産能力,同時面對國際國內的市場競爭,許多傳統企業處於劣勢,必然出現富裕勞動力。面對市場經濟的競爭,根本的出路在於加快工業化進程的同時,擴大第三産業,支援農業的發展,開拓農村市場,並逐步實現小城鎮化,以解決經濟持續增長與擴大就業問題。

    其四,稅收超經濟增長是近年來社會各界普遍議論的熱點話題。其實也是關於有限的稅源為什麼要徵那麼多的稅收的問題。我國經濟稅源有多大,應當提供多少稅收收入,是很多人關心的。如果從理論上講,經濟稅源的規模就是GDP的規模,GDP的增長速度就是稅收的增長速度。稅收應當與GDP保持基本同步增長。但是在實際執行中,還有許多因素要考慮,受到制約。這就是稅源結構和收入結構,財政需要與經濟提供的可能性兩方面的問題。

    從我國近年稅源結構和稅收收入結構看,第一産業GDP約佔GDP總量的16%,第二産業約佔61%,第三産業約佔33%;從稅收收入結構看,第一産業約佔稅收收入總額的4%,第二産業約佔62%,第三産業約佔34%。可見,第一産業提供的稅收最少,與GDP的規模不成正比。主要原因是我國農業附加值低,免稅産值與低稅産值比重大;第二産業、特別是第三産業提供的稅收與其增加值基本一致。這是第三産業在“九五”期間得到較快發展的結果。這也説明我國的稅收政策體現對農業低稅,對第三産業輕稅,對第二産業力求稅負適中。但是第二産業的稅負不平衡的問題始終比較突出,這也是今後我國稅制改革和稅收政策調整的主要目標。

    從近三年來稅收收入增量構成分析,經濟提供的稅收大約平均佔50%左右;政策性的變動使稅收有增有減,總的看減大於增,約佔20%;加強徵管提供的稅收約佔30%左右。可見,稅收徵收數量的增加,總體上沒有給企業經濟發展帶來負面影響。然而,稅制與政策設計的不利影響是存在的,這也是需要改革的目標之一。

    從財政需要和經濟提供的可能性看,所謂財政需要包括財政收支兩方面。收入主要是稅收收入,近年各項稅收收入總額(包括農稅和關稅)約佔財政收入的95%左右。稅收的效果根本體現是取之有度。然而取之有度的依據是什麼?是財政預算。按現行財政體制改革方向是建立公共財政體制。按照這一要求,稅收所取的度,應當是提供公共産品的數量為基本底線,再加上一個必要量。但在年度預算實際執行中,往往稅收預算的執行是財政支出規模有多大,稅收收入就必須徵多大規模,造成“以支定收”的定式格局,違反了公共財政原則,不能真正體現“需要與可能”。

    由上述分析看,要緩解以至解決經濟運作中的基本矛盾,真正適應我國加入WTO和經濟持續發展的需要,為企業競爭提供寬鬆環境,從當前看,財稅體制改革是極為重要的環節,特別是稅制改革勢在必然 ,勢在必行。

    (二)我國稅收經濟運作中主要影響因素。在我國近年來,稅收經濟運作中最為明顯的特點是稅收連續多年大幅度增長,有力地支援了改革開放方針的落實。但是稅收收入能否繼續保持高增長,有無後續稅源基礎,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從當前國際國內形勢分析,既有經濟因素,也有非經濟因素;既有確定因素,也有不確定因素。尤其在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中,往往經濟和非經濟的因素,確定的和不確定的因素參合在一起,變得錯綜複雜。

    從目前我國國內情況看,影響稅收經濟比較清晰的、確定的經濟因素是GDP繼續保持穩定增長;物價水準仍然低位運作;供大於求的買方市場繼續存在。比較穩定的非經濟因素是我國社會穩定,大多數人物質需求和文化生活等需求逐步提高。影響稅收經濟不確定的主要因素是企業經濟效益不穩定;投資、進出口貿易波動大。

    從國際情況看,可以説,世界經濟在恢復中不確定的因素大於確定因素;非經濟因素的影響在一定條件下要大於經濟因素,如美國的武力外交,這有可能會破壞世界經濟平衡格局。這也是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最大障礙和隱患。在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隨時分析研究國內外形勢,確定正確的應對政策和措施,穩定發展我國的經濟是最重要的。

    三、對2002年和2003年稅收與經濟的初步分析預測

    鋻於對近期各種影響稅收經濟的因素和2002年1-9月份的稅收增長分析,以及對我國經濟發展趨勢的初步判斷,2002年-2003年我國稅收與經濟的重要指標預測結果如下:

    

    2002年-2003年稅收與經濟主要指標預測表

    ———————————————————————————

    年 GDP增長 物價水準 稅收收入增長 佔GDP比重 稅收彈性

    

    2002 7.8% -0.5% 12%16.42% 1.64

    

    2003 7.5% 1% 13% 17.11% 1.5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表中GDP增長為可比價;物價水準為居民消費價格、社會商品零售價格、生産資料價格和工業品出廠價格平均水準;稅收收入(不含農稅與關稅);稅收彈性按GDP現價計算。

    (作者單位:國家稅務總局科研所)

    中國網 2002年12月20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