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的運作已進入相對寬鬆時期……華如興 潘文卿

    (節選)

    一、2002年中國宏觀經濟運作分析

    在2002年,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和出口)均有良性表現。投資的大幅增加和消費的穩定增長,表明中國經濟的內生性動力有所增強,經濟增長的基礎進一步鞏固;而在國際經濟整體低迷的情況下對外經濟所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則表明現階段的中國經濟具有很強的“避害趨利”機能。不足之處,是通貨收縮的陰影仍然存在。

    1. 固定資産投資

    2002年增發國債仍然保持前兩年1500億元的規模。多方調查結果顯示,國債投資項目的建設對拉動社會投資有明顯積極作用。高速公路和高等級公路的建成拉動了民間客貨運輸車輛的更新換代,農村電網改造拉動了農民對小型農機具的投資,城市公共設施和道路建設拉動了房地産投資,港口、道路、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促進了外商直接投資的增加。前3個季度,固定資産投資總額達25838億元,同比增長21.8%。

    更為可喜的是,民間投資在今年保持了較快的恢復性增長。上半年,集體和個人投資分別增長15.8%和19.4%,增幅分別比去年同期提高7.1和12.9個百分點;集體和個人投資對整體固定資産投資的貢獻率為23.8%,比去年同期提高8.5個百分點。其中城鎮個體投資增加額為329.6億元,同比增長46.4%,不但增長速度名列各種投資之首,而且投資增加額也大於國債投資實際到位增加額和實際利用外資增加額,城鎮個體投資的高速增長已經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之一。

    2. 消費

    2002年居民收入較前幾年有較快的增長。上半年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每人平均現金收入同比分別增長17.5%和5.9%,增幅高於去年同期12和1.7個百分點;而全國城鎮居民每人平均消費性支出同比增長16.5%,大大高於去年同期4.6%的增幅,增速創近年來的新高。另一方面,經過多年培育和引導,居民住房、汽車、通訊、旅遊、教育等新的消費熱點逐步成熟,增長勢頭強勁。上半年汽車銷售量達154.4萬輛,比去年同期增長25.9%。前3個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29111億元,同比增長8.7%,處於穩定增長趨勢。

    3. 對外經濟

    對外貿易狀況明顯好于預期。2002年前3個季度,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為4451.4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8.3%;其中,出口2325.6億美元,增長19.4%,進口2125.7億美元,增長17.2%;貨物貿易順差199.9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66.2億美元,增長百分之49.4%。

    自1998年來,中國的進出口總額每年均有較大幅度的增加,但出口凈額卻連續3年負增長,即,外貿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為負。2002年出口凈額再次出現正增長,外貿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將由負轉正。對外貿易能有如此驕人成績,與世界經濟比上年略有回升有關,更主要的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進一步發揮比較優勢,積極拓展國際市場,入世的正面效應顯現,連傳統大宗産品的出口也恢復了穩定的增長勢頭。當然,也與中國政府正確的對外經濟政策有關。

    2002年外商來華投資(FDI)也呈現持續快速增長勢頭,項目投資的平均規模擴大,投資領域不斷拓寬。前3個季度,外商實際投資395.56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2.55%。其中以外商獨資企業增長尤為明顯,1~8月投資項目數佔全部外商直接投資項目數的2/3,實際投資佔全部外商實際直接投資金額的60%。外商投資的快速增長主要是國內投資環境繼續改善,以及宏觀經濟表現良好,中國經濟發展前景對外商的吸引力進一步增強。

    

     二、“十五”後期的總體經濟走勢與今明兩年的預測

    1. 對“十五”後期總體經濟走勢的判斷

    影響宏觀經濟運作的國際不確定因素和國內的某些不利因素,是客觀存在的。

    全球經濟發展的前景仍不明朗。世界經濟全面復蘇的時間已經延後,美國經濟的復蘇仍面臨很大的困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預計,2002年美國經濟的增長速度僅為2.2%,2003年為3.1%。與此同時,日本和西歐的經濟復蘇也仍脆弱,日本經濟將繼續被金融和公共債務問題所拖累,而歐洲經濟則受到金融和貨幣政策的束縛,增長仍顯乏力。

    2003年將是中國加入WTO後的第二年,隨著中國關稅的進一步下降和非關稅限制的進一步減少,中國將開始面臨進口大幅增加的壓力,進口産品對國內産品的衝擊將更加明顯。與此同時,隨著外商投資大量進入中國,中國作為世界加工基地的特徵也將更加明顯,因而,中國産品的出口也將會有一定幅度的增加。但總體看來,中國的貿易順差,即出口凈額,將會延續前幾年的軌跡而有所縮小。

    在國內,影響經濟運作的不利因素,大多是體制改革和經濟結構調整中出現的問題,以及政策方面的某些問題,比如,國企改革和金融體制改革不順利,社會保障體系尚未到位,貨幣政策的作用不強,收入差距擴大化,以及值得警惕的失業問題。不過,我們更關注的則是長期存在的“三農”(農業生産、農村經濟、農民收入)問題,因為它關係到我國經濟運作的基礎,是經濟發展全局的根本問題。這些國內問題,包括強調了不知多少年而沒有突破性解決的“三農”問題,只要真下功夫,政策得當,措施落實,在前進中都是可以解決的。

    事實表明,搞好國內經濟,才有融入世界經濟的堅實基礎。2001年,世界經濟整體處於不景氣,世界貿易額20年來首次下降,而中國卻有高過10%的增長;該年世界資本流量(FDI)急劇下降,而中國的外商直接投資為46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7%),在全球排列上升至第六(在發展中國家則繼續位居第一)。美國科爾尼管理顧問有限公司于2002年9月發佈的一份年度報告説,中國已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排名第一的對外國直接投資最具吸引力國家。而且認為,中國已牢固確立的這一競爭力地位將鮮有競爭者。2002年的中國經濟,繼續了2001年的向好趨勢。

    可以認為,中國企業和中國政府具有了適應市場和國際變化的機制,現階段的中國經濟具有很強的“避害趨利”機能。我們還認為,“十五”後期的中國經濟將處於相對良好狀態,經濟運作已進入相對寬鬆的時期。

    2. 對今明兩年的預測

    在2002年中國投資較高的增長基數上,2003年中國的國內投資增速可能會略有下降,估計全年投資增長約在20%左右。中國的消費市場已趨於成熟。一方面,隨著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以及居民對各項改革措施的逐步適應,中國居民的收入預期將趨於穩定;另一方面,多年培育的諸如汽車、住房、旅遊、教育等消費熱點也將進一步形成。這些都將促成中國消費需求的穩定增長。當然,由於中國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有所拉大,以及農民收入增長仍缺乏後勁,這將對中國居民邊際消費傾向的提高起到抑製作用,從而也決定了中國消費需求增長不可能出現大幅度的上升。2003年中國經濟增長仍無法徹底實現從“投資推動”向“消費拉動”型的轉變。

    中國網 2002年12月20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