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2003年宏觀經濟發展趨勢分析與預測……何林

    (節選)

    一、2002年宏觀經濟發展態勢

    2001年下半年,世界經濟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特別是美國“911”事件後,國際經濟形勢日趨嚴峻,美國、日本、歐盟三大經濟體同時陷入經濟低谷,世界經濟和貿易出現近幾年以來較為嚴重的衰退,對我國外貿出口産生了不利的影響,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嚴峻的考驗。很多國際組織對2002年世界經濟增長和全球貿易額增長趨勢十分擔心,不少國內的經濟學家和學者,在充分考慮國際外部環境不利因素及國內多種矛盾和問題的前提下,預期2002年我國外貿出口增幅將會繼續下降,在國內投資需求不能全面啟動、消費需求沒有較大幅度上升的情況下,我國的經濟增長可能再一次面臨下滑趨勢。

    然而,今年以來,宏觀經濟並沒有按照年初人們的預期軌跡發展。面對不利的國際經濟環境,我國政府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大力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抓住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契機,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使國民經濟保持了良好發展勢頭。各項經濟指標表明,我國經濟運作態勢明顯好于預期:

    國民經濟保持較快增長,上半年實現國內生産總值45535.8億元,同比增長7.8%。其中,第一産業4633.2億元,同比增長2.6%;第二産業25082.4億元,同比增長9.6%;第三産業15820.2億元,同比增長6.6%;

    財政收入與經濟增長同步增長,增幅逐步升高。上半年實現財政收入8599.6億元,同比增長9.2%;1-8月份,全國財政收入11657億元,同比增長10.2%;

    城鄉居民貨幣收入進一步提高,與去年同期相比,按同口徑計算,上半年城市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名義增長17.3%,農民每人平均現金收入名義增長5.6%;

    對外經濟貿易收支情況良好,出口保持了較快增長的態勢,進口適度增長,扭轉了進出口順差減少的趨勢。上半年實現進出口總值2707.1億美元,同比增長12.3%。其中出口1420.6億美元,增長14.1%;進口1286.5億美元,增長10.4%,實現進出口順差134億元; 1-8個月出口達到2007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18%。

    工業企業經濟效益逐步好轉, 1-8月份,工業企業盈虧相抵後實現利潤總額3246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0%;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虧損同比下降1.1%;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124.9,比上年同期提高4.7點。

    從全年經濟發展趨勢看,在投資、消費、出口需求穩定上升的作用,我們預計全年國內生産總值達到102730億元,比上年增長7.5%左右。其中:第一産業14990億元,增長幅度在2.7%左右;第二産業53230億元,增長幅度在9.6%(工業增加值增長幅度在10.8%);第三産業34510億元,增長幅度在6.8%左右。

    受國家以擴張性財政政策的積極作用,預計全年國有及其他類型投資將增長19%左右,城鄉集體及個人投資增長10%左右,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將達到42860億元,增長16%;

    由於今年居民收入增幅提高,國內外經濟形勢好于預期,以及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環境的改善,關稅逐步降低引起進口商品和國內消費市場價格的下降等因素,我國居民購買能力提高,預計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際增長率與上年持平,在10%左右,考慮到價格下降的因素,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0860億元,名義增長8.7%;

    全年進出口將出現恢復性增長,預計進出口總額為5700億美元,增長12%,其中,出口為2990億美元,增長12.3%左右,進出口貿易順差為210億美元左右。

    二、經濟保持較快增長的原因

    今年我國經濟運作情況好于預期的主要原因是:

    其一,擴大內需、擴大對外開放的宏觀經濟政策,促進了投資、消費和出口三大需求的上升,有力地支撐了經濟快速增長。固定資産投資保持高增長,達到了“九五”以來最高水準;消費需求平穩增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際增長率在10%左右;出口增長大大超乎年初預期,增幅達到兩位數。

    其二,在交通運輸設備製造、電子通信設備製造等行業加快增長的帶動下,我國工業生産出現強勁的增長勢頭,增幅保持在12%左右。

     其三,世界經濟好于年初預期,出現恢復性回升,對今年我國出口産生了有利的條件。

     三、2003年宏觀經濟發展趨勢分析

    國民經濟持續平穩增長、世界經濟形勢好轉以及入世産生的良性效應等多種因素,將有利於2003年宏觀經濟向更好的方向發展。但是,經濟運作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如就業壓力增大、市場物價低迷、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農村消費需求不足等,制約社會總需求上升,影響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綜合考慮多種因素,我們預測,2003年在堅持擴大內需政策和方針前提下,努力增加就業、緩解通貨緊縮壓力,加快第三産業發展,國內生産總值增幅將到達7.4-7.6%。2003年宏觀經濟發展中消費、投資的主要趨勢是:

    1.消費需求仍將保持10%左右的實際增長。

    儘管當前居民收入差距擴大、農民收入水準低、農村消費需求不足等,形成影響消費需求較快增長的長期性制約因素,但由於市場供應豐富、物價下降、居民購買力提高,居民消費需求平穩增長的格局不會發生變化,2003年消費需求仍將保持10%左右的實際增長。這是因為,在連續幾年擴大內需宏觀政策的積極引導下,隨著我國經濟持續增長,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加快,住房、汽車和教育等個人消費信貸等政策出臺,一些促進消費增長的有利因素已經或正在逐漸形成:

    居民收入增長加快。1997年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為5160元,2001年提高到6860元;農村居民每人平均純收入1997年為2090元,2001年增加到2366元;2002年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加快,我們預計,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可望提高到7854元,增長14.5%;農村居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可望增加到2490元,增長5.2%。城鄉居民貨幣收入進一步提高,以及落實“兩個確保”政策,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線水準政策實施,不同收入階層的購買力均有所提高,使居民預期趨於穩定,增強了消費信心。

    一些新的消費熱點正在形成。住房、家庭轎車、通信、旅遊等領域的消費出現良好的發展勢頭,成為突出的消費熱點。隨著住房制度的改革,商品房投資升溫,居民個人購買住房的比例明顯上升,商品房銷售額增長超過20%,並帶動了建築及裝潢材料等相關商品銷售的持續增長。入世關稅下調、汽車降價、新車型投放市場加快促使汽車消費市場趨旺,2003年我國進口汽車關稅還將繼續降低,隨著汽車信貸門檻的降低、汽車消費環境的改善,家庭轎車消費還會保持較高的增長。此外,居民對通信服務的消費將不斷增加。目前,我國固定電話已經超過2億戶,行動電話接近2億戶,全國電話普及率超過30%,已經形成了越來越大的電信消費群。

    居民消費結構不斷改善。近幾年來,我國居民消費結構正在發生變化,吃、穿等消費支出比重降低,住、用、行和文化娛樂等消費支出明顯提高。城鎮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從1997年的46.4%下降到2001年的37.9%;農村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從1997年的55%下降到2001年的47.7%。隨著2003年住房、家庭轎車、通信、旅遊、教育等領域消費熱點的形成和繼續保持,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將繼續下降,消費結構將得到進一步改善。

    2.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增速有望保持在兩位數。

    固定資産投資保持持續增長是2003年國民經濟穩定增長的重要條件之一。根據我們初步測算,在外部環境尚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情況下,要使2003年國內生産總值增速保持在7.5%左右,需要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達到47480億元左右,增長幅度達到兩位數。我們認為,2003年在繼續堅持積極財政政策取向的同時,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積極吸引外資,擴大民間資本進入範圍,鞏固民間投資需求上升趨勢,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增幅有望達到兩位數。

    從目前固定資産投資需求趨勢看,民間投資啟動和外資投資迅猛增長成為亮點。尤其是民間投資需求的回升,為投資增長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近幾年來,在積極財政政策的引導下,隨著投資環境逐步改善,民間投資信心得到增強,民間投資需求乏力的狀況得到改觀,投資需求增幅出現逐年上升趨勢。2000年集體和個人投資增長幅度達到9.35%,2001年上升到10.4%。2002年我國加入WTO和新的鼓勵民間投資的政策措施出臺和實施,使國內外市場進一步開放,民營投資領域得到拓展,投資公平競爭環境有了進一步改善,促進了民間投資需求穩步上升。2002年上半年,集體投資增長15.8%,個體投資增長19.4%。從這三年民間投資需求的變化態勢可以得出一個基本的判斷,民間投資需求已經逐步步入穩定上升的軌道。

    但是,也應該重視影響投資增長的因素。連續五年以國債為主的積極財政政策為擴大內需做出顯著的成績,但財政赤字的逐步擴大、效應遞減使其面臨“淡出”的壓力;市場物價持續下降,影響投資者的收益預期;在民間投資方面還未根本解決市場準入限制、行業壟斷、融資渠道不足等體制上的障礙。以國債為主的擴張性財政政策淡出是必然的,但2003年仍不具備時宜條件,民間投資啟動需要進一步引導和鞏固,同時,從宏觀經濟政策取向看,應擴大民間資本對目前高增長行業的進入,如汽車、機械、建材、房地産、電子、郵電通信等行業,創造更加寬鬆的金融環境,增強民間投資信心,從而鞏固民間投資需求上升趨勢,使民間投資成為保持投資較高速增長的重要力量,為以國債為主的擴張性財政政策淡出創造條件。(作者單位: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公司710所)

    中國網 2002年12月20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