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開發區類上市公司運作情況分析  

    開發區類上市公司成為房地産板塊的亮點

    據上海證券信息有限公司統計,截止到10月31日,滬深兩市中有1214家上市公司披露季報,其中有1038家實現盈利,176家出現虧損,前三季度加權每股收益達到0.127元。與這些數據相對照,房地産板塊業績差強人意:68家上市公司中有12家虧損,虧損比例為17.65%,比全部上市公司虧損比例14.50%高出了3個多百分點;前三季度加權每股收益為0.08元,僅為全部上市公司平均每股收益的63%。

    房地産板塊雖然頹勢依舊,但其中的開發區類上市公司表現尚可:14家開發區類上市公司中,虧損公司僅有2家,虧損比例為14.28%,低於上市公司平均水準;平均每股收益為0.095元,雖然低於全部上市公司平均水準,但是在房地産板塊內屬於較高水準,高於純房地産類上市公司0.079元和綜合類房地産上市公司0.056元的水準。一直以來,純房地産類上市公司業績都好于開發區類上市公司,如2001年,前者每股收益為0.23元,後者僅為0.16元;2002年中期,前者每股收益為0.06元,後者為0.053元。第三季度,開發區類上市公司業績首次超過純房地産類,成為房地産板塊中的亮點,讓人看到了開發區類上市公司有東山再起的跡象。

    三大原因促使開發區類上市公司復蘇

    從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後,開發區類上市公司業績持續下降。從1998年到2001年業績分別為每股收益0.33、0.28、0.25、0.16元,從今年公司的情況來看,開發區類上市公司有望東山再起。這些公司如陸家嘴(600663),到第三季度業績為每股收益0.11元,而去年全年僅為0.06元,今年業績同比增長50%以上已成定局。如南京高科(600064),到第三季度業績達到每股收益0.19元,接近去年全年0.21元的水準。其他公司如蘇州高新(600736)、浦東金橋(600639)等業績也不錯。

    分析這些公司業績轉好的原因主要有三點:

    第一,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城市經營的理念深入人心,開發區建設再度受到重視。隨著城市化水準的不斷提高,開發區在城市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高,許多開發區成為一個城市的形象代表,成為招商引資的重要窗口。城市經營中,開發區的建設成為城市建設的面子工程,同時許多開發區成為一個城市中最有活力的地區。隨著開發區的再度受重視,開發區類上市公司迎來了再度輝煌的契機。如金融街,是北京市西城區的形象代表,它的開發,始終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援。

    第二,隨著房地産開發和城市開發的力度加大,土地作為稀有資源越來越珍貴,地價也越來越高,而開發區類上市公司手中持有的土地增值,這樣土地轉讓可以帶來豐厚的收益。陸家嘴(600663)業績大幅提升,很大程度上受益於轉讓給平安保險兩塊土地。如長春經開(600215),公司土地開發毛利率極高,而且處於開發壟斷地位,每年都可以從中取得不小的收益。

    第三,目前許多開發區類上市公司利用土地資源優勢涉足房地産開發,由於土地成本低,加上房地産市場的火爆,這些公司從房地産開發中取得了較大的利潤。如浦東金橋(600639)依靠“碧雲”系列商品房的良好租售,公司預計業績會增長25%以上。如蘇州高新(600736),由於商品房開發的利潤較高,2002年中期在主營收入同比下降-15.8%的情況下,凈利潤卻上升了2.46%。

    業績提升中有隱憂

    由於房地産行業的特殊性,房地産項目在沒有完成竣工結算時不能確認收益,而房地産項目大多在年終結算,因此房地産類上市公司的業績受季節性影響比較大,第四季度的業績在房地産類上市公司中佔的比重比較大,從這個角度來看,開發區類上市公司全年整體業績有望得到進一步提升,開發區板塊有望迎來第二春。

    但是,整體業績的提升並不等於開發區類上市公司沒有問題,這些公司也有一些隱憂,集中體現在如下兩個方面:

    1.如何解決加大開發規模與土地日漸稀少的矛盾。要提升公司的業績,不可避免地要加大開發區開發的規模,但是開發區的土地資源是有限的,過渡開發後很難保證公司以後年度的業績。如到2008年北京金融街要大體建成,那麼,金融街建成後,金融街股份公司去從事什麼業務?這值得公司去思考。

    2.如何解決化解風險與專注主業的矛盾。

    以前,許多開發區類上市公司為了化解投資風險,保持公司的可持續發展,涉足了一些生物醫藥、高科技、金融領域。但是從現在的效果來看,除部分公司外,多數公司投資效果不佳。最近幾年,專注主業的上市公司業績相對較好,多元化投資受到質疑。但是與別的公司不同,由於開發區可開發土地的有限性,上市公司必須涉足別的行業。這樣,解決化解風險與專注主業的矛盾便提上了日程,這也成為了擺在開發區類上市公司面前的重要課題。 (西南證券研發中心 段海瑞)

     中國網2002年11月29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